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诗词的失真

2018-12-25 09:52 作者:陈宣章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古诗词的失真

陈宣章

古诗词常常并非原貌,尤其是有些耳熟能详的“名诗词”,往往被后人修改,流传后世的并非原诗词。后人修改“名诗词”的原因很多,有各取所需、借古名人为己用、参考各种评论等等。其实,后人总是认为自己比古人高明。请看,中国四大名著的改编,也是这样。

一.曹植《七步诗》。

220年正月,66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太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称帝为魏文帝。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第四子,曹丕的同母弟,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一度欲立为太子。因以前争封太子的那段经历,曹丕无法释怀,他称帝后仍对曹植耿耿于怀,担心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曹植威胁自己的皇位,想着法子要除掉他。《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依据,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

曹植《七步诗》有两种版本:1.“煮豆持作羹,漉菽(一作: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世说新语》中最早就被记录的。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后来流传的,被罗贯中引用(也有人称“系罗贯中伪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七步诗》的真伪向来为人所争议。大概因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余秋认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宫殿上做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况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难他也不会做得这么笨。余秋雨认为,此诗比喻得体,有乐府风味,很可能是曹植手笔,但创作时的戏剧场面大约是后人虚构的。

郭沫若认为,《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

也有人质疑郭沫若,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认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

南朝宋•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的评价。(《释常谈》)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清•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可见前人都指出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但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问题是,被罗贯中引用的版本比《世说新语》中记录的原诗流传更广。这就是《三国演义》的作用。也有人说,前者比后者更加精炼,其实,前者比后者更加通俗易懂。

二.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此诗作于787年,作者16岁,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此诗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据载,作者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见白居易年轻,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这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顾况读至“野火烧不尽”两句,不禁大为嗟赏,说:“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迷人,在这样的背景送别,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多么富于诗意。草与别情,似从古代名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还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是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也成传诵千古的名篇。

但在语文课本中,此诗被删掉后面四句,又把题目改成《草》。这种“腰斩”用意何在?

三.李白《古朗月行》。

南朝宋•鲍照《代朗月行》:“朗月出东山,照我绮窗前。窗中多佳人,被服妖且妍。靓妆坐帐里,当户弄清弦。鬓夺卫女迅,体绝飞燕先。为君歌一曲,当作朗月篇。酒至颜自解,声和心亦宣。千金何足重,所存意气间。”写佳人对月弦歌。

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这首乐府诗没有袭旧的内容。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清•陈沆《诗比兴笺》:“忧禄山将叛时作。”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按此诗借月以引兴。日,君象;月,臣象。盖为安禄山之叛,兆于贵妃而作也。”

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然后,从月亮升起,先看见仙人两只脚,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全形,再看见圆月中白兔捣药。诗人运用神话传说写出月亮升起宛若仙境般的景致。但好景不长,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诗人对古代后羿射日,为现实中缺少英雄而感慨,深感失望。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古今多谓此诗非一般咏月之作,而是寄寓政治局势:前半喻开元盛世,后半喻天宝后期。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

问题是,小学课本中只选前四句。此处“腰斩”又为什么?

四.崔颢《黄鹤楼》被后人多处改动。

今广为流传版本:“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敦煌诗卷”版本(崔颢原作):“昔人已乘白云去,兹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青青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在?烟花江上使人愁。”

著名诗歌评论家、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李元洛的研究认为,“篡改”崔诗者是“自以为是”的清代才子金圣叹。(《唐诗之旅•溯洄》)

五.李白《将进酒》(诗题一作《惜空樽酒》)。

其中“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很可能是后人修改的,并非李白原作。论据:1.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和日本东京静嘉堂的两种宋版《李太白文集》、清乾隆刊本王琦注《李太白文集》和清缪曰芑刊本《李太白文集》都指出,这句诗有两种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天生吾徒有俊才”。敦煌发现的唐代抄本,是“天生吾徒有俊才”。这应是李白原作。2.从古体诗押韵惯例看,转韵时,首句亦应入韵。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用”字不能跟“千金散尽还复来”、“会须一饮三百杯”中的“来”字“杯”字押韵。就是说,后人修改成“天生我材必有用”之后,打破了古体诗押韵的惯例。显然,修改此句的后人,不太懂古体诗韵例。

敦煌手写本共有三种,大同小异。其中之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迴。君不見床頭明鏡悲白髪,朝如青雲暮成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罇空對月。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盡還複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盃。岑夫子,丹丘生,與君哥一曲,請君為我傾。鐘鼓玉帛豈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古來賢聖皆死盡,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与爾同銷萬古愁。”

可见,其中与今流传的版本不同处并非那一处,还有:1.“君不見床頭明鏡悲白髪,朝如青雲暮成雪。”2.“岑夫子,丹丘生,與君哥一曲,請君為我傾。”3.“鐘鼓玉帛豈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4.“古來賢聖皆死盡”。

也有人说:“李白脍炙人口的第一名篇,若不是被后世改了两句,可能成不了经典。”“试想如果我们看到的仍是原貌,那么《将进酒》的思想高度会下降很多,先不说吾徒俊才的尴尬,单就一个‘死尽’就会把此诗的艺术成就大打折扣,或许这首诗也就不会成为经典!如此说来,李白竟还要‘感谢’一番改动者!”

六.李白《静夜思》。

流传两种版本:1.明代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流传较广泛。2.宋代版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流传不广。

一般认为,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有学者认为:“《静夜思》四句诗,至少有50种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近‘原本’。”

据说,此诗从宋版到现行版的演变过程:明•赵宦光、黄习远整理宋•洪迈《唐人万首绝句》时,把《静夜思》第三句改成“举头望明月”。清•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把《静夜思》第一句改为“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举头望山月”没有改动。清•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把《静夜思》合二为一,便成现在这个样子。

七.岳飞《满江红》存在两个问题:1.作者是不是岳飞?2.原作如何?

此词在明朝中前期才广泛传播,宋、元两代极少或根本不见于记载。三十年代著名学者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岳武穆遗文》对《满江红》作者提出质疑,于是争论不断。“伪作说”者认为《满江红》是明朝人的伪作。“非伪说”者认为《满江红》的确是岳飞作品。

发现《须江郎峰祝氏族谱》中,有岳飞《满江红》与祝允哲之“和”词。原作与现流传本不同:“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而现流传本为:“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而祝允哲《和岳元帅述怀》(原调):“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从历史记载看,1133年岳飞到湖南任职沿江制置使时,“荆湖制参”祝允哲是其属官。岳飞在湖南与祝允哲应酬,即席作了“原版”《满江红》,祝允哲即席作和词。岳飞觉得自己写得不好,没有公开此词。后来,他吸收了祝允哲和词的字句,写成《满江红》“定本”。由于“莫须有”案中,“定本”被搜缴,其孙子岳霖、岳珂都没有看到定本,故未收录入岳飞文字集。因此,应该相信《满江红》是岳飞的作品。

附:近代谭嗣同《狱中题壁》原作:“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后来通行版本是梁启超改动的:“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作品等等,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研究。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首先应该搞清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作品的本来面目。然后才是分析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各种学说多如牛毛,其中不乏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者。不能只看作者的学位、地位、职务、粉丝多少等等,许多专家、教授、权威,其学说不一定正确。2018.12.25.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vefpkqf.html

古诗词的失真的评论 (共 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