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游松鸣岩记

2011-11-13 20:04 作者:鲁思南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因为有了想,才会这样不舍的追求。

从松鸣岩回来的将近一周时间里,我的心都会时不时的飞向哪里。松鸣岩的一草一木仍旧那么清晰,怀恋之感颇浓。甚至于在两个晚上的梦里,我还是站在松鸣岩的峰顶上呼喊,在山下的溪水里嬉戏。

至此,一向游玩而不善于写游记的我,萌生出描绘这段难忘的旅途的心意。

松鸣岩位于和政县南端陡石关口,距临市50公里处,海拔2730米,建成于明成化年间,是国家四A级森林公园。我怀着对松鸣岩仅有的这么一点了解,和全班同学踏上了亲近松鸣岩之旅。

在校门口坐上大巴车时,我套着外套,清晨的天气并没有表现出阳光明媚的迹象。我稍微有一点点担心天气,对于出游,一个天晴气爽的天气条件是起决定性因素的。心里默默地祈祷,旅途愉快

当大巴车驰骋在高速公路上时,我已经想象过数十种松鸣岩的景象了,各自在我的脑海阿里交织着,无法描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由于我坐在最前排,可以把路过的景象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同时也很方便随时拿相机抓拍下我喜欢的一些画面。但视野里最多的还是我熟悉不过的遍地黄土,即便是夏天,有的也只是稀疏横斜的麦田,点缀着这个世界的绿色。从车上望去,似一幅大笔挥过的古老水墨画,苍劲而溢不出新奇。

车子一路飞驰着,心也一样的驰骋着,有所期待让我精力充沛的前行。当我们走出临洮地界,拐入临夏地界时,这条刚修好不久的柏油马路,像一条铮亮的缎带,把沿途零星的村庄和小型的清真寺,从葱葱郁郁的小片柳树林中串了起来。

少数名族集聚区,戴着白色圆帽身体胖实的青年和留着长长胡须的老头,还有裹着纱巾年轻妇女,这些映象在兰州的大街小巷存在,而今在这些村庄的路口得到证实,也不乏亲切之感。

生活你好!我不由得感叹。

刚进入临夏的这段路,还是没有多大的变化,到处可以映证的都是黄土高原的贫瘠、憨实、厚重和乏味。

道路两旁有各种庄稼,以麦子居多,可以看到回民的妇女带着纱巾在田地里除草。我所能想到的是民族差异性在逐渐的减小。

突然有同学发问,那些长得很像麦子的是不是韭菜啊?我险些没笑翻。不过临夏的麦子确实长得像韭菜,叶厚而肥,翠绿簇拥,也难怪有人这样发问。

这一路还有个特点就是每个小村子都有一座或大或小的清真寺。我问同学,是不是每个礼拜天所有的村名都会扶老携幼去做礼拜啊?同学的回答是也许是。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好多美国乡村电影里,那些不分男女老少的人们在教堂唱圣歌的景象。唱到有人灿烂地笑,有人满脸流泪。心中忽然产生了一种莫大的憧憬之情,是对这种异文化,或者对不同于我们信仰的生命模式。

早上九点多时,我们到了和政县城,几分钟的驻留后,大巴车拐过一个路口驶向了乡村野道。我想,这是通向松鸣岩的最后一站了。

道路两边的山上长满了树,村庄也隐约在树林后面,像调皮的孩子,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我以为这就快到松鸣岩了,就问开车的师傅,结果说还要二十多分钟才能到,我心里又多了一份期待,百般想象莫如亲眼一见,心中那个急啊。

当车子又走了一段路时,我可以隐约的看到正前方绵延的一些山峰,还在潮气的缭绕当中,显得与众不同起来,一方面在于它们的海拔之高,超出周围所有的山峰;二在于它们宛如青黛,朦胧之间透着英气。想必那定是松鸣岩了,心头不禁一紧,激动之情油然而生。

随着大巴车的不断前行,眼前的山色越来越清晰,直到大巴停在山下,我们都下了车,才得以看清楚。

松鸣岩分了主峰和两侧峰三大峰,苍松千仞直冲云霄,青翠遒劲,气势虹然天成,望而生畏。周围山脉皆长满了松木,葱郁之处不见山势。恰好又是十点左右,阳光蒸腾出青烟寥寥,弥漫于山间,又听得山间溪水潺潺,忽然神清气爽,一下子感觉来到了人间仙境。

突如其来的现实有时比梦更虚幻,是醒是梦,此时有些无从辨别了。

由于大部分的同学坐了观光车走了,剩下的我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同学于是在林间漫步起来。一路曲径通幽,道路两旁的杨柳繁茂的生长着,在抬头的天空枝叶交错在一起,形成了一把巨大的遮阳伞,我想象此路通向另一个世界,就像《纳尼亚传奇》里的那道门,走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无限惊艳。

且行且看,随手拍下几张照片以便留念。不一会儿,便听得山间水声大作,以为到了一处山涧,忽有欣喜若狂之感,想来或许我的幻想就在这里变得现实。

当路转过一个弯,眼前忽然一亮,才看到是一条小溪下游聚水而形成的一个类似与湖泊的蓄水堤。廊桥卧波,游船戏于其中;青石横渡,流水载上欢笑些许。

这是山下景象。站定了,再往山上望去。对岸山峰突兀眼前,上面青松苍翠挺拔,整整齐齐的直排在哪里,依山势而上,高耸直入云端。这便是松鸣岩主峰了。在山峰的绝壁之上,建造了各种佛堂楼阁,飞檐玉砌,琉璃碧透,似爬山虎一样紧贴于峭壁之上,掩于苍松之中。隐约之间,悬而不落,惊险之气毕现,让人为之赞叹不已。

随后,我们小心翼翼地踩着青石过了小溪,再沿着青苔石径上山,到三分之一处,有一块裸露的巨石,上有飞瀑湍流,溅落而下,激起千层水雾,昂头望去,可看到粒粒水珠如碎玉散落一般扑面而来,顿生躲避之意。还来不及躲开,水珠已经从身旁击落,散开,沿着沟渠向山下流去。在飞瀑脚下有一个石洞,水从洞口散落而过,形成了一条天然的珠玉帘子,我们戏称其为“水帘洞”。

大家都不惜被水淋湿,钻入洞中来,回望对面的山峰,似在一片帘当中,与外面朗朗晴空真假难辨。突然想这便是神仙住的地方,便不知何所适从,只能忘乎所有而沉浸其中。

出了“水帘洞”,再沿着小路往上走,沿途经过擎天柱,看其高入云间,挺拔苍劲,我不禁想,向上,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态度。到半山腰时,依次路过,玉皇阁,菩萨大殿、二殿、三殿和圣母宫等建筑物。当来到山顶时,便可以清楚的看到更远处太子山上的皑皑白了,那是一种圣洁的神往,只能读而不可亵渎。我站在石阶上,望着远处静静的雪峰,望着山下成片的绿茵,仿若置身于绿的海洋。我只好静静地膜拜,为大自然不可超越的生命力,为我们人类微妙的存在。

随行的同伴急着下山,我只好随后紧紧的跟上去。下山的旅程太快,让我在没有离开前便已经开始怀恋。此处得一日,抛却世上几千年。我才懂得,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复得返自然的恬淡,才明白许由临河洗耳抛却人间第一官的孤高,才理解林甫梅妻鹤子终其一生的逍遥。

才知道世界文学著作上都把仙人放在美轮美奂的自然圣境。其根本在于人类灵魂深处的大自然的渴望。尽管城市化禁锢了人的思想,但绝没有隐去灵魂里最根本的渴望,当这些渴望无法实现时,便催生了人类文学创作中的对大自然的神往,去映射灵魂深处那些不可磨灭的渴望。

下山后,,时间还早,我们又划了一会船,互相泼水相戏,最后弄得我们全身湿透,但心里全无埋怨之意,只是享受其乐趣无穷,忘乎所以。

下午四点多左右,我们都返回和政县城,顺道参观了和政古化石博物馆。便载满一车子不舍,背对着夕阳。兴尽晚归车,颠簸,颠簸,依依杨柳阡陌。

这次松鸣岩之旅,让我在无比怀恋的同时,遗留了两个问题:其一是为什么此地名曰松鸣岩,其二是为什么这片古森林能得以保存下来?

我的拙见是这样的:为什么此地名曰松鸣岩,概是奇峰松木参天,山势峭拔,不宜藏风,每当有风过时便可听得松声涛涛,故其名曰松鸣岩。为什么这片古森林得以完好保存下来,尤其是滥砍滥伐的今天,也没有被破坏,概是此地一少数名族集聚,很少兴土建,所以免受滥砍滥伐之灾,又一方面此地牧民较多,开荒为田现象不严重,植被没又遭到破坏,因而具有了良好的水文环境,加上各代人的悉心护理,才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是啊,因为有了梦想,才会这样不舍的追求。能在西北这片贫瘠荒芜的土地上,存在这样一座鬼斧神工般的森林,实在是大自然造化无穷的馈赠。

回来的的路上禁不住心里痒痒,赋诗一首,权当结了这个梦想,留下一首美好回忆,来见证我诗意的青。附:

《游和政有感》

辛卯年癸巳月庚午日,惠风清畅,杨柳依依,结伴辆五全体同学,租车出,游于和政县松鸣岩国家公园,见亦有感,遂成,拙述胸意。

政通人和名声扬,鸣松响岩景毓秀。

难得世外乐逍遥,且行且悟鬼斧就。

戏水龙涧抛浮华,齐松越岭声长啸。

今日时光今日光,人生则当不自谬。

写于2011年5月18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228169/

游松鸣岩记的评论 (共 3 条)

  • 剑客
  • 溢满风云
  • 依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