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我的路”

2014-04-11 08:57 作者:岭东人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如果按现代的标签,我们这一代属于“50后”。如果按时髦说法,我们称为“红旗下的一代”。

我一生既没干成什么大事或读多少书,但却走过了万里路。由于业务的原因,有幸走遍了全国东南西北中,领略了各地风土人情,成为了我一生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并以此为自豪。我很早就有个心愿,自己整理老照片,按年份排列,贯穿成一条人生轨迹——我的路。

整理老照片的过程,感觉是美好的,仿佛又带我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年代和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它是那样的亲切又是那样地不可思议。那时候出门带钱是不够的,需要一张有效的证明书,写明出行路线和事由,另一就是全程所需的全国粮票。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应先找“旅社介绍所”,由它介绍到具体的旅店,如果介绍所经办人员心情不好,住地下室或澡堂之类的地方就成了家常便饭。住澡堂要到晚上九时后才能入住,等洗澡的人走后在大厅上铺上铁床。一般情况下是今无人入眠。一方水土养成了一方人一点不假,接触多了你会发现地域不同,人的性格、心态、办事方式各有不同。譬如上海人对外地人那种高高在上,大上海的优越感,业务的精明又带着几分的心眼。北京人那种皇城情结、耿直的性格。东北人那粗狂的身躯、豪爽的气质又带些许的野横。九头精明又带着几分的狡猾。西北人的朴实、憨厚等等。八十年代初到西北我会惊奇地发现,电影《燎原》中的情景这里比比皆是。半山腰到处是用石片砌起的矿工住房,一阵大风刮过,大地会扬起两丈多高的黄尘土,生活条件如此艰苦确实难以想象。因此,我理解了西北画家笔下的毛驴和红得带血的山。

我发现很多地方我并没有留下照片,那时拥有一部照相机是不可想象的。多数是由景点国营照相点照的,交了几毛钱,填写了自己地址的信封,由他们寄到家里。每个景点都照相是花不起的。回家后有时候并没有收到照片,或收到的不是自己的照片也是常事。我珍惜每张发黄的老照片,哪怕是那样地模糊。它记录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瞬间。63年工人文化宫落成,老师带我们几个同学去照相,那时我们都光着脚丫子。最可笑的是我的同学穿的是跟我借的白衬衣,看起来是那样地不合身,几十年后我们还老提起这件事。

我奇怪地发现,几百张的照片分成了黑白和彩色的两段,各有三十年。回想起“黑白”的那一段,虽然家里孩子多,平均生活费也就8块钱。从懂事的那天起就感到老吃不饱。物质奇缺,但每个家庭都是一样的。没有贫富之分,没有可比性。儿时玩的东西和方式大都就地取材,土里来土里去,我们感到童年也是快乐的。彩色的那一段,物质丰富了,电器化进入了家庭,生活逐渐发生了变化。可是每个人的压力却越来越大了。贫富之间出现了天壤之别。整天都正寻思孩子进什么学校……,大学……,就业……,买房……等等。社会虽然进步了,可是什么黄赌毒、抢劫、腐败、陷阱短信等每天都充斥着日常生活,挑动着每个人的神经。难怪部分人会不时想起“毛时代”。

我珍惜着每张发黄的老照片,当你凝视住相片中的每个人,发现有些人已经不在了,走完了他的那一段路。有些人正在他的康庄大道上狂奔着。有些人还在他的路上挣扎着,或许还没找到他的路。那一句“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路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他的路,每条路是不可复制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39561/

关于“我的路”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