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学的魅力

2013-10-23 22:23 作者:渔舟唱晚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初识杨四海,是在重庆长江航道文化建设推进会上,他和南京的郝健,推荐他们自己办的一张很有文学品味的小报——《浪花》;第二次接触,是在美丽的西陵峡畔——宜昌石牌文联座谈会上,听他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创作的故事;第三次接触,是在湖北黄陂长江作家协会代表大会上,我与他毗邻而坐。

他第一次给我的印象是,一名文学好者;第二次给我的印象是,一位照稿子讲话、不太善于表达的文人;第三次给我的印象是,一位有思想、有才华、有魅力、有力度的作家。

在去黄陂开会的前,我和他同住汉口好百年酒店,半夜,我敲开他的房门,握手寒喧之后,他给我泡了杯“桐城小花”,茶叶左右飘移、上下浮沉、若即若离,“木兰堕落花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我在感叹“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时侯,他慢腾腾的点燃一支一包10元的黄山牌香烟,900多度的近视眼镜后面,折射出一双智慧的眼光,似乎若有所思,若有迷茫,但透出更多的是坚定和执着,深遂得象万丈深渊,深不可测。我和他都爱好文学,文学最容易架起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桥梁。

你的文章大都源于长江,源于航道,源于生活,给人感动最多的是很多细节描写,千针万缕又不失生动,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直接问。

观察,杨四海说。

确实,他观察得十分仔细。他写船上的缆绳:事实上,是绳子先于船体到达岸边。在船长“慢速,稳舵,稳舵……”的口令中,船舷平行地移向岸线,从船首与船尾掷出的那两根绳子,与岸线成90度夹角……岸上的地址,不管它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出发地——在另一个时间,我们将要离开的那个地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他写灯光:河流上,夜晚的灯光是必需的,它们一直弥漫在又湿又黑的空气里,用光的热切,在黑暗中一路轻声低语。

他写水位:用“水位”这样的方式,朗读着河流对这个城市的观察。现在己是深秋季节,水面与河床底部的垂直距离正在缩短,水位下降,流速减缓,流向依然向东——这一点肯定永远不会变化。

我喜欢他对事物细致入微的描述,更欣赏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扑实,生动,精炼,优美,不拖泥带水,不骄柔做作,平实、亲切而又自然。

长期与文字接触的人都知道,语言的雕琢,是一个长期打磨的过程,打磨一篇好的文章,就象打磨一串珍珠,绝非一日之功。

你的语言很美,我肯定。

琢磨,杨四海说。

他写面具:红、紫、黑、白、黄、绿、蓝——那只是他们年轻时,画在别人脸上的璀璨。

他写在河边:在河边,我的思考总是模仿着河流,不仅鲜艳活泼,而且像流水一样起伏连贯,有了一个不会腐朽的意义。

杨四海的语言,精炼到一个字不多,而且富有哲学意义和意味深长的人生思考。

确实,杨四海的文章写得很好,尤其是以散文见长,真正有历史厚重感和启发意义的散文,当属《蚕豆花开》。

你怎么知道蚕豆花开?我继续问。

研究,杨四海说。

我确信,他研究过历史,研究过1942年的那个夜晚,研究过我和他的老乡陈独秀,更研究过夺去陈独秀生命的,那些状如蝴蝶,或紫、或白、或粉红色的蚕豆花。他用质扑的文字,努力“还原”乾生返回家乡的情景。

杨四海在读陈独秀的时侯,我在读杨四海。

想想啊,我们每天都在观察同一条河流,都在从事同样的职业,都有类似的人生经历和生活背景,都有人到中年之后的繁忙和负重,可杨四海却超脱了人世的喧嚣,静下心来,把一些不引人注意的细节,刻画得像诗歌一般美丽。这里,除了文学的技巧之外,更多的是岁月的积淀。

他长期笔耕不辍,去讴歌,去还原真实,用文学创作,给别人带来美的享受,用诚实劳动,去实现长江航道人的想,是杨四海这样的长江航道文人,最真实的初衷。

当我准备搁笔的时侯,我在想:很多人研究历史,研究陈独秀,都在想象座落于门牌55号处的安庆供水集团的办公大院——那里的陈家老房子的时侯,想象江南水乡到处都是形状酷似蝴蝶的花朵的时侯,杨四海,你怎么突然想起蚕豆花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90334/

文学的魅力的评论 (共 5 条)

  • 剑客
  • 红彤彤的曙光
  • 雪儿
  • 黄瑞槐
  • 血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