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草堂怀古

2015-11-12 10:37 作者:拂尘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十八年间,我曾经先后三次来到成都,但每次却与草堂擦肩而过。这一次前来,便不想再留下这个遗憾。

蓉城六月,季已经来临。昨晚的雨下的酣畅淋漓,整都没有停息。早上起来,天空依旧没有放晴的迹象,只不过云层淡了许多,细细的雨丝如同天府之国少女的肌肤一样滋润,让人感到阵阵惬意。

我的草堂之行便在蒙蒙细雨中起步。走出地铁站,打开百度地图寻找草堂的路径。步行数百米之后,向东踏上青华路。潮湿的路面还残留着湿漉漉的雨滴,踩在脚下的除了石板之外,还有镌刻着杜甫、陆游的诗词灰色方砖,让人不由得放慢了脚步,驻足而立。浣花溪自草堂流出,流的不缓不急,两岸草木葱茏,枝繁叶茂。偶见几个垂钓者持杠静坐于岸边,斜风细雨中钓的是鱼还是心情

一路走来,终于看见“杜甫草堂”四个大字。站在门楹之外,眼前这座闻名于世的草堂在千年的历史风云中经历了多少沧桑?

公元759年,这个位于锦官城外偏僻的所在,迎来了它的主人——47岁的诗人杜甫。此时,这位年近五旬的老人经历了仕途的屡屡挫折,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他携家带口,翻越秦巴山脉,来到成都平原。四年前的安史之乱踏破了盛唐的霓裳羽衣,这个曾经傲立在世界东方的强大帝国结束了它最辉煌的岁月。刹那间,中原大地狼烟四起,唐军和叛军展开一场又一场激烈搏杀。时政的污浊,满目的疮痍,令他感慨万千,奋笔写下了不朽的史诗——“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日的阳光依然无法驱散世间的凄凉,忧国之情,飘零之苦,囊中之涩令诗人心力憔悴。也许,只有这浣花溪清净的流水可以抚慰他那颗苍凉的心。在时任绵州刺史、迁东川节度使严武等人的资助下,他在浣花溪畔搭建了一座草堂,作为安身之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其后长达四年的时光里,诗人曾经数次在这座草堂里写诗著作,创作诗歌240余首。遥想当年的草堂,定然没有今日这般规整典雅。否则,也不会在诗人离去的时候便人去茅空。好在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后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如今的规模,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文化圣地。

置身园内,幽深宁静,楼台相间,回廊环绕,古木参天。亭台池榭,布局雅致,流水潺潺,诗意盎然。

窗外,翠竹一篙冲天;

溪边,野花尽情绽放;

池中,荷花亭亭玉立;

林间,百婉转啼唱。

我自北门而入,经过听秋轩,穿过水榭 ,自东而入,信步之间,绿树掩映下的草堂就这样出现在我眼前。

黄色的屋顶上茅草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仿佛依旧是当年的摸样,如同那些流传千年的诗句般熠熠闪光。自唐代以来的那些文人墨客,那些达官显贵,还有那些不知名的凡夫俗子慕名而来,踩着朝露夜色,追寻昔日时光,聆听浣花溪旁流水的低语,嗅着竹林里翰墨的清香,咀嚼着那些平平仄仄的文字感悟诗人博大的内心世界。

那是望的怅恨,忧国思民;

那是月夜思念,情深意长;

那是登高的悲壮,满目沧桑;

那是客至的惊喜,恬淡自然。

他用一支纤笔,蘸着“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远大抱负,漫游吴越,谈诗论文。然而,残酷现实却一次次击碎他的雄心壮志。仕途之路屡遭不顺,漂泊途中竟连生计也难以维系。他亲眼目睹了盛唐衰败的过程,但却是壮志难酬,无力回天。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疾苦,时刻牵动着诗人那颗炙热的国之心。在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深切感受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用笔墨书写了历史的瞬间,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怀。

走进草堂,客厅、卧室、书房、厨房一应俱全。粗细不同的竹竿搭建起房屋的柱、檩、橼架,其上覆盖着厚厚的茅草。这间普通的草堂,它曾经承载了太多历史的沉重。开元盛世之后的唐王朝,逐渐失去繁荣的景象。政治结构的弊端,权力监督的失衡,朝野上下的党争,地方势力的割据,使它在短短的二十年内极盛而衰,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从此一蹶不振。满腹经纶的一代诗圣,在悲怆和贫困中憾度余生,江舟长逝,给后世留下一段难以割舍的陈年往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只能成为草堂里永远想。

草堂依旧,物是人非,没有改变是自然的风景,还有那些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

草堂与我,是一块心灵静养的圣地,

我与草堂,是一次追寻历史的朝圣。

诗人与我,是一座文学的丰碑,

我与诗人,是一次顶礼的膜拜。

绿竹红墙下,花径溪水旁,我恍然看到诗人单薄的身影依旧在月光下独自沉吟,不为前世,但为今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96284/

草堂怀古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