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木榨榨油技艺探源

2014-05-21 09:46 作者:万山红遍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木榨榨油技艺是手工技艺发达时期的产物,主要是人力借助木榨设备将食用籽榨成油料,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木榨榨油技艺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体发明人无从查考,在唐代,有将木榨油作为朝廷贡品的记载。

木榨榨油是由人工使用木榨设备将食用籽榨成油料,作坊一般需要5人以上才能生产。由于工艺复杂,不掺和任何化学原料,生产出的油香味浓,口感好,耐贮藏。

木榨榨油工艺比较复杂,要经历风车去杂,炒锅炒熟,上槽碾末,蒸锅包饼,上圈装榨,木槽打榨,沉淀沥油等过程。

所谓木榨榨油,就是将包装好的菜籽饼一个个装入木榨的榨膛槽内,有序排列。装好菜籽饼后,在籽饼的一侧塞进木块,然后利用吊着的撞锤撞击木块之间的一个楔片。随着楔片被打入榨膛,榨膛中横放的木块会对籽饼产生挤压的力量而产出油。正因为这种楔块在榨油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榨油设备才被称为楔式木榨。 随着这个力量的不断增加,就会有清亮的植物油流出来。这种榨油设备可以榨花生、芝麻、油菜籽、茶籽等各种油料,一天一能榨出上百斤油。这种传统的榨油方法全都靠人力来完成,劳动强度非常大。从选籽、炒籽到碾末、熏蒸、包饼、装榨、打榨等,每一道工序均靠人工操作并依靠特定的技艺来完成。

古代,除了零星、分散的家庭作坊外,凡具有一定规模的榨油坊,一般由一辆水车、一个碾盘、一根硕大的榨槽木和一个悬空的撞锤组成,所有的构件均由木材制成,水车和碾盘的直径一般都在4米以上,碾盘的动力由水车带动。榨油坊一般都建在村落集中、水源充沛、绿树掩映的小溪岸边。每年立后开始榨油。

第一道工序:经过前期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粉碎油菜籽,即将焙干的菜籽倒入碾盘上碾碎,再将粉碎后的菜籽蒸熟,分装在一格格的铁环里,人工用脚踩成厚度大约为3厘米的油菜饼,然后将这些油菜饼一个一个竖起来,有序排列在油榨的榨膛内。在木榨的槽中竖着搁进三路厚薄不一的木块,准备挤压前面放置的跟饼子一般大小的木饼。配合三路木块的是三根木楔,一路木块打进楔子后,其余的两路木块则肯定是松动的,这时可以用较厚的木块替换较薄的木块。就这样交替着打进楔子,换木块,木头饼子也渐渐挤进圆槽。手工榨油坊的“主机”是一根粗硕的“油槽木”,长度必须5米以上,切面直径不能少于1米,中心凿出一个长2米,宽40公分的“油槽”,油胚饼填装在“油槽”里,开榨时,掌锤的师傅执着悬吊在空中的撞锤,悠悠地撞到油槽中“进桩”上,于是,把3厘米厚的饼子,逐渐压缩为1厘米左右厚,被挤榨的油胚饼便流出一娄娄金黄的油。这道工序,可以挤出占总出油量60%的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第二道工序:饼子榨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再挤压了。因此取出油饼,将其掰开,并再次粉碎被掰开的、已挤压成块状的碎菜籽饼。粉碎后的碎菜籽饼,在大锅中炒香(不炒的话,一是没有粘性,不好再做饼,二是榨出来的油不香)。把它搁进铁箍中,做成3厘米厚的油饼,又一个一个竖起来,放进木榨槽中,再挤压(方法跟第一道工序同)。这一回合,可以挤出占总出油量35%的油。

木榨榨油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原始社会之初,人类开始学着烤制食物之际,发现一些果仁掉进火里会飘逸出香味,也会熔出像动物油似的液体。这一发现,使植物油也从此逐步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古代制油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增产、社会对植物油消费的增长的条件上的。 秋时《诗经•国风》和西汉《礼记•内则》中的膏指的就是油脂。西周时期起,已经有了原始植物油制取的方法,制油业的种子从此就萌芽了。西汉末年,《汜胜之书》“豆有膏”是我国最早记载大豆含有油脂的一本农书。 公元533年北魏末年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中提到了动植物油有猪油、牛油、羊油和大麻子油、芝麻油、苏籽油、芜箐籽油等七种。 公元1116年北宋寇奭所著《本草衍义》,其中炒料压榨制油的雏形已出现了,而且进而知道用煎炼方法可以改进油的品质。

压榨法是一种历史很悠久的制油方法。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压榨取油的记载。在元代的《王祯农书》、明代的《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中,都有榨油机和榨油方法的记载.。宋庄季裕《鸡肋编》中有一节专记油,详述宋代各种植物油的提取,认为诸油之中,“胡麻为上”。庄季裕记,当时河东食大麻油,陕西食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油,山东食苍耳子油。另外还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乌桕子油。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种日益增多。《天工开物》记:“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菜服子(莱服即萝卜)、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台子次之;茶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为下。”《天工开物》记当时榨油,“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则皆从榨也。”其记榨各种菜籽油的方法是:“取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气,然后碾碎受蒸。凡炒诸麻菜子宜铸平底锅,深止六寸者,投子仁于内,翻拌最勤。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则火候交伤,灭丧油质。炒锅亦斜安灶上,与蒸锅大异。凡碾埋槽土内,其上以木竿衔铁陀,两人对举而推之。资本广者,则砌石为牛碾,一牛之力可敌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则棉子之类是也。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前受蒸。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蔑绞刺而成,与榨中则寸相稳合。凡油原因气取,有生于无出甑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包内油出滓存名曰‘枯饼’,凡胡麻、莱菔、芸台诸饼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桕桐诸物则一榨已尽流出,不必再也。若水煮法,则并用两釜,将蓖麻、苏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滚煎,其上浮沫即油,以勺掠取倾于干釜内,其下慢火熬干水气,油即成矣。”《天工开物》说,用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莱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台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苋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黄豆得九斤。但《天工开物》却没提到花生油,可能花生油是诞生得最晚的植物油。由此可见,木榨榨油在我国历史之悠久。

据专家推测,北宋时期大型的楔式木榨可能就已经出现,它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如果从有准确史料可查的元代算起,这种老式的木制榨设备在我国差不多盛行了700多年,也许它存在的历史可能超过了一千年,因为唐代就有将木榨油作为朝廷贡品的记载。正是由于它们的出现,才导致了真正的专业榨油作坊的产生。在宋、元、明、清近千年的漫长时间里,正是这种榨油设备,为开封、北京、南京、杭州等先后兴起的大都市,提供了充足的食用油。 一直到解放后的1959年,全国还有木榨15万台,出产的油脂占到了全国产量的40%。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随着机械榨油的出现,这种木制榨油设备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万汝滨)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53531/

木榨榨油技艺探源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