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乡愁

2017-08-28 11:34 作者:sempreasroma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少年来,“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口号在广大游子间广为传递着,每至年关,丝丝缕缕的乡情彷如波涛拍岸般激起客居他乡的人们心中无限的眷念和回忆,那份抹不去的乡情就像母亲一手编织的毛衣,人赠送的信物,一想起就久久不能平息。尤其是阑人静,对月沉思,抑或工作压抑,地域遭遇歧视,浓浓的思乡之情便如洪水来袭,肆意泛滥。家,记忆中永不变样的家成了人们情感的寄托,回去,我的家,我的亲人,在那洒下童年故事的地方,珍藏着儿时的想。

回家的诱惑

崔颢有诗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语道出了乡情的浓烈及其对古代游子生命的深远影响。由于信息闭塞,山川阻隔,兼字当头,古人离家千里,每逢佳节,乡党聚首小酌,难免生出浓郁的思乡之情,在这样的氛围中,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表达此类情感的诗词歌赋,读来无不令人感动唏嘘。而现代人,随着资讯的发达和交通的便利,加上文化的多元性,乡愁不再占据那么重要的作用,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段视频…就拉近了与故乡的距离,故乡和亲人不再遥远,亲人、恋人之间也不必再通过圆月来寄托两地的思念,但乡情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成为我们基因的一部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回家都是永恒的主题。现代社会,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让节不再像古代那样成为人们一年生活中最重要的日子,但根深蒂固的思想让我们依然对春节充满了向往和憧憬,还未进入倒计时,城市上空闪烁的绚烂烟花,街道两旁悬挂的七彩路灯以及四处张贴的红色祝语,不禁像罂粟,用美丽的外表和让人贪恋的内在将平日里静若止水的心灵引诱得如痴如狂,思乡的盒子就这样被淡淡的年味打开。孤身在外的父亲,一边抽着烟,一边盘算着一年的收入,张罗回家的事项;一起打拼患难的夫妻,在赞美所在城市繁华的同时,也不停唠叨着故乡的各种美丽;负笈千里的学子早早地预订了返乡的车票,比迁徙大军早一步踏上归家的火车;憋屈的公司白领们,顶着光鲜的外表,唉声叹气中也详细制定着回家的计划。家,此时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栖息之地,而成为了灵魂休憩的驿站,不论你在他乡是居无定所还是已经落地深根,故乡都是我们永远的家,是我们情感和记忆的博物馆,那里陈列着我们一起经历的各种成长,记录着我们一路走来的悲欢离合。故乡,像一位长者,而我们则是贪爱各种零食玩具的小孩,故乡总在用我们热爱而又熟悉的食物和玩具诱惑着我们,回家…

沉重的乡愁

乡愁表达的是一种对家乡深切思念的情感,其源于背井离乡,生活习惯、风俗等难以与当地融合而产生的对家乡生活的回味和怀念,乡愁是维系人和故乡的纽带,亦是一种情感寄托。古往今来,乡愁一直是诗人们笔下重要的题材,曾经余光中的一首乡愁,唤起无数海外华侨的心理共鸣,让人读了不由得潸然泪下,杜牧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无限而又无奈的乡愁跃然纸上,诗人以略带玩笑、自嘲的笔调,形象表达了自己少年离乡,历经多年漂泊返乡之后耳闻目睹的辛酸之情。乡愁说小了是个人情感,但放大来看,也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围绕乡愁而铺展的文学艺术,灿烂夺目,在文学上占据重要一席;身处异乡的各地乡党举办的各种传统活动,已然是城市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古代,统治阶级为便于奴役和管理平民百姓,禁止百姓自由迁徙,只允许在本地走动,要到远方去,须持官方的证明,因此一代代的固守,使人们的乡土观念非常重,那些异地宦游或经商的人,长期漂泊,乡愁浓烈而直白,这在诗词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些词句以动情的语调直抒乡愁,营造的意境让人愁肠寸断。

现代,迁徙的日渐自由方便了出行,却也让人们的乡情日渐淡薄,尤其是城镇化的过快发展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传统习俗慢慢埋葬于钢筋混凝土的冰冷中,但儿时的玩伴,熟悉的成长环境,带来无数欢笑的游戏,任岁月如何冲刷,都无法从我们记忆里彻底清除。相较于古人主要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现代乡愁更重于对故乡美好生活的追思。甚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乡愁正变得日益沉重,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我们的乡愁具有了现代特色。(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古时有乡愁情怀的人多是文人或商客,文人以宦游的官人居多,这些官商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经济基础,不必耽于生存压力,除了日常的工作,在重孝悌的儒家文化影响下,每至佳节,通常喜欢温酒对饮,半醉半醒间倍加思念远在故乡的父母、亲人,便将强烈的乡愁化作宣纸上跳动的笔墨。现代社会,生存压力相较古代有了质的改变,但生活压力却是有增无减,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周而复始,不规律的作息,不健康的饮食,寥寥可数的休假,一切都将我们像机器人一样程序化地控制在既定的秩序和体系里,生活逐渐失去了其本真,只剩下行尸走肉般的枯燥和乏味,于是故乡童年经历过的幸福生活就成了许多人唯一的信仰和精神寄托,这是古代乡愁的一种现代变异和延续,正是这种沉重的生活压力,催生了网上不少的集体恋旧文章,《某某农村长大的孩子一定记得的野果》一下勾起我们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无限追忆,想起那些年一起四处野逛的伙伴

乡愁变得沉重同样有环境因素的影响,曾几何时,知足常乐是国人人生的信条,但当下炫耀攀比的风气劲刮,衡量人成功的标准只剩下金钱和权力,周围到处都是权钱至上论者,且总是喜欢将人作比较,于是漂泊在大都市的人们就成为了小地方亲朋的谈资,似乎在大都市工作的都是光鲜的成功人士,父母在电话的交流中也不时透露某某又在外升官发财,迫切希望子女一飞冲天的心情不言而露,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繁华,也有小地方所想象不到的竞争和压力,亲朋营造的攀比环境,加上激烈的竞争环境,让怀揣着大城市梦想的人们有家不能回,也不敢回,正应了那句广告词:“混得不好我就不回来了”,于是乡愁正如古时朝代更迭时百姓承受的赋税般不断加重,一想起就有让人绝望和窒息的感觉。慢慢地,乡愁不再是那让人魂牵梦绕的单纯情感,而褪变为一个难以托举的梦想…

回不去的故乡

在梦里,在日记本的黑色墨迹中,我们一次次回到故乡,听任时光流转,再一次尽享童年的欢乐,但从幻觉中醒来,踏上故土感受到的记忆与现实的感官差距,让我们徐徐意识到,故乡虽近在咫尺,记忆中的生活却永远回不去了,只能像钟摆一样在工作所在地和故乡之间来回摆动。

生活环境与习惯的地域差异首先从心理上阻碍了我们对故乡的重新融入,常年的大城市求学,早已消去了我们身上故乡习性的大半印记,不知觉间染上了大城市依赖症,回到故乡,对交通的苛求,对精彩娱乐的向往,对人群素质的期盼,对便利生活的希冀,一切皆以大城市的标准来丈量故乡,自然生出各种格格不入和不习惯,甚至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毕业工作,又背上行囊远赴他乡,经年的生活,再一次被异乡的风俗习惯同化,彻底沦为不伦不类的奇异人群,正如经常被一些朋友调笑:“请收起你的川普,说家乡话。”,其实自己何尝不想像儿时那样无拘无束地用最具乡土特色的家乡话倾诉心声,只是环境和习惯的逼迫使然。

除了生活环境与习惯的差异带来心理上的别扭外,社会交往是另一个横亘在我们面前的障碍。年少时的同学大多散落各地,留守故乡的人寥寥无几,而与自己交密的更是少之又少。自己常年异地求学、工作,朋友圈也基本以当地为主,虽然故乡也有许多亲戚,但长期断断续续交往所维系的情感远不能与挚友的知音之交相比,如果回归故乡,社交圈势必推倒重建,这无异于人生的又一段新生,个中艰辛与困难不言而喻,想要开始谈何容易。习惯了工作所在地的人群交往,习惯了社交圈带来的种种便利,想要放弃又谈何容易?

曾经有一句话道出了无数人心中的无奈:理想照进现实,我们曾经的理想就是远离故土,到大都市的舞台展示自己,闯出一片天地后再衣锦还乡。随着年岁增长,慵懒的阳光午后,月圆辗转无眠的静夜,思乡时的梦里,落叶归根的念头时常浮现,家乡日渐年迈的父母、千丝万缕剪之不断的亲情过往朝夕相见而熟悉的草木…一切都如磁铁般强烈吸引着回归的心。可我们也清醒地知道,家乡机遇的不足,政治因素带来的不公平竞争现象,以及人口素质不高等问题带来的诸多不适应都阻断了我们返程的路,纵然竭力想去接受,却始终如擦肩而过的恋人,再怎么努力也找不回当初的感觉。

当然,从古自今极为重视的面子思想也一直扰乱着我们返乡的念头,这与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亲友、近邻的相互攀比,传统功名利禄思想的侵蚀,使我们自己也坚信,如果在外混得不好而回故乡,定会遭人耻笑和蔑视,有辱自己与父母的名誉,毕竟许多人当年高中毕业都是顶着耀眼光环走出去的,一旦落魄归来,堪比食嗟来之食,众人鄙夷的眼光和冷嘲热讽终究难以忍受,于是许多人哪怕辛酸也索性继续在外漂泊。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在游子的心中,故乡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也无时不在想回到母亲的怀抱,可是诸多的现实因素让我们可能此生都难以再回到故土去重新开始那曾经我们日复一日习惯的生活,这也许就是宿命,不过故乡永远都流淌在我们血管里,因为我们从一出生身体中就已注入她的痕迹。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9612/

乡愁的评论 (共 12 条)

  • 浪子狐
  • 王平如是说
  • 芙蓉秋水
  • 雪中傲梅
  • 东湖聚李胤德
  • 春暖花开
  • 雪儿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老党
    老党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
  •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
  • 心静如水
    心静如水 推荐阅读并说 赞
  • 子不语
    子不语 未通过并说 这类文章,应用散文的方式去表达,而你的过于议论文了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