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话“孔门十大疑问”

2012-06-21 14:01 作者:陈宣章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闲话“孔门十大疑问”

陈宣章

研究孔子身世,不为批孔,不为挺孔,仅“为历史而历史”。可是常常会想不通,疑窦重重,故抛砖引玉。

一、孔丘“四十八世祖少典氏;四十七世祖黄帝轩辕氏”: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三国·蜀·谯周《史记集解》:“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所以,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轩辕氏为黄帝嫡孙,出自有熊氏,亦称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因此,应该称“十七世祖黄帝有熊氏”为好。

据古代传说:辕即天鼋,天鼋变龙,为轩辕部落图腾。故轩辕氏又称“龙的传人”。按照“孔子世系”,与孔子“同祖”的人太多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又:少典氏不是花果山的石猴,其父亲是谁?代考。

二、孔丘“四十四世祖帝喾高辛氏”、“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

史书中,有去世年月而无出生年月者很多。出名前无人问及,出名后才有记载,而这种记载极大多数是自述,对于后裔可靠性较强,对于先祖并不完全可靠。出名后总是想抬高自己的身世,这是人之常情。屈原《离骚》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帝高阳氏颛顼(三皇五帝之一)是黄帝之孙、帝喾高辛氏的伯父。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这也是根据孔丘自述。我们每个人都有档案,大多是自己从小到大填写的表格。其中有没有自相矛盾处,大概自己也记不清楚。就像孔子出生年月,史书有两种说法,相差一年。现在通用的是《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

殷商后裔很多,孔系祖先从十五世祖商王帝乙追溯到商王成汤,但接着就拐弯,躲过商王帝辛(纣王),故孔子“十四世祖微子启、微仲衍”。可是,微子启、微仲衍与帝辛(纣王)三人同母。孔子十四世祖究竟是微子启,还是微仲衍呢?十三世祖宋公稽不可能有两个父亲。宋公稽之父是微仲衍,那为什么要列出微子启呢?大概微子启“含金量高”,光彩。这也是人之常情。谁不往自己脸上贴金?

东周(公元前770-256年)俗称秋战国时期。孔丘(前551-479年,即鲁襄公二十二年到鲁哀公十六年)活在春秋时期;老家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属于周公旦的诸侯国。孔丘追溯祖先不可能说祖上姓姬,是周文王后裔。这样风险太大,极易被“戳穿西洋镜”。搞一个“殷商后裔”,谁去考证其假?

一个现代人刘某冒充刘少奇后裔,后果如何?如果冒充汉高祖刘邦后裔,不但光彩,也没有风险。谁又能彻底搞清楚呢?

三、“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孔子先祖。”“孔子六代祖孔父嘉,宋国大夫,做过大司马。”“自孔父嘉后,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从宋国逃到鲁国,定居陬邑,变成鲁国人。”

这是孔子祖籍为宋国的依据,所以孔妻为“宋国人”。可是,也有说朱国兀氏。

一个普通人,能记得六代祖吗?罕见。克林顿的六代祖是谁?可是,克林顿当了总统,拉链开了也登报,轰动一时,其后裔一举一动理所当然都受关注。

孔子父亲叔梁纥,以“叔梁为字,纥为名”。这很怪,就不叫孔纥。叔梁纥发妻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妾(?氏)生孟皮,字伯尼,但有足疾。据说:“嫡长子排行称伯,庶出长子排行称孟。”又是“孟”,又是“伯”,好不热闹。

“叔梁纥晚年在外纳颜徵在(颜氏第三女)为妾(有人说“妻”,误也)。”《史记·孔子世家》:“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

有一段叔梁纥故事:“鲁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防邑之战凯旋归来,叔梁纥63岁。夫人施氏生九女无儿,妾生孟皮先天跛脚。贤惠夫人说:‘我年逾六旬,不能为夫君继嗣,心甚不安。听说颜家三女未婚嫁,不如求婚为我家延续香火。如今彩礼已备好,让夫君亲自去一趟。’纥见贤妻一片真心,驱车求婚。颜先生说:‘将军为人我十分敬佩,孩子工作请放心就是。’”故事编得蹊跷:1。孔纥娶不到20岁(也有说18岁)的颜征在时,自己63岁(也有说66岁、72岁)。古时候父母作主,还用做“孩子的工作”?2。“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何来贤惠夫人?3。“在外纳颜徵在为妾”,“野合而生孔子”。何来“贤妻一片真心”?

叔梁纥常年在外,家中施氏主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可见,孔子出生后才可能进孔家。孔子三岁父卒,长期被赶出家门移居曲阜,十七岁母亡,怎么对先祖如此清楚?《史记·孔鲤列传》:“昔仲尼,能言善辩,见人言人语,遇鬼言鬼语。鲤折服,弟子折服,天下折服。”司马迁说得何其深刻!

四、“孔子十九岁娶宋国人亓官氏为妻,一年后生子孔鲤,字伯鱼。”也有说“次年生子孔鲤。”故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孔子20岁生子孔鲤。

孔子出生年份史书有分歧,但有人竟然把孔子生死月日搞得清清楚楚: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春秋公羊传》:“襄公二十有一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孔丘卒。”崔东壁在《洙泗考信录》中曾做过考证,据《春秋谷梁传》定为鲁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为今之8月21日;《孔庭纂要》说是8月27日。所以后世以公元9月28日作为孔子诞辰日,此外还有公元10月9日、10月3日等等。中国古代祭孔,大多以每年农历8月27日作为孔子诞辰。

亓官氏的情况古籍极少记载,直到1008年宋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1332年元明宗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1529年明嘉靖帝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她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有笄官这个官职,因此亓官氏的始祖不止一人。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丌官氏去世,此时孔子67岁。奇怪的是:48年夫妻竟然没有再生“仲鱼”、“叔鱼”、“季鱼”之流,连个女儿也没有,出了什么毛病?孔子外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内没有生活困难窘境。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孔子27岁左右开办私人学校,一个学生要交十串腊肉,足以开个腊肉专卖店。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有人为这句话辩解说是:“只不过是孔子作为一个男人一时间的感触,与异性和下人相处很难的意思,并没有多大深意。”孔子接触女人不多:1。嫡母施氏与九个姐姐。他恨嫡母。2。庶母无名氏。3。生母颜征在,相依为命,十七岁母亡,服丧三年。4。亓官氏。孔子没有娶妾。5。孔鲤妻妾。看来,孔子对亓官氏最不能忍受。所以,史学家们就争论:“孔子有没有休妻?”批孔派说有;挺孔派说无。

《礼记·檀弓上》:“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母亲亓官氏去世,孔鲤过了丧期仍然啼哭,孔子不愿意了。

《礼记正义·檀弓上第三》:“‘悲恨之声’者,谓非责伯鱼悲恨之声也。时伯鱼母出,父在,为出母亦应十三月祥,十五月禫。言期而犹哭,则是祥后禫前。祥外无哭,于时伯鱼在外哭,故夫子怪之,恨其甚也。或曰,为出母无禫,期后全不合哭。”孔颖达认为:这是因为亓官氏属于被休之人,不应该再哭;杨朝明认为:按《仪礼·丧服》规定:“出妻之子为父后者则为出母无服”,所以亓官氏并未被休。但是,同是《礼记正义·檀弓上第三》说得明明白白:“伯鱼之母被出,死,期而犹哭,是丧出母也。”这里的“出母”就是“伯鱼之母被出(休)”。难道“伯鱼之母被出”是“伯鱼之母被生”吗?

一个人出生,“出”与“生”含义有所差别。伯鱼生母亓官氏,不能说“伯鱼出母亓官氏”(可以说“伯鱼由母亓官氏出”)。对于父母,可以说某某无出(没有子女)、张三由某某出,而不能说:“时伯鱼母出,父在”。这里的“出”与“在”相对,只能指“出”孔子家门,不能指伯鱼由母生出。不管是谁,都由母(生)出。“伯鱼母(生)出”不是废话吗?再说,后面紧跟“父在”,难道还不清楚吗?

丌官氏是孔子老家宋国人,如果被休,必回宋国娘家,当然孔子再无子女出生。古人轻视妇女是普遍的,有“兄弟如手足,妻子似衣服”之说。《三国演义》中刘备一打败仗就扔掉妻子(甚至妻与子);还有猎户刘安杀妻招待刘备的事情,竟然被褒奖。刘安谎称“狼肉”。古人称妻子为“娘子”,刘安改女字旁为反犬旁,可见,女=反犬;娘子=狼子。这就是传统文化观念。

先秦时期“女有五不取”、“妇有七出、三不去”的说法。女有五不取:逆家子者,乱家子者,世有刑人子者,有恶疾子者,丧父长子者。七出:不顺父母者,无子者,淫僻者,嫉妒者,恶疾者,多口舌者,窃盗者。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与共更三年之丧,先贫贱后富贵。《大戴礼记·本命》:“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古时候不叫离婚,叫休妻:一纸休书,扫地出门。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可是,孔子19岁娶妻,20岁生子。服丧期间可以娶妻、生子吗?中国封建社会“礼法合一”,子女尽为“礼”,也是法律要求。“孝”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子女必须遵守“服丧”制度:父母死后一定时间内不得娶妻生子,不得及时行乐,不利外出居官(服丧期后复职),否则,便是违反“礼”的规定,将受到法律制裁。

《史记》载: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记》还载:临别时老子赠言:“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是个偏执狂,听不得任何不同意见。老子对他的警告,根本不予理睬。所以孔子四处碰壁。丌官氏与孔子年龄相差不大,对孔子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难道没有看法?“口多言,为其离亲也。”出妻就理直气壮。

挺孔派为了维护圣门光环而曲意回护,不惜曲解史实,这是司空见惯浑闲事。批孔派揭伤疤,挺孔派护伤疤。明明有伤疤,挺孔派视而不见,“非礼勿视”、“非礼勿言”;有人说确实有伤疤,挺孔派说:“非礼勿听。”有人得阑尾炎,挺孔派说“非礼勿动”,你就是阑尾穿孔死了也要“复礼”。

还有一件奇事:孔子夫人亓官氏,今之亓氏为其后人。亓氏后人流传有“亓孔不联姻”之说,对“孔子出妻”愤然,认为“孔夫子休妻是亓家的奇耻大辱”,告诫子孙“千万勿与孔家结亲”因为“这家人头难剃”(《国文天地》总第275期)。

五、孔鲤去世时间:“搜搜百科”、“百度百科”、“互动百科”、“新客网”、“人立方关系搜索”等等都说:“孔鲤(前532年-前481年),字伯鱼,孔子的儿子,因其诞时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孔鲤先孔子而亡。孔鲤之妻于夫死后再嫁。所有正统孔家后代都是孔鲤的儿子孔伋的后裔。”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由出生推算,应该死于前483年。所有记载都说:孔鲤卒,年50岁(孔子69岁),孔伋是遗腹子。孔伋于公元前483年出生。如果孔鲤前481年卒,应该52岁,此时孔伋2岁。

有人进一步说:“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冬,孔鲤死。”这里就有问题:遗腹子孔伋(字子思)决不能为次年春季出生,也就是孔鲤死后不久孔伋出生,也是冬季

按照古法,女子从一而终。“孔鲤之妻于夫死后再嫁”,待考。另有说法,孔伋为孔鲤之妾所生。这里就有一连串问题:1。孔鲤何时娶妻?孔子年轻时很贫困,还19岁娶妻。孔子27岁办学校,应该不贫困。所以孔鲤娶妻很早,不会是“剩男”。2。孔鲤妻一直无孕,为什么?如果是男方问题,不会有遗腹子;如果是女方问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什么不早娶妾?3。“孔鲤50岁死,孔伋是遗腹子。”孔鲤何时娶妾?4。孔伋,字子思。古人没有B超,预测胎儿男女不准,所以一般是出生后起名、字。孔鲤已死,孔伋的名、字应该是孔子所起。孔伋的“伋”没有其他解释,仅是孔伋之名。“伋”者,人及也。何人所及?孔鲤死前,妻(妾)一直不孕,一孕孔鲤就死,还先孔子死,而且一生孔伋,孔鲤之妻就再嫁,何因?孔鲤之妻为什么不守寡?这就要怀疑到孔伋生父究竟是谁?有损孔子及孔系声誉,打住!不准再想!5。孔伋,字子思。我们不准再想,而(孔)“子”是怎么“思”的?

六、“孔鲤一生无建树,乃至于就连孔鲤的儿子孔伋也不肯拜其父为师”:

首先,孔鲤没有与孔伋见过面。否则,怎么称为“遗腹子”?

曲阜孔林,孔子墓东为孔鲤墓;墓南为孔伋墓。据传此种特殊布局为‘携子抱孙’。孔鲤一生碌碌无为,因是孔子儿子,北宋徽宗追封其为“泗水侯”,孔氏子孙尊为“二世祖”。孔伋成就远远超过其父,继承孔子中庸思想,著《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为儒家学说最重要的著作。孔伋字子思,拜孔子徒弟曾参为师,又收孟子(后来称为“亚圣”)为徒。孔伋被北宋徽宗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追封为“述圣公”(比“侯”高一级),孔氏子孙尊为“三世祖”,儒家称为“述圣”。与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合称“儒家五圣”。

有人说:“孔子隔代教育非常成功。”可是,孔子死时孔伋才4岁,这个“隔代教育”最多是幼儿教育。所谓“祖孙对话”,是不是天方谭?明•陈镐《阙里志》和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记载:孔伋幼时,见孔子独自喟叹,就上前拜而问道:“意子孙不修,将忝祖乎?羡尧舜之道,恨不及乎?”孔子以其年幼,不屑一顾,曰:“尔孺子,安知吾志?”孔伋却一本正经答道:“仍亟闻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是谓不肖。及每思之,所以大恐而不解(懈)也。”孔子听后,欣然笑曰:“然乎,吾无忧矣。也不废业,其克昌乎?”你相信这是幼儿之言吗?

孔鲤一生无建树见于《论语•孔鲤过庭》:“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看来,孔鲤读书是拨一拨,动一动。唐王勃《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鲤,孔鲤;趋庭,受父亲庭训。曹操:“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三徙指孟母三迁;过庭指孔鲤受训。看来,孔子对儿子很不满意。再加上“于时伯鱼在外哭,故夫子怪之,恨其甚也。”在孔子眼里,孔鲤简直是可恨。

孔子提倡“孝道”,孔鲤哭母“夫子怪之,恨其甚也。”《二十四孝》的“郭巨埋儿”,为了孝母,竟然活埋自己的儿子。一样匪夷所思。

北京大学程郁缀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史漫谈•先秦散文》(2004年4月16日):“孔伋是著名的儒学思想家,而孔鲤则是个非常平庸的人,但是他有一句话很不平庸。孔鲤对他爸说,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你子不如我子’;而他对自己的儿子说‘你父不如我父’。很谦虚的,就他不行。”“孔鲤两句话斗倒了当世两大高手,顿时在春秋战国时期传为美谈,其思想竟超越了至圣先师孔子对人们的影响,深深地沉淀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形成了一种顽固的‘血栓’,至今仍被人们视为顽症。”曲阜孔林导游也如是说,流传极广。

前面说过:孔鲤没有与孔伋见过面。否则,怎么称为“遗腹子”?孔鲤更不可能预计孔伋的将来,怎么可能说这样的话?另外,孔子自己也没有想到后世竟然会“飞黄腾达”。

“孔伋终年”:《史记·孔子世家》:“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司马迁不是御用文人,《史记》可靠性强。所以。孔子是出生年以是《史记》为准。可是为什么孔伋死亡日期不用《史记》,而是说:“孔伋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前402年),其实是年八十二”?

七、孔丘、孔伋休妻:

《礼记·檀弓上》:“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伋则安能!为伋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孔伋儿子孔白,字子上。

“出母”即被父亲休之妻,绝不是“生母”。《礼记正义·檀弓上第三》说得明明白白:“伯鱼之母被出,死,期而犹哭,是丧出母也。”“子上之母死而不丧”,“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因为孔白之母被父亲休掉。所以,门人问:“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从前,您父亲孔鲤为死去的出母亲“行丧礼”了吗?)子思说:“是的。”门人又问:“那你不让孔白为他母亲‘行丧礼’是何缘故?”子思说:“从前,我父能掌握礼仪而没有偏差,按礼仪该隆重的就隆重,该从简的就从简,我怎么做得到呢?我的做法是:做我妻子的,就是孔白母亲,不做我妻子的,就不是孔白母亲。”所以,孔家不让儿子给“出母”死后“行丧礼”,是从子思开始的。

可见,孔丘、孔伋休妻都是史实,只是孔鲤、孔伋的态度不同而已。1923年11月17日,考古学家、文学家郭沫若《马克斯进文庙》:“……没明其妙的是马克斯。他盘问了一回,才知道孔子是离了婚的自由人……”虽然是小说,却不是空穴来风。

挺孔派的辩护是混淆“先君子”的概念。“先君子”是个不定代词,问谁就是谁的父亲。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这里的“先君子”是孔鲤,怎么会是孔丘?挺孔派用的证据是《荀子·非十二子》:“案饰其辞而只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唐·杨倞注:“先君子,孔子也。”现代·钱穆(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缪之后?!)《先秦诸子系年》:“先君子谓孔子,孔子母颜征在,其嫁叔梁纥,亦在纥之晚年,非正妻。正妻施氏无子,其妾生孟皮,颜氏生孔子。孔子既早孤,故生母死而丧之。至子上母卒,子思尚在,故不使其子丧出母也。伯鱼之母死,期而复哭,孔子止之。”这完全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难道世界上“先君子”只有孔子一人?

八、“孔鲤休妻”:

孔子七世单传(孔鲤、孔伋、孔白、孔求、孔箕、孔穿、孔谦),却“三世出妻”。历代学者如:朱熹《朱子语类》、宋罗璧《罗氏识遗》、清袁枚《随园随笔》、清钱泳《履园丛话》、清周安士《安士全书》、现代人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等认识分歧。

《礼记·檀弓上》:“子思之母死于卫,柳若谓子思曰:‘子圣人之后也,四方于子乎观礼,子盖慎诸?’子思曰:‘吾何慎哉!吾闻之,有其礼无其财,君子弗行也;有其礼有其财,无其时,君子弗行也。吾何慎哉!,’”“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遂哭于他室。”

这里明确:孔鲤娶妾。杨朝明说:“这里明言,死去的‘子思之母’为‘庶氏之母’,应当不是子思的生母。子思的父亲伯鱼在孔子去世之前就已死去,可能因为他的早死,子思的母亲才离开鲁国,或为另嫁,或为回归母家,但却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她是被‘出’。”

古人称父亲发妻为嫡母,妾生子女也这样称呼。妾只是“借腹生子”的工具,只有生子有地位后,才能“母以子贵”。妾生子女都是“庶出”。子思应该是“庶出”,因为孔鲤50岁时,子思为遗腹子,嫡母一直无孕。杨朝明混淆了嫡母、生母、庶母的概念。“子思之母死于卫”,应该是生母,不是嫡母,因为子思出生后,孔鲤之妻“离开鲁国,或为另嫁,或为回归母家”。从“七出”之条,孔鲤之妻“无子,为其绝世也”。是否被“出”(休),待考。

古人“庶出”子女对嫡母重于生母。这从《红楼》探春对生母赵姨妈的态度可知,不应该用现代观点看问题。因为生母是妾,所以死后不能哭于孔氏之庙,子思“遂哭于他室”。

“子思之母死于卫”不是被休的证据。《离娄下》:“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伋去,君谁与守?’”“子思之母死于卫”应该属于正常。孔鲤、孔子相继死去,孔伋“尝困于宋,作《中庸》。”(《史记·孔子世家》)孔伋“曾出仕于鲁穆公”。

孔鲤如果休妻,应该在生前。孔鲤肯定没有休妾。

九、“孔门三圣出妻”:

最早说孔子父亲“出妻”的《孔子家语·孔安国后序》。孔安国,西汉时期孔子后裔。还有孔安国后代孔衍大致同时期的某人的序“后孔安国序”:“自叔梁纥始出妻,及伯鱼亦出妻,至子思又出妻,故称孔氏三世出妻。”加上孔子出妻,故为“孔氏四世出妻”。《四库全书》据宋本翻刻,显得较完整,而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只有其中一部分。

有人认为,“后孔安国序”为顾全孔子圣贤的颜面,把孔子出妻换成叔梁纥出妻,弄巧成拙。待考。杨朝明认为,叔梁纥出妻不是故意置换,也是对《礼记》误解所致。照这么说,又是“出母”的概念问题。反而增加了叔梁纥出妻的可能性。

然而,“孔氏出妻”还有新版:“孔门出妻”。宋·罗璧《罗氏识遗·卷四》“圣贤纲常之变”:“夫妇,人道之始,而仲尼、子思、孟子皆出妻。孔氏三世出妻,见《礼记》、《家语》。孟子出妻见《荀子·解蔽篇》。”

《荀子·解蔽篇》:“孟子恶败而出妻,可谓能自强矣。”说的是孟子厌恶败坏自己的德操而要休妻。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出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踞坐”即伸开腿坐着,不合古礼。“孟子欲出妻”只是为了突出孟母之贤。

宗圣曾子是真正出妻的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及其妻以藜烝不熟,因出之。人曰:‘非七出也。’参曰:‘藜烝,小物耳。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况大事乎?’遂出之,终身不取妻。”

所以“孔门三圣出妻”就是:至圣孔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对于出妻,古代的观念不同于现代,我们既不要为此大做文章,作为道德的重要标准,也不要欲盖弥彰。

十、孟皮踪迹:

孔子又名孔老二,字仲尼;孟皮是孔老大,字伯尼,但有足疾。足疾,即小儿麻痹症后遗症,西医称脊髓灰质炎。<;4个月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很少发病;以后发病率增高,5岁以后又降低。所以,孟皮比孔子大几岁。

孟皮随颜征在、孔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可是从此在人间蒸发。按理,孔子19岁娶妻,孟皮也应该成家。足疾不影响生育,孟皮也没有孔子的固执理念,孔子七世单传,孟皮这一支孔系应该比孔子庞大,只是不为人知而已。也许,许多孔姓者为了攀龙附凤,从了朝廷规定的起名法则,并入了孔老二系统。就像孔老二系统非要把微子启列为十四世祖一样。

古人有些事情很古怪。《吕氏春秋·当务》:“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本来一母三兄弟,微子启为长子。可是,微子启、微仲(中)衍出生时,其母为妾;微受德出生时,其母升格为妻,于是太史“据法而争”: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后来受德继位,即商纣王。

孔子与孟皮都是庶出,都被扫地出门。只是因为345年后,孔子被汉武帝及以后的皇帝看中,逐渐被捧为“至圣”,才飞黄腾达起来。1974年巴金《孔老二罪恶的一生》传世,顾炳鑫、贺友直绘。文章基本根据史实,只不过同一史实,不同立论而已。

研究历史,澄清史实为重。既不能捏造,也不能抹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52617/

闲话“孔门十大疑问”的评论 (共 3 条)

  • 因缘弄潮
  • 画笔
  • 山风耳语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