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百姓的困惑

2017-05-03 08:55 作者:侍郎神韵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百姓的困惑

李自立

人生最大的困惑,莫过于一件事情长期纠结于心,不能烟消云散,让人心理煎熬,不能走出阴森孤寂的峡谷,让人心情开朗。

就譬如长期守着厂矿车间上班的上班族,一提起放假出游,那心情真像走出一个幽谷,顿时豁朗明亮。反之,再譬如常年奔波在外,打工游离四方的游子,提起回家,那归心似箭的心情,那喜形于色的神态,也可以想象得出此时此景的场面。人生,何尝不是?每次仔细回顾,转身凝望走过的历程,岂止是纠结、揪心,可以说就是迷茫、徘徊,更准确的说就是困惑难耐。

一介土生土长的农村娃,自幼吃五谷杂粮,喝故乡老屋门前的老井水长大,即使游离的再远,事情做的再大,一直从心里觉得,自己更像一个风筝,总有那么一条线,牵握在故乡亲人的手中,因此,不论任何时候,任何环境,更多的话题,还是老家村里的那点事情,让我盈盈于心,久久难以自拔。

说起困惑时的情形,压抑的的心情,话絮确实很长,真不知道从何处开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记得小时候,我们都很稚嫩,不谙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不懂得大人的心思。自从有了记忆,那个时代,全国实行公社化,大人小孩,男女老少,千家万户,就一个话题饥饿与温饱。那时候的村子里,记得娶一个媳妇彩礼三五百元钱,一个月工资也就是三十多元钱,虽然没钱没吃喝,可众多男女老幼,没黑没明,都在踏踏实实地的辛勤劳动,整天死守着那块庄稼地,而且人们的思想都很单纯,可以说都是一颗红心向太阳。即使自己家里再穷,再没钱花,再没得吃,肚子再饿,也绝对不会去做有伤害于集体和国家的事。为了饥饿这个困惑,可以说十几年,全社会都在挣扎,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大家整天在琢磨着怎么才能吃饱饭,怎样才能解决温饱。经过多年的再三捉摸,终于在八零年前后,全国上下,逐步实现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土地的权利全面放开,农民的干劲越来越大,乡亲们的生活信心百倍,粮食一年比一年多,粮食产量在不断增加。老百姓终于心里一片豁亮,大家终于不再为肚子而发愁,不但吃上了白的馒头,也有了自己的土地,农具和牲口,而且走出心理和生活的困惑,可以放开手脚,挽起袖子大干一场了。

生活中的过日子,是一个不断探索和琢磨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致在八五年以后,人们突然发现,粮食虽然多了,一斤玉米卖两角钱,一斤小麦也就三角钱,打下的粮食到处都是,家家粮积满仓,可就是没钱花,花钱的事,又成了百姓生活当中的又一个大困惑。这时候,好多单身的青年们,学着南下打工下海,这让村上的老少爷们确实感到震惊,全村青壮年围着土地牲口打转,而人家下海的人,穿的又时髦,吃的又有质量,生活又上档次。下海回来的,个个回家都戴的蛤蟆镜,戴的电子手表,穿的西装革履,又是买自行车,又是买录音机。有些思想比较前卫的人,慢慢地有些坐不住了,为了走出这个没钱花的困惑,他们开始尝试,当初仅仅是季节性的出门务工,比如当麦客、给人家收玉米、收苹果之类的。而且全是纯爷们的事,妇女还是很少有人出门务工。经过实践的摸索,经过生活中仔细观察,务工确实是一个可行的法子,确实觉得人家出门的人,手头零花钱还是多一点,他们提前走出了没钱花的生活困惑。因此,等到九五年以后,村上的老少爷们,姑娘小媳妇,没考上学的小伙子们都把打工当成了致富的一条出路。庄稼农田都是抢时间,请假回家急急忙忙的料理一下,或者留给那些守家的,或者因为孩子上学,确实离不开家的人,更有甚者,直接把自己的承包地给邻家或者家庭劳动力富裕的家庭去经营。十几年下来,大部分老百姓,确实走出了经济和零花钱的困惑,家家也盖起了新房,添置了新家具,买了沙发茶几,还买了摩托车和电动车,更有甚者,把孩子老婆直接接进了城市,过起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当然,凡事有利就会有弊。仔细回忆利弊权衡,虽然在农村,乡亲们走出了温饱和经济的困惑,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逐如家庭、生命等等,在我们的村子,我的同龄人当中,死于车祸、机械、疾病的就有十来个,因为打工致残,缺胳膊少腿的也有好几个,还有的为了自己的那个小日子,丢家弃社,庄稼农田荒芜,因为交皇粮国税不及时,村上没收了土地的,更有甚者,因为个人思想觉悟低下,经不起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确实令人为之惋惜。

困惑是生活的一把绳索,有的人挣断了它的束缚,跳出了火坑,东山再起,有的人从此一蹶不振。在农村,虽然人的温饱吃穿解决了,经济也随着解决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不但从城市挣来了票子,却也学来好多所谓的时髦。比如享乐主义,如今花钱的路子越来越多。如今的农村人,就连耄耋之年的老太太,都知道戴三金、打口红、跳广场舞、养宠物,在我们老家,有人就说:“大搞城乡一体化,其他都没有一体化,讲吃、讲喝、讲穿戴、比赛养宠物确实做到了城乡一体化。”确实村子里养的小狗比城里的多,而且,狗的生活比自己父母生活还要好。言外之意,不用解释,这些现象,就没有一个人觉得,其实也是一种时代的困惑,一种人生的困惑。

当经济收入提高的同时,农药、化肥、种籽也随之涨价了,为了打工,农具也生锈了,牲口也变卖了。我就见过,有人因为打工多年,回到家乡,竟然连养自己长大的自家承包地的界畔都不知道了。还有更出奇的,回家给自己父母上坟,有钱的人家,雇人去给父母上坟;父母进了坟墓,却意外地还收了个干儿子。有子亲自上坟的,也算是人间大孝子,竟然把冥票烧在别人父母的坟上,可笑之极。如今回家在家乡,谁还见过牛、马、驴等牲口、家禽家畜?给孩子娶媳妇从过去的几百元,到八几年的几千元,到如今彩礼张口就是十几万元,可真是令人瞠目结舌。也已经给老百姓形成了一个新的困惑,这个困惑比原来的温饱、饥饿、没钱花,更让人觉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社会上有人算过一笔账,生一个儿子,从娘胎里生在地上,哇的一声定了乾坤,到上学、找工作,娶媳妇,买房子、买车,一生需要花去父母将近壹佰万元人民币。这难道不是困惑吗?

房子、车子、媳妇确实成了如今百姓家庭的一大困惑。还有那些聪明年轻人,将自己的人生困惑,转嫁于自己年迈无力的父母,啃啃老,确实不知道人世间还有“羞耻”二字。

其他我们现在先不说,就说房子这一件事,曾经有一个剧作品叫《房事》,那里边演的,连农村一点边都不沾,农村的房事比起城里人们更为艰难。更让老百姓困惑难堪......

记得七几年,在北方农村,百分之九十的家庭,人们住的都是土窑洞,宅基地是村上批复的,窑洞是靠父母和老先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挖出来的,他们流尽了汗水,付出了鲜血,才换得居有住所,避风避。自从土地承包后,一部分乡亲起步早、儿女少的,家事顺利的,用自己血汗省吃省喝,打工换来经济,首先在村上,用砖木结构,盖起了家里第一所新房,那时候虽然土地承包到户,村上宅基地批复后,还可以用自家土地交换别人家的土地,给人家赔偿点青苗费和化肥农药补偿费,数目不算大,所以当时人们觉着还可以接受。砖肯定是花钱的,钱多的多买,没钱的人自己出力,可以打土坯子顶替机砖。木头自己私人林地里砍伐一批,在附近林场里就近购买一点,当时工人工资也不算高,就这样新房子就盖起来了。当时人们也不觉着有多累,因为住新房的那个希望,一直在激励着辛勤的人们在拼命努力。

当时代发展到九五年后,农村的房事已经很不容易了,交换一分地,补偿费用据我所知,我们当地大约在四千至五千多人民币,费用太大,所以土地也不容易交换了。农村的房子都是沿公路两旁,盖平房的占大多数。而且,人们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宅基地人们尽量都想方设法选在居民规划范围之内。工人工资也长了,当时盖二十平米一间平房,大约需要一万元人民币。因此农村房事已经成了老百姓的困惑。加上医疗住院、孩子的教育都花钱越来越多,好多农村人已经为房事头疼。

近几年,社会发展快了,些许有能力的男女老少,都出门打工了,故乡老家就剩了一些老弱病残,他们的养老,没有人照料成了小事,孩子上学没人接送成了小事,房事,孩子婚事,教育、医疗、工作,才成了大事,成了真正的老百姓的困惑。好多有能力的,做生意赚了钱的,在城里买了房子,人家在城里有了事业,发展成为城市新居民,这并无可厚非。

如今有部分农村年轻人,跟着时代学习赶时髦,不考虑双方父母以及家庭的经济能力,不考虑自己在城市有没有稳定事业,也不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能否守住父母用血汗钱、用亲戚邻居凑来的钱给你买的新房子。反正别人家孩子结婚买单元房,自己结婚当然也要买单元房,反正跟着时代转嘛;别人家孩子结婚买奥迪车,那我结婚就要买宝马车,男孩子为了在哥们圈里摆酷有身份,女孩子认为婆家给自己买的房子越大,车子越豪华,自己就越高贵,这难道是真的吗?

年轻人啊,你有没有想过双方父母的经济困惑?你有没有算过,一个农民一年打工又种庄稼,他一年纯收入是多少钱?父母借钱给你们买了豪车、别墅,你自己有能力守住这个家产吗?房子车子可以买回来,也可以便卖出去,你觉得债台高垒,你幸福吗?我看不见得,物质拥有的,不一定精神就拥有。

你虽然拥有了物质财富,而你的那对眼神,那样的恍惚不定,因为你自己没有能力,你的心灵空虚的,因为是你,让父母陷入经济的困境,他们一直在为经济而困惑;同时,而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心灵的空虚,你自己已经陷入良心的谴责,所以你一直处于精神的困惑里。

人啊,不论在社会,在单位、在家庭,首先要内强。要自食其力,要自立、自强,为自己筑起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堡垒,别给父母家庭、给自己制造一个让人困惑的生活环境。

成稿于2017年05月2日深青海循化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3241/

百姓的困惑的评论 (共 3 条)

  • 鲁振中
  • 《微文美刊》
    《微文美刊》 推荐阅读并说 您好,文章非常好!大力推荐!!另外我是《微文美刊》编辑,现特向您征稿,如有意向,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微文美刊”(wwmk66),或加编辑微信dxh688(注明散文网)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