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沿着明城墙走之英雄末路太平门

2014-05-04 12:59 作者:三耳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太平门早已拆除了,然而地名却还是在的,这座城市当然是不可能忘却它的。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一种形式能够被毁灭千次万次,而与之共生的一段记忆却难以抹去。因为所有的形式可能都根植于同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而这段记忆可能是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永远凝结于心的一块疮痛。

城墙绕过琵琶湖,沿着富贵山继续向北蜿蜒。因为地势的原因,这段城墙每一个拐角处几乎都成九十度的弯曲。从地图上看,从琵琶湖到玄武湖,这段明城墙象一个倾斜一百三十度的几字,而沿墙修筑的小道则象一截昂首翘起的龙脖,民间俗称龙脖子路。这一带就是古太平门地段了。

文献记载,太平门位于南京城东北角,东为富贵山,西为九华山,南为朝阳门,西北为神策门。该门因门外为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的监狱所在地而得名。当时的太平门附近就是古代犯人行刑的法场。据传,古时每到月圆之,城墙外就会鬼魅游荡,哀声四起。

即使今天,在阳光灿烂的时候行走在太平门外的龙蟠路上,或许是依山背水的缘故,仍然有阵阵阴凉的感觉从内心泛起。

高大的松林,掩映了大部分的城墙。只有齐整的雉堞在摇摆的松尖隐现。城墙下,有木制栈道曲折蜿蜒,栈道两旁翠竹交错,一湾细水在栈道下的深沟里静静流淌。这是一个适宜抚琴听音的地方,只是现代的人们早已失去了这样的雅兴,而各色“人造”的喧嚣声就在这里此起彼伏。汽车声、电瓶喇叭、自行车的铃铛、孩童的哭喊、商贩的叫卖......

于是,你开始厌倦起自己浮躁的耳朵。(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只有,再次凝视着太平门这段高大古老的城墙时,内心才变得平静起来。

很奇怪于这样的感觉。那一刻,目光仿佛具有了某种神秘的力量,它在瞬间就开启了一扇锈迹斑斑古老沉重的铁窗,而窗内是一幅幅已被时间永久定格的历史长卷,积淀了百年的灰尘在混合着血腥与泪渍的卷面上轻轻扬起;那一刻,目光看到的不再是城墙,而是历史亦无法承受之悲与重。

公元1840年,英国人终于忍不住利益的诱惑,远渡重洋,越过大半个地球,用尖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腐朽笨拙的大门。当第一个手拿武器的英军士兵伸脚踏上中国领土的时候,他绝对想不到,一场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中国近代史的帷幕就这样被他无意识的揭开了。 从公元1840年6月,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公元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整整一个世纪的岁月里,风起云涌的中华大地上惊雷阵阵,而所有炸裂的雷声中都毫无例外的包含着同一个主题:反帝、反侵略。

公元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英国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给予外国人在中国的种种特权。由此,中国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悲惨的中国百姓在承受封建权贵阶级残酷剥削的同时,还要承受起被外族侵占、欺凌的屈辱。翻阅这一时期残存的影象资料可以发现,那时候中国百姓的腰都是弯,背都是驼的,他们的表情都是毫无例外的麻木和茫然。

此时的人们忽然发现,在欺辱和压迫面前,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智慧竟然是如此的无力和苍白。无论是道家、佛家还是儒家,人们能学到的除了逃避就是顺从,人们寻找不到理想的方向,于是,坚忍竟成了这一时期所有民众无奈的选择。

然而,第一声惊雷还是在鸦片战争爆发的10年后炸响了。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洪秀全自称“天王”,建立“太平天国”。

“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样的口号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如此的充满诱惑。而究其思想根源本是源自西方的基督教义,所以洪秀全金田起义前,初始创立的组织名为“拜上帝会”。上帝,这是一个异国的神。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被压迫到再也无法忍受;如果不是屈辱的怒火再也抑制不住;如果不是面对压迫和屈辱,中国的神们却如此的无能为力,数百万传统守旧的中国老百姓无论如何也不会去崇拜一个高鼻蓝眼异国的神。而一切就这样顺理成章自然的发生了,一个异国的神为广大困苦茫然中的中国老百姓指引出了一条通向理想天国的道路而且是当时情境下唯一的路。人们如何能不追随?

于是,从公元1851年到公元1864年,中原大地上一场声势浩大的构筑天国之的“工程”开始了。

公元1853年太平军攻陷南京城,随即决定定都于此,改名“天京”。此后,太平军连续展开西征和北伐。由翼王石达开率领的西征一路尤为突出,数次大败曾国藩的湘军,拓展了大片领土。使太平天国无论从经济财力还是地域军事上都达到了鼎盛。然而,很快,狂热过后的天国百姓也渐渐发现所谓的天国之梦竟逐步变成了一场可怕的梦魇。现实依然甚至更加混乱残酷,所谓“太平天国”永远都高悬于凡人不可触及的天空。而天国光辉所照耀的也只有那些天国的领导阶层。此时争名夺利,堕落腐化的思想开始在天国内部蔓延,各种无法调和的矛盾开始激化。公元1856年9月太平天国内部爆发“天京事变”。数名功臣及数万士兵百姓被牵连斩杀,而后翼王石达开被逼出走,带十万将士开始孤军奋战,最终因寡不敌众于公元1863年在大渡河畔兵败被杀。至此,开国的能臣老将尽死,太平天国进入后天国时代。

1963年,曾国藩之曾孙曾约农在台湾公布了一本名为《李秀成自述》的原稿影印本。在稿件末尾附有十句李秀成决命语。决命语前六句总结了天国前期军事失利的主要原因,其中仓促北伐、天京事变、翼王出走都被重点提及。

在地图上综观整个南京明城墙,可以发现除了太平门段,所有城墙外都有水体的保护。且太平门段城墙处于紫金山脚下,地势也极为不利。如此,这段明成墙也就成了南京城防最易被外敌突破的地方。

其实早在“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的颓势已显。后天国时代,虽有李秀成、陈玉成两位杰出的年青将领东征西讨、奋力拼杀,意图力挽颓势,然终因内忧外困、大势已去,而无力回天。公元1864年,在太平天国建立十三年后,天京城破,天国覆灭。当年,清军破城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太平门段。沿龙脖子路由西向东方向行走会发现,在这段城墙的其中一段镶嵌着两块石头,石头上刻字,分别写着“西界”和“东界”,这一段有字作界的城墙明显是后来重新修葺的,砖石较新。1864年7月,曾国藩率数十万湘军在攻破了天京城外的天堡城和地堡城后,在此段城墙脚下掘洞埋下大量炸药,将城墙炸踏,而后大军蜂拥进城,攻陷天京。

当年守卫天京的是天国名将李秀成。作为数次交锋的老对手,曾国藩对其又敬又畏。天京城破,本以为能瓮中捉鳖的曾国藩怎么也没想到,李秀成竟能护卫着幼主从太平门段——他的中军大帐眼皮底下逃走。遗憾的是,这一次的逃走竟也成了英雄的末路。7月末,李秀成与幼主在江宁方山被俘。查阅了后世的种种文献资料都表明,李秀成被捕后受尽酷刑折磨,却宁死不降,8月即被杀,临刑前谈笑自若、面无惧色。然而,历史却在这里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难解的疑惑,被捕后的李秀成不知为何留下了些“多余的话”,一篇《李秀成自述》似乎给他英雄的一生划上了一个不近满意的叹号。或许这也是这位年纪轻轻就叱咤风云的英雄,“大志难消空遗恨”的绝笔遗词吧,文中虽有自污之语,却未必不是他欲求文字能得传世的虚假托词。世人只以文字认其失身变节,却不识其英雄之志,可感可叹!

英雄的末路,也是天国之梦的末路,在这条路上,沿途流淌的是千千万万中国百姓的血。这是近代中国寻求自由之路时经历的一场梦魇。然后这并不是一场虚无空幻的梦魇,它给封建中国荒瘠保守的思想大地上种下了一粒粒希望的种子。

当梦魇最终过去,希望的种子也将开始苏醒发芽了。而一切都被古老的明城墙见证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47804/

沿着明城墙走之英雄末路太平门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