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地坛公园里的牡丹

2017-04-02 22:49 作者:张遐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豫东,去洛阳看牡丹,是最早的旅游概念了,每年的四月间,牡丹花会的信息都会接受到,不是在电视上看到开幕式,就是有熟人去看牡丹的消息传出。

我,也去过两次,一次是单位组织的旅游,一次是和朋友路过观赏,印象中的洛阳牡丹是被圈养在一座公园里的,一大株一大株的茂密生长着,好多个花色品种,艳丽地开在游人面前,明明是不张扬、不骄傲、亦不媚俗的样子,却因那绽放的花团锦簇,陶醉满足了国人。

也许是当时不及细看,也许是早已忘记了当时感受,也许是当时和牡丹的合影照片一张也没有保存下来,直到近日在北京的地坛公园里再看到牡丹,才感慨惊讶于牡丹花的雍容、美艳与瑰丽,想到国色天香这高贵的称谓,是的,唯有这个词语才能与之匹配。那么,称牡丹为市花就有点屈才了,称之为国花才当之无愧。

远远的,就看到牡丹的繁茂了,绿叶,似家境优裕的少男,意气风发的站立在朗朗风里,蘸着浓稠的鲜亮色,写出最旺盛的姿态, 密密实实的烘托花朵;花儿,一大朵一大朵的绽放在绿叶之上,无论是白的、粉的、红的、紫的,都色彩艳丽、风姿绰约,犹如一间发育成熟的美女,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足以将周围灰蒙蒙的路面、林立的建筑物、步履悠闲的游人都忽略不记。

近看,则更美、更令人惊艳,娇嫩、细腻、薄如蝉翼的花瓣,大而丝滑,密密的排列、层层的堆积,底部的,色彩浓郁,上面的,色彩渐淡,恰巧分出了层次,迷人的花边,有锯齿状轮廓,尽显俏丽;花的蕊,是一圈细密的黄丝,长着触脚和绒毛,低头护卫深红色的萼,那份精细、美妙,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我极力搜索自己所见过的花,没有一种能与牡丹相比美的。玫瑰,虽美丽夺目,也有象征情的美好意味,但欠其圆满丰润;菊花,品种繁多也坚强柔韧,却失其庭院芳菲的大气;桃李梅樱的花,是一树树的繁华,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叽叽喳喳烘托气氛,可是,花朵的细碎终归还是压不住阵脚。还有,百合的花是单层,大理花显生硬,兰花娇气,郁金香太小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古有诗曰:落尽残红始吐芳, 佳名唤做百花王。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今有名曲: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众香国里最壮观,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可见对于牡丹之风姿、之势态,之花魁的地位,古人今人均所见略同。

也就是说,在滚滚红尘之中,牡丹,以无可挑剔的完美,四溢出圆满的芳香、甜蜜的意味,犹如没有缺憾的人生

在这个层面上来说,牡丹已经从外观之美,升华至精神之美的高度,将人生更多的美好愿望融入其中。而芸芸众生,需要怎样的仰望才能企及这种理想的境界呢?

然而,在地坛公园的牡丹丛中,我还是想到了已故作家史铁生的长篇哲思散文《我与地坛》,这篇对生命追思和感悟的文章,以自己和母亲为对象,以作者残肢为缘起,将个人的不幸、母亲的痛苦,融入到地坛这个有着四百年历史的皇家园林里。他看到了沧桑的墙壁飞檐,历经风后的屹立;他看到园子里来来去去的人,各有各的轨迹和故事。他,最终超越了自我,变得坦然而坚韧。

那时候地坛公园里可能没有牡丹,史铁生写了地坛里的许多景物:鸽子的哨音、台阶上的青苔、季的蝉鸣、废弃的铜钟,没有写到牡丹,可是,假如有呢?他会怎么描述,怎么对照自己?圆满与残缺,这看似两个相对的极端,其实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残缺哪里能显示出圆满?唯有圆满才能看得出残缺。

所以,我更愿意认定,这地坛里的牡丹,是对史铁生先生的慰籍,一个给我们留下美丽文字的作家的慰籍。

就如人最终面对的是死亡,再美的花也会凋谢,牡丹也不例外。过了花期,片片娇嫩的花瓣就要萎糜凋谢了,落到褐色的土地上,卷曲风干,化为泥土和尘埃,乐观的人们说,等待来年吧,来年的花开我们还可以欣赏。

而来年,我还会去哪里看牡丹呢?还会有兴致描绘花的美丽吗?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07081/

地坛公园里的牡丹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