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IN上海……

2016-09-29 15:10 作者:一道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送走了又一个炙热的季节后,在上海的生活,屈指算来已整整四年。

无论火车还是飞机,每次到达之前,耳边总会传来一串动听的女声,外加一段大同小异的介绍:上海是当今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化都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她从数千年前的远古文明一路走来,融入近代社会,从中国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到国际都会,独具魅力,风情万种……

毕竟不是故乡,每次的回归与离开一样,并没有多少感慨。只是,偶尔外出旅游返程时,曾经由于就要告别美景而心生的小失落几乎没有了,因为于我而言,上海的确也足够新鲜、足够美丽。

还记得当初,第一次仰望东方明珠、第一次走进幕里的外滩、第一次经过狭长的黄浦江隧道、第一次站在高楼林立的陆家嘴中心……陌生、繁华、时尚的气息扑面而来。

突然开启的全新生活、相去甚远的人文环境、风格迥异的地域特征……在短暂的犹豫和迟疑过后,渐渐明白:人总要走一些陌生的路,总要看一些陌生的景,总要经历一些不同的人和事。

其实,对所有的人(哪怕是本地人)来讲,上海既是旧的又总是新的,只要一段时间不见,它就会带给路人们或多或少的意外惊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黄浦江是上海人的母亲河,它的两岸历经了风变迁:西岸一幢幢异国风情的大楼,错落有致、中西合璧,代表了上海的昨天;东岸金茂大厦、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还有新建成不久的上海中心,高耸入云、摩登时尚,呈现了多彩的今天。

四年来,上海的“大”时时处处与我的生活相连:常常是几经辗转,往返几个时辰,仍然没能走出上海的地盘。有官方数字显示:家乡小城面积1.25万平方公里、人口670万,上海0.63万平方公里、人口1625万人。也就是说,在家乡全区面积一半的土地上,生活着近3倍的常住人口(据说上海常住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比例已经非常接近)。如此看来,比上海之“大”更为突出的是人口之“多”,上海地铁和南京东路上一年四季川流不息的人群,足以让各地来客随时体验形形色色的人“多”情景。

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城,上海小吃是汉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街头常见的小笼、生煎、小馄饨、葱油饼;店里常有的葱油拌面、酒酿圆子、八宝饭;外加条头糕、蟹壳黄、海棠糕等传统甜点,上海荟萃了各地名特小吃。偶尔去趟城隍庙,总能看到排队等候南翔小笼的食客,其中除去远道而来的游客,也有不少本地人,他们就是喜欢“这一口”。到底还是南北有别,几十年北方的生活习惯,我和家人很难上这些拥有众多粉丝的各色美食,一直感觉品相足够精致,但口味多有怪异。于是,每次回到家乡,平日里最为普通的馒头、面条都成了难得的美味,真正也是喜欢或者已经钟情“这一口”了。

上海四年,不时有家乡的朋友问起:上海是否很排外?其实,一线城市里的本地居民大都会有类似情结,然而,在如今这样的大物流大融合年代,哪里又能没有外地人的进入呢?有些是曾经周边郊县的、有些是知青后代返城的、还有些是创业求学留下的……所有这许多人大约都成了现在上海本地人概念里的主体。每年暖花开的时候,街头小广场上总会有三五成群晒太阳、放风筝、拉家常的老年人,他们大都是本地老市民,但他们的子女或许也早已去了外地,亦或定居在更遥远的海外。于是,时常会有老人喜欢一边拽着手里的线绳,一边向路过的年轻人炫耀:“快看,我的风筝飞得多高!”

无论何时何地,抛开繁杂的表象,生活其实是简单的:它是一个个昼夜的相互叠加,是四个季节的交替轮回;它是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是希望明天会更好的永恒期待;它是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还是心灵渐渐由单纯到沧桑的转变历程。

四年来,周围始终相对整洁的街景、清新的绿化和应季的花朵,是最令我受用的。凉凉的秋已经来临,桂花飘香的时节也近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68080/

IN上海……的评论 (共 7 条)

  • 淡了红颜
  • 歪才(卢凤山)
  • 鲁振中
  • 绝响
  • 心静如水
  • 西楼望月lzw
  • 大剧院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