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土地的轮回

2024-05-13 23:20 作者:文生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羑河纪实三一八

土地的轮回

文生

老歪到老文家闲坐,两人又谈起土地的事。

老文说:中国的土地在公有和私有之间来回轮回。

老歪:一直认为自“井田制”破坏后,土地是私有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老文:其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是理想也是现实,土地公有在许多朝代的初期是现实。

老歪:你讲讲。

老文:说来话长。农业经历了漫长的部落时期,这时土地是公有的,也只能是公有的,因为一是掌握农时农事的人并不多。二是种地的工具极为简柄,也许就是木棍梆石片。三是只能在土地条件极好的地上种植。四是集体劳动,与之相适应的是集体分配。五是为方便计量劳动量等,出现了井田制。

井田制产生也是消除纷争的需要,确定了土地归属。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否则,“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

随着部落的合并形成了等级,井田制中的田要彻出一块用于向上一级部落进贡。

老歪:三代土地公有。

老文:对。是部落所有,商、周实行分封,实行多层次的部落公有,不过部落中的头人后来成为公侯伯子男等贵族且占用部落公田。

老歪:私田是如种的?

老文:随着井田的中央成为贡田,就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认识。在井田完全为部落拥有时,土地性质是公田,但随着贡田的产生,不同性质的公田就产生了。作贡田的是大公田,必须优先集体耕种;余下的就是小公田,私田意识产生了。“我公田,惠及我私”说的就是这。

老歪:中学课本上说“田里不鬻”。

老文:这是孟子说的,那时土地公有且不许买卖,

老歪:到秋就不行了。

老文: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各路储侯下属的大夫新开的田不上报了,新开的田的属于私田,大夫、农夫也不肯尽力于大小公田了,只想把私田种好,而且家庭劳动取代部落集体劳动,于是传统的井田制趋于瓦解。

各路诸侯面对私田越来越多的现实,只好对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革。鲁国搞“初税亩”,不管公田私田都“履亩而税”,不再以贡田收获为税,标志着土地私有产权的正式确立。齐国是土地分给农户后“相地而衰征”。秦国“初租禾”,类似于鲁国的“初税亩”。随便说一下,热衷于开私田的大夫阶层因此走向了衰落,大多成为自耕农,只是土地占用多一点罢了。

战国时期,“田里不鬻”的局面被打破,贵族和有军功的军人通过赐予获得土地,商人通过买卖获得土地。商鞅变法进一步推动了土地私有的扩大。汉书说秦国:“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秦统一后秦始皇颁发“实田令”,农户占有土地的数额成为缴纳赋税的依据,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西汉初,汉高祖刘邦颁布复员令,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徭役,动员流民回乡,恢复其田宅,释免罪人和奴婢为民。文、景时,土地呈现集中的趋势。武帝时,土地集中程度已非常严重,武帝对此设立了“田宅踰制”,意在抑制土地兼并,但豪强权贵与地方官吏勾结,土地兼并依然如故,后来的皇帝想“略以限田”也做不到了。

老歪:地已经化为私有了,还能回归公有不成?

老文:有人想做呀。西汉末年,王莽下诏:“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满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乡党。”因反对势力过大,王莽的“井田制”无法落实。三年后,王莽被迫下诏:“诸食王田及私属皆得卖买,勿拘以法。”此时民变已如火如荼。

老歪:王莽式的土地国有化野花一现。

老文:东汉时期的公田有假民公田和赋民公田。

假民公田,即将国有土地租借给无地农民生产,租种公田的农民缴纳假田税,成为国家的依附农。

赋民公田,即将国有土地予以无地的农民耕种,赋田农民时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成为承担赋役的自耕农。

在实施假民(赋民)公田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外戚势力和豪商势力借机兼并土地,土地又开始大规模集中。

老歪:三国时曹操搞过屯田,应该是公田的一种吧。

老文:三国时长期战乱导致了大量的无主耕地,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屯田,是为“民屯”;曹操让军队从事屯田,是为“军屯”。东吴在长江中下游实施屯田制,规模次于曹魏。蜀汉的屯田制只有军屯,规模较小。

民屯军屯的土地不断被官吏、将领蚕食,屯田制逐步破坏。

老歪:哦。后来呢。

老文:西晋太康元年颁布占田、课田令。“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同时根据官阶规定官吏的占田数及荫蔽户数及佃客户数,这导致了税赋主要由广大自耕农承担。为了躲避沉重的赋税,自耕农“携田带产”来投靠权贵以求“庇佑”,导致了土地的进一步集中。

老歪:这不是咱们前几天说过的小农“携田带产”到大户人家么?

老文:是的。后来北魏实行均田制:15岁以上男子,授露田(不种树的田)40亩,桑田20亩;女子授露田20亩;若采用休耕,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予;土地不足的地区,授种一定数量的桑树田或麻田;还授种枣树、榆树的地。

农夫年老免课或身死,露田及麻田要归还国家,桑田则为世业;露田禁止买卖,桑田不足或超出的部分可以买卖;奴婢受田等同平民,但不给桑田,在授麻田的地区,奴授麻田10亩,婢减半;耕牛每头授田30亩,限4头;授田不足者可以向人口稀少的地区迁徙,每3人给地1亩做宅居地,其中的1/5应用于种植蔬菜;地方官按照品阶授予公田,六到二五顷不等。

老歪:好详细,应该是贯彻比较彻底。不过,地从那里来?

老文:来自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这对豪族地主的利益没有触动。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即不会相应增加,加上豪族可以通过奴婢、耕牛的授田占有更多土地,这样均田地也就名存实亡。

老歪:现在也是这样,叫增人不增地。

老文:后来北齐为抑制土地兼并,重新颁行均田令,试图对王公贵族和大族豪强地主加以限制,但收效甚微。

隋代的均田制基本延续北齐制度,但又产生了勋田、职分田、公廨田等,勋田予以王族,供养其豪华生活;职分田予以官吏,收入作为官吏俸禄的一部分;公廨田属于官府,收入作为官署办公的费用。

老歪:接下来是唐宋元明清。

老文:唐代均田制继承隋制,根据情况可以对授田、勋田、职分田、公廨田等数量的调整;允许永业田在特别情况下可以买卖;取消妇女、奴婢、耕牛的授田;增加了对工商业者、寺院道观的授田。唐太宗已发现普通百姓的授田已不足了,各个地区间也不平衡。高宗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逐渐废弛。

宋朝初,采用“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制度,获得地主阶级的支持。宋仁宗之后,限田令频繁出台,但是豪强贵族和官吏占田已久,形成了“承平浸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的局面。

南宋沿用北宋“不抑兼并”的政策,连官田也能买卖了,收入作为朝廷的供养,这使得土地兼并行为更加猖狂。和北宋一样,南宋也是多次实行限田令而不成。

宋朝的农民起义都提出了“均贫富”的纲领,反映了农民对土地要求的愿望。

元朝效仿宋制,蒙古王公贵族圈占民田情况十分严重。

明代太祖朱元璋丈量土地,编录“鱼鳞图册”,记录田主的姓名和田地数量,一方面表明土地的集中程度已非常严重了,另一方面也是对这种现象的承认。后来建文帝消藩,企图实施“井田制”,结果自己在宫中被大火烧死。明代大量的官田奖赏给藩王亲贵,如分封福王时,赐以河南、山东、湖广的田地为王庄,有四万顷地。

清入关后,实行跑马圈地,使大多数土地为豪强权贵所有。康熙搞过“分配土地”,就是让大户拿出小块地,均酌给随缺地者,自然可供分配的地很少。又搞“更名田”,将一部分明代藩王所占田地给予原耕种之人,永为世业,实际上也是大地主获利。雍正搞了“摊丁入亩”,虽有助于抑止土地兼并,但作用不大,此后的清帝多次颁布政令分田,但土地集中的态势是无法阻挡的。

“井田制”瓦解之后,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土地均分”到“过度集中”再到“土地均分”的不断轮回。一个朝代在初创时期,实行“土地均分”和限制土地交易;随着土地交易的增加,土地向少数人集中,导致土地占有两极分化,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老歪:物极必反,又回到国家所有制了。

老文:这需要经过剧烈的改朝换代。

老歪:越到后来,每个朝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年代越来越短了。

老文:是的。国有和私有并存的农地产权制度,导致每个朝代土地从公田“均分”到私田“集中”的变化。

老歪:咱们以前说过,遍地小土地所有者才是传统中国的理想状态,土地过于集中,这是挖朝庭执政基础。除了人性方面,产权方面啥说?

老文:无论国有和私有,都是不稳定的、不完整的、没保障的。

老歪:不稳定的?

老文:二十几个朝代轮回,能说稳定么?

老歪:不完整的?

老文:均田制的土地产权是混合的:一部分国有,一部分私有,这为将国有土地逐步私有化和土地集中奠定了制度基础。

老歪:没保障的?

老文:朝庭对土地的分配、买卖、让渡、继承等行为进行干预,并通过分封、没收、充公、发配等形式侵占私人产权。

老歪:有没有办法防止土地过于集中?

老文:小农生产的条件下,土地大集中象癌症那样,最终和王朝一块完蛋。

老歪:不是说土地集中能提高生产率?

老文:以前说过了,在小农生产的情况下不行,反而培养了与国家利益不一致的豪门贵族集团。

老歪: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老文:与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变迁有相似之处,土地有集中趋向。

老歪:产权是集体的,经过流转方式集中。

老文:还有,传统失地农民先是当游民,后是造反;现在先是进城务工,后成为市民。

老歪:目前进城农民还不能放弃土地。

老文:现在还不是普惠式保障。

老歪:农村人往城里走容易,城里人回不去农村。

老文:在农村有房子住,有地种,是许多城里人的田园

老歪:这也是老传统。现在实现有难度,只能租房租地。

老文:平均分配土地的方式,没有多长时间,就显出不平等了。

老歪:只好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一个时间的起点平均而已。

老文:咱们石林黑塔村直到八二年深秋才分地,比南岗南边的晚了一二年,我们在石林上高中时,路过北唐宋的老桥,桥头边上有人家,在院外搭了个牛棚养了牛,天黑了就牛回院里的牛舍了,一头还是两头,记不清了。

老歪:真是大胆,敢让牛这样。

老文:现在没有人养牛了,都养车了。

老歪:猪都不养了,别说牛了,养一两个太不合算了,大规模养不是谁都能养的起的。

老文:刚分地那会儿,家里有头牛的话,就象现在有辆好车一样,显摆显摆。

老歪:是的。咱们这里土地流转情况如何?

老文:不会有多大。咱们这里算是郊区,忙时务农,闲时务工,农业兼业化严重,山地集中难度要比平原大。

老歪:土地承包期也越来长,地差不多成为永业田了。

老文:为了稳定。

老歪:现在忙起来了。中秋下来是国庆,老明应该回来了。

老文:又想和他聊历史?

老歪:以史为鉴能做到的不多。

老文:中。

羑河纪实系列均为原创

2023年9月20日写

2024年5月13日改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esomkqf.html

土地的轮回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