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京都韵

2012-10-30 19:46 作者:指间流水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深呼吸,不仅仅是一座都城“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的气味,更有其万载犹存而更甚的风韵。这种气味,这种风韵,是时空的馈赠?还是代谢人事的矜持?

为期五日的京都行,说短,确实很短,短到恍惚之间模糊了昨日,短到回首之际,仿佛在目的历历被碾碎于大巴极速旋转的轮子间。可要说它长,又诚然很长,长到似乎光阴的脚步凝滞在了昨日,长到有些人,有些事,有些记忆,毕生难以被泯灭在脑海之底。

而我在此五日间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儿,就是把京都从所仰慕的印象天空中抹去,抹得干干净净,再以所领悟、所呼吸的气韵为笔,重新画上一座再也不会被自己质疑,并且再也不会褪色的京城。

不一样,处处不一样,不一样的景致,不一样的深思;不一样的人儿,不一样的情味;不一样的繁华,不一样的浮年;不一样的价值,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今天,不一样的明日;不一样的压力,不一样的盼头……可似乎所有的“不一样”,又都被一样的燕京所捕获,可谓是一网打尽,剩下的事儿,就是要把所有的“不一样”和谐为“一样”了。

是呀,燕京人民早已学会了去宽容、去善待这个满身伤疤的都城,远道而来的我,又有什么借口说服自己不去慕它、不去描绘它呢?

都说燕京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得令人高山仰止,可从我自身的角度出发,我所领受到的气息或者风韵,更多的是一种帝皇将相的磅礴华贵。也许,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大街小巷,哪怕是一个冰糖葫芦摊位都以官僚思维为承载的气韵。如此一来,经历千百载的沉淀厚积,隐隐彰示薄发出了它独特的“凛然之美”————和谐、升平、刚正大气!(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要真说底蕴,不怕人笑话,我还觉得小小“大曲阜”所蕴藏的人文意念远比燕京深厚哩,或许是前者比后者多了太多未被现代化经济所感染的矜持,可又或许并非矜持,而是无奈的微笑。

燕京得天独厚的资源所走的模式,北京人都知道,自然不必多说。倒是官方开发者的运筹帷幄必须一提,我想,偌大中华,再也没有哪个城市能把自身资源开发得那么井然有序、统一和谐了,建邺不行,长安也不行。不管在燕京的哪一处景区,无形之中,都能隐隐感觉到有一双大手在控制着一切,甚至游人的脚步。严谨而不全盘、威武而不肃杀,这,或许也正是燕京所独具的气韵之一。

除此之外,燕京肉食者还有一项远谋令我肃然起敬,就是当局方面对建筑文物、古迹遗址等的保护力度可谓当成了心肝宝贝儿,而且那是十年动乱结束之际就作出的远谋。如果不是置身于子孙后世精神文化财产的高度,今日是不可能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去统筹协调的。大到湖泊山川,小到一砖一瓦,都不至于过早淹没于人为造成的历史毁灭漩涡中。

当然,若是单单从整体所包含的资源来说,后天和前者又诚然是天壤之别了。五日之间,饱览了燕京声名远扬的十几处胜地,虽有走马观花而纸上谈兵之嫌,但也确实足以令我为京都旅游业的繁荣大成所折服了。

见有所思,闻有所感。姑且一吐所见所闻,聊表所思所感。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天坛,像托着下巴,静静地在秋风中思索着心事的老者,不管是青天苍穹,还是黄天幽冥,总是顶着一片天。天坛,更确切地说,是代代帝皇心中“高处不胜寒”、“万古寂寞”的祭坛。那天下午自由时间段,心中寂静到极点的我独自去了天坛公园的西北角,去对了,因为那里真的很安静。假山驻足的花坛中,有一根沾满烂泥的黑羽毛;一对风烛残年的老夫妇依偎在吹拂过双环万寿亭的晚风中;一位俗家修佛者低着头打坐在石质长椅上,却又像是睡觉了;静默感受着时间的步伐,一回神,落日的余晖已返照出一片小竹林的影子,石阶边缘一簇簇青苔也已染上了淡淡金光了。呀,这是京都安静得凝固落晖的气韵!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中?”

九州神川,像一张经久不改素颜,刻不上岁月痕迹的脸庞,纵使江山代代易主,也仅仅浮过一闪而没的动容。那是一个寒风呼啸的清晨,下着冷冷的烟雨,一种肃杀冰凉的寒意,直入骨髓。披着浅蓝色雨皮、戴着深红色帽子,活像只企鹅的我,伫立在广场上,仰头,淋着天的眼泪,看了看雨打风吹犹飞扬的国旗,又望了望静默不语的英雄纪念碑,心生涟漪——在这片转眼千百年的土壤上,曾有多少张旗帜在这淫淫烟雨中飘荡?又落下?又曾有多少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男儿,被遗忘在这烟色茫茫的冰雨中?呀,这是京都烟雨般苍凉的气韵!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虽然只是匆匆一瞥的短短几秒,那起伏的曲线,却如山脉的脊梁骨一般,定格在了我心海间。而当时的我,第一反应居然是疑惑于是蜡像,还是真体?现在看来真的很傻,因为那根本不重要,英雄迟暮、遗憾撒手的神韵,到了,就够了,就行了。老天爷不敢动恻隐之心为豪杰延年,不然就让人知道它也会老了,故而毛爷爷一生伟岸,只留给我们一抹冰冷的温度以及一声很长很长的叹息。进了博物馆,我径直奔向了中古区,心随物动,从麻痹国魂的鸦片烟杆子逆着历史长河向秦皇意气风发的宝剑走去,领略上下五千载的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站得高,望得远,也许毛爷爷早就认清了万古真谛——人间一回人,却道尽沧桑。呀,这是京都万古难改沧桑的气韵!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前我还不晓得为何那么一片明明很现代商业化的购物街区,非要叫一个将相官气十足的名儿?直等到我逛着逛着,发现一口标示着“王府古井”,早已干枯的古井,我才仿若醍醐灌顶。我想,世纪之初施工发掘者令它存在的初衷,绝不是提供给我游客驻足拍照,也不是为了彰显此块地皮昔年的显赫珍贵,而是有着更深刻的启迪性。那时的人没了,那时的水也没了,人代代活着,水也代代流着,代代无穷,千古流水。我没摸古井上的枯木,也是对着它微微一笑,不禁就想到了一代诗豪的那句名诗。世事难料,昔日的王侯,又岂会料想到自个儿家的古井,会成为后世寻常百姓埋葬威威大明王朝的丰碑呢?呀,这是京都风云般变幻莫测的神秘气韵!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那天下午,我真正领略到了京都并非停留在书本知识上的秋高气爽、风清云淡。午门前密密麻麻,放眼尽是各个国域的肤色和脸庞,他们能相像得了人皇危立城楼,剑斜苍天,点兵百万的霸气吗?冰雨滂沱后重云散尽,心中冷冷的阴霾也褪去,午后的阳光照耀在红墙黄瓦上,灿灿生辉,更彰显出紫禁城的恢宏磅礴、威严炫目,呀,那是大明大清两度王朝不可超越的辉煌。从景阳宫中雍容华贵的金皿,到乾清宫里古意盎然的玉器,再到尽显豪奢尊崇的青铜炉、龙纹阶,以及松池院亭,无一不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日的荣耀。值得另外一提的是那几位著名清皇的书法功底,“建皇绥猷”、“允執厥中”、“正大光明”、“无为”,字字铿锵,字字虬劲!然而,举国人民所共同开创出的繁华大世终究还是像毅然逝去的东流水,南柯之,转眼烟云散,只余下没落王孙“遥想当年”的徒然自慰。倒是苟延残喘着还没枯死之冷色青松上的黄麻雀,一年,又一年,秋去,秋又来,用喙轻啄翅膀下的细绒羽,落下一根,又一根,飘荡,又飘荡……呀,这是京都任岁月飘零的飘逸气韵!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红叶红,满山红,北国的秋,总是红得那么凄艳。绵延望不见尽头的长城,像一条黄龙蛰伏的脊梁骨,横亘在这种漫山遍野的嫣红血泊中,龙之哀吟动九天,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无奈伏尸的辛酸史。诚然,“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那是大汉以血骨堆积的辉煌;“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那是大唐死于安乐、亡于霓裳的辉煌,可大明的辉煌在哪?修缮了几百次、增长了数倍的长城吗?不,那是耻辱!大清虽亦亡,却一次未曾修长城,后人是不是应该从中学到点什么呢?再看看今天,多少自认为是好汉的游客为了毛爷爷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惜万水千山也要来遂夙愿?我姑且一面之词一回,那七个字的真正神韵远不在某个“壮举”的完成,而在于一种“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凌然“壮志”。哎,看来,字意之差,致使毛爷爷一句话“忽悠”了十几亿人。故而青史会有终军请缨、班超投笔,不达那种觉悟正气的高度,远无法理解杨炯宁为百夫长、马革裹尸还,也不愿终日以牢骚诗遣怀的书生之怒。呀,这是京都提携玉龙死的凌云气韵!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其实,单从个人喜好的角度讲,我不愿那般随意地就打搅一位古人的安眠长寝。可再换个角度讲,在我之前已被无数游人打搅到了,或许身为墓主人的他,早已不耐烦地收起行囊,他处安生落魂去了。岁月伴随着开发和不开发、经济与伦理的争执声走来,既然终究是成为了京都名气旅游地大家族的一份子,作为后人的我们,就不必再隐隐愤慨于所谓的“涸泽而渔”了。话说回来,神宗奢华败落一世,倒也能享有帝皇之葬,在想想“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忠烈将士战骨埋荒外,又想想“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万千黎庶饿骨曝道旁,同是人,天壤之别啊!地下定陵中,到底有没有一股神秘的肃杀?看着那些大大小小的钞票,我真的想不明白了——何时,扔钱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美德了?从地下上来,已是薄暮时分,天地间吹起了轻啸的秋风,青松不改葱茏,枫树林却已是红叶晚萧萧。呀,这是京都秋风扫落叶的肃杀气韵!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天黑了,很黑很黑了,呼啸而过的北风和我一样,和好多行人一样,和广场上空的风筝一样,还不回家吃饭。不知为何,观赏巢、水立方的时间远远少于我驻足在国家体育公园里那条小河边的时间,看河中央枯萎了一半枝叶的莲花遮蔽着一群小不点的鱼儿,看河里一根根分割了夕阳残辉的芦苇寂寞地随风摇动,看河对岸一位老大爷推着坐在轮椅上、围着黑色围巾的老大娘,走过好长好长的路,像一辈子那么长。叶落了,并没有落单的孤雁;风急了,并没有苍茫的寒江,可那些画面,那些瞬间,一样的气韵,一样的冰清,一样的唯美,还是让我自然而然想到了浩然的这句诗。呀,这是京都像寒梅一样冰清玉洁的气韵!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大水法十二铜首,当是我中华国器之重中之重,可至今多数仍流落异乡,没赎回几个。或许不了解此间厉害的人会纳闷,不就是几个铜质的兽首,是国器不假,可真达“重中之重”的高度吗?我会很耐心地解释:十二红铜人身兽首单从艺术价值来论,就已经是“惊悚级”的了,而中华传统年历十二图腾精神与西方人文萌芽相融合,更可谓是空前绝后。还有呢,从更深远的历史意义讲,不忘国耻,时刻谨记亡国恨,那十二个头颅更是我们安置民族尊严的脑袋,包含伤痛的血,一笑泯恩仇,可以不去追究,但生长着自尊心的头颅,一定要找回,不然泱泱中华,有何颜面谈什么珍惜现在、开创未来。再追忆当天,多少同学在长园废弃石门和万花阵石亭前留照时,笑得那么“春风得意”?想必跟那些完全不懂历史,也不去懂历史的游人相比,那还算是好的了。其实,宽容,是宽容敌人,而非宽容自己,不是吗?人,真的很容易成为随意抹去眼泪,依旧笑唱后庭的商女。秋渐渐深了,圆明园的荒草,也渐渐枯了,可它正像是一位放下一切、看开一切的老爷爷,温柔地、慈祥地,向后人讲诉那些辛酸的故事。呀,这就是京都海纳百川、不忘也不刻骨的宽容气韵!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再怎么十恶不赦的人,日薄西山之时,都会多几分宽和,少几许算计。十里长堤,柳枝逆风飞舞,昆明湖像一枚浅碧色的玉璞,在秋日的金辉中显得那么波澜不惊,或许正如叶赫那拉•杏贞当年淡漠天下权的迟暮之心。三桌闻,三桌看,三桌吃,导游申姐的讲解令人不禁感叹,她老人家的淫奢简直骇人听闻。试想,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家织女年年编压、堆积一隅的金线,也不过是给屹立于阶级金字塔最顶端的老佛爷作一件华美绚丽的嫁衣,嫁于万寿山上的神明。遍身罗绮的,不是养蚕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不一直都是如此吗?一汪被琼楼玉宇环抱在中间的湖泊,想来承载不了德宗被现实摧残得支离破碎的强国梦,正如他的早逝,过早地凋零在了飒飒的秋风中。从小被玩弄于掌间的他,哪怕身为帝皇,也深知徒作嫁衣的苦恨,只是他太恨了,继而太急了,等不起,熬不起,最终作了未夺嫁衣身先断的金线。呀,这是京都亢龙有悔犹沉潭,青史留憾亦流水的无奈气韵!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此前,对远祖的亲切感还只是滞留在科普材料上,直等到那日在周口店遗址公园前留步仰望那颗长发披肩,凝望着远方,似笑非笑、似忧非忧的头颅时,我的灵魂才恍惚间被震撼到了——跨越万古的对视!轰轰轰,那是远祖盘古氏开天辟地、身化河川的伟岸神韵;莎莎莎,那是远祖有巢氏披荆斩棘在树上穿梭的坚毅神韵;嗤嗤嗤,那是远祖燧人氏聚精会神钻木的认真神韵;咕咕咕,那是远祖神农氏尝遍百草、教人耕耘的舍我神韵;咚咚咚,那是远祖轩辕氏战鼓鸣野战蚩尤、一统九州的无敌神韵。而这几位于中华有丰功伟绩的人皇,仿佛都如丰碑般,伫立于从打磨石器、养火堆灰到鱼纹塑瓷、骨针穿皮的这段历史河流中。沧海一粟间,花开一念间,何年初照人的明月,依旧澄澄变着古今,而人生代代无穷已,有古往,才有今来,正如花开又谢,潮涨又退,成就了古今沧桑。另外一提的是,我们一行人真如远祖般,用最原始的方法采摘到了好吃的灯笼大柿子。呀,这是京都从远古走来,史诗般磅礴恢宏的气韵。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此次京都之行,屈指可数能与先前相像之模样相吻合的遗迹中,当数宛平城所凝结的往昔印象最为清晰、最具风韵。放眼望去略显坑洼的铺石大道,印满莫名刻痕的古城墙壁,从树梢“犹似坠楼人”地突兀飘落而下的枫叶,以及悠扬激荡在游人耳畔的玉米棒子吆喝声,使得这座饱经磨难、饱含辛酸的城池透发出一股愈磨弥坚的刚强。抗战纪念馆里的那位讲解员哥哥好帅、好清秀,仿佛一滴凝滞在花蕾尖头的露珠,清脆的天籁之音,不悲亦不怒,诉说着那段血泪成河,却又众志成城的艰苦岁月。一段段黑白色的记忆,凝固在了满目震颤的玻璃窗中,一个个至今没有淡漠的耻辱,永恒地被刻录在了参观者的骨髓中,可我们终究自豪于最后捍卫了民族大地,以及尊严。今非昔比,君可知建国容易护国难?突然令我我不禁追忆那一辈抛头颅洒热血的伟丈夫,倘使那批“飞将”在,小小岛国又岂敢趁我当局换届之际,窥觑我土?民族正气,浩然长存!呀,这是京都誓与华共存亡,慷慨激扬的浩然气韵!

“不觉碧山暮,愁云暗几重。”

妖娆秀润的四字“卢沟晓月”,最简洁地,也最高度地概括了远岱近水,残阳落去上晓月的意境。斗转星移,世事更迭,与横桥静水相衬倍显光怪陆离的电杆、高楼,或许会使人再也难以置身于过去那般浑然天成、美仑美奂的情境了,但是我闭上眼睛,真的能相像得到乾隆皇在簇拥下漫行长桥、十步一吟的舒怀欣然,甚至是矜矜得意于四海来贡、九州升平的天朝上国梦,飘飘乎欲举霞飞升。可他是否会想到,两百年后的卢沟桥,铭刻着举国的伤痕,晓月都被血染红了?两串风味地道至极的冰糖葫芦,心,酸酸的,正如曾经刻骨的酸楚,可也,甜甜的,因为龙魂苏醒了,飞天了。相信吧,卢沟晓月,必会圆满耀人间。呀,这是京都用微笑去厚葬往昔,用希望去燃烧明日的蓬勃气韵!

千古至今,京都向来有神,京都素来有韵,不管局势怎么动荡,不管世事如何纷乱,它的神,它的韵,正如我们每一个人骨子最深处的那一口气一样,一直未曾动摇过。想来亦是,人的气,汇气为神,凝神成韵,最终深深地烙印在一座都城所扎根的土地上。想明白了这点,再从此处出发,一些看似纯属肉食者冥顽不灵的问题,就变得很有理由了,正如这座佝偻着躯干却依旧显得挺拔的都城,为何至今仍是最神圣的华夏心脏。

韵,不仅仅是一种超越精神的魂气,更是一种如源泉般不断迸发奇迹的魄力。京都神,中国魂;京都韵,中国气!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08563/

京都韵的评论 (共 3 条)

  • 风语
  • 无边潇潇
  • 江清月近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