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沧桑过后(原创)

2012-03-01 08:58 作者:曲柳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沧桑过后,便是岁月静好。

一、关于自然

故乡南边有个军垦农场,叫“巨淀湖”农场。一块块巨大的条田,季,金黄的麦浪在一望无际的田野翻滚;秋季,红彤彤的高粱、黄黄的大豆和玉米相间而作,有时候还会有几方葵花,大地被打扮地五彩缤纷。

这个农场耕种、收获、田间管理,几乎全部是机械化操作。我们去剜菜割草的的时候,常常会看到沟沿和拖拉机翻起的田间有很多的贝壳。最多的是蛏子壳,有的地方甚至是很多的蛏壳密密地挤在一起,仿佛在展示着在不久的以前它们鲜活的生命。词典解释说,蛏子,学名“缢蛏”,属软体动物,瓣鳃纲,真瓣鳃目、竹蛏科,一种软体动物,贝壳长方形,淡褐色,生活在沿海泥中,肉味鲜美。

它们的存在还在宣示着:这里曾经是茫茫沧海,而今,这里是一方方的良田,我面对的是花香果熟,彩蝶翻飞……

沧桑过后,风和日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二、关于社会

还是有关“巨淀湖”。

读《史记·河渠书》,里面有“东引巨定”的说法,就私下猜测这里的“巨定”是不是故乡的巨淀湖呢?根据汉字的造字原则,我们可以断定“淀”的读音跟“定”是一样的,因而可以推定“巨定”就是“巨淀”。后来检索了不少资料,发现早有人认定了这个事实,只是现在的“巨淀湖”已远非昔比了——当年的“巨淀湖”可是与“云泽”齐名的大泽啊!

在建国前,这里还是一个比较大的湖泊,或者说是“湿地”。那时候村子的四周都有大片的洼地,洼地里芦苇茂盛,杂草丛生,狐兔出没,也是土匪的天热藏身之地。解放后,特别是五十年代后期,国家在粮食极度短缺的情况下把这里开辟为农场。最初是劳改农场,在这里劳动改造的都是一些“右派”——据说那些沟都是他们挖的。再后来这里成了军垦农场,我小时候去挖菜,还遇到过一个女兵。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农场转给了地方;现在,农场的土地基本都承包给村子里的人种棉花了……

不管曾经是什么,不管曾经怎么样,太阳依旧每天升起,照耀着这块历尽沧桑的土地。

沧桑过后,一片安然。

三、关于人,情感及其他

饱经沧桑的土地养育了饱经沧桑的人。

她跟那个时代的所有女子一样,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一个响当当的汉子,并为他生下一个女儿。日子穷就穷吧,只要安安稳稳过日子就行。然而,就是这样的愿望她也得不到满足——不久战事纷起,汉子决然参军而去,一去便再无消息。在那个年代,没有消息就是人不在了。她没有儿子,按传统也就失去了继续留在这个家里的资格,于是,她只好带着女儿四处讨饭。讨到百里之外的地方,一个光棍汉收留了她们母女,她又为这个男人生下一个儿子。原以为可以在这个荒凉的鲁北小村安安稳稳过日子了,结果又是事与愿违:那个参军的汉子骑着马,带着两个卫兵找了过来,把他和女儿驼在马背运了回来。几番打骂之后,男人带走了女儿,把她抛弃了。在那个年代,一个被抛弃的女人是无法生存的。于是她只好再嫁人,又生育了一男一女。六十多岁,男人突然去世,她擦干眼泪,继续活着,看着孙子长大,娶媳妇,生孩子……

作为晚辈,我无法去推测她的,她的恨,但我可以肯定:她爱自己生下的孩子,那次她那个儿子来看她,我看到她泪流不止……

她是我二娘,那个当年做了军官的男人早就死了,临死前疯狂地爬上屋顶,狂喊大叫;还有一些跟她同龄的人也早就走了,走得或凄惨,或安详。她依然迈着小脚,行走在坎坎坷坷的路上,直到前几年才去世,享年九十岁。

沧桑过后,一抔黄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3866/

沧桑过后(原创)的评论 (共 5 条)

  • 英
  • 仰.望
  • 墨白
  • 剑客
  • 碧海青云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