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穿越词语的密林,直抵心灵的圣地

2011-08-04 00:08 作者:陈忠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穿越词语的密林,直抵心灵的圣地

——杨曙明散文集《心路不觉远》序

陈忠

如果说,诗歌是空中之镜的舞者,那么,散文就是朝拜大地的行者。

我一直以为,散文是生命深层的呼吸,它使庸常和琐屑的生命显得尊严且充满神圣的愉悦。好的散文应该是心灵的叙述,并关照灵魂的气韵和生命的归根意识,能使读者的心境之湖出现片刻的静思,进而直抵心灵栖息的那片圣地。

《心路不觉远》是杨曙明兄的第五本散文集,应该说是《岁月无痕》、《往事如风》、《流年似水》、《剪子巷走笔》的延续,这种延续不仅仅是文本深度的延续,更是心灵之旅的扩展与开阔,本散文集所叙之事、所述之理,都透出一种令人感动人文关怀、折射出朴素的人生哲理。穿越作者词语静谧的丛林,撩开自然成纹的叙述,就会看到如风吹水的自然之美,看到作者笔下抚慰心灵的文字以及生命纯化的另一份沉稳与升华。(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每读曙明兄散文,就会有一些省思,就会陡然升腾起一种敬意。他的散文对人类生命本体、生存状况的思考很透彻,他的写作避免了媚俗化、矫情化、虚假化和同质化、空泛化等写作中的诸多弊端。他追求情思饱满、精神豁达、简洁自然的文本写作,他敞开心灵,注重情绪内蕴的心灵潜语,给人一种沉重思考后的纯净天空。那些扑面而来的河边往事、那些信步踏来的亲情童趣、那些正本清源的读史札记,还有那些引人发思的杂文闲章……一切都是那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给我们带来一种陌生的新奇感。因此,他常常能准确抓住一个关键性的细节,将美的事物凸现出来。

比如他写小清河:“当年的我们只要在河边玩耍,就时常踩着那横亘在船上、岸边的独木桥到船上游览玩耍。独木桥虽然也就有八九十来米,但走在上边颤颤乎乎,晃晃悠悠,胆小的人或是身体平衡差的人,还真不敢在上面走。船工们大都和蔼可亲,只要我们闹得不是太过分,一般都不会撵我们下船。天的时候我们到河里游泳,时常拽着船尾的横木让船只带着我们游上一段距离。记得有一次我在河里游泳,忽然腿脚抽筋,就在我奋力挣扎且十分困难的时候,一位船工见状赶忙伸出长篙把我拉上船。”

再比如他写知情时的煤油灯:“当年我使用过的煤油灯是圆形玻璃器皿,灯口有个铁质灯芯架,边上有旋钮可以调节灯芯升降;灯芯架上还有三个弹簧片,是用来固定灯罩的。灯罩呈葫芦状,上细下粗,质地很薄,受力稍有偏差就会破碎。这种形状的煤油灯虽然值不了几个钱,但那时候也就是我们这些下乡知青们还舍得用,多数村民家里使用的都是自制的煤油灯。这自制的煤油灯其实很简单,随便找个玻璃或铁质容器,里面倒上煤油,放上灯芯,让灯芯下部浸泡在煤油里,顶端露在瓶口外,使用时点燃灯芯即可。这种自制煤油灯虽然光线昏暗,但省油,省油自然也就是省钱了。”

E•希尔索普泽在其《作为文学批评家的波德莱尔》中说:“总之,必须从中抽取生活不经意地赋予它的那种神秘的美……因为我们所有的创造都来自时代加于我们感情的印记。”曙明兄写的散文具有美文的性质,他往往会抓取一个场景或一个角度,以优美的文字进行渲染。如《同桌的老甘》、《清明节的思念》和《门把手上挂抹布》都烛照着记忆中的寂静之美,既有深厚的思想、情感蕴含,又极具艺术感染力。

如《想起“一分钱”》,从等公交车时,无意间看到地上有两个一角的硬币写起。写了六七十年代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儿歌,写了如今的孩子们鲜会有人将捡到的“一分钱”去送给警察叔叔,他感叹道:“一分钱事小,精神事大,一分钱的价值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分钱的精神,这就是当年值得人们怀念的道德教育。正是因为这样的道德教育,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克己奉公、见义勇为等等,才能蔚然成风。在物质生活相对较为丰富的今天,买卖商品一分钱可以忽略不计,但一分钱的精神却万万不能丢弃。”

还有《我们家里的两只黄雀》,讲述了作者家中两只黄雀的故事——朋友送了两只体态轻盈,黄底白花的黄雀,清脆的鸣叫,给一家人带来了愉悦,我的任务是每天早晨给它们喂食,妻的任务则是三天两头帮它们打扫一次“房间“卫生,儿子没有明确分工,只是在高兴的时候逗着它们活蹦乱跳。这对黄雀一只性情温和,一只蛮横霸道,“蛮横霸道”时常欺负“性格温和”。为了让“性格温和”少受气,我特意在笼子里放了两个食碗,两个水盒。或许是“蛮横霸道”物壮则老、木强则折的缘故,前不久它突然一蹶不振,第二天就熄灭了生命之火。如今我们家的笼子里只剩下“性格温和”了,孤影的它倒也没显出多少孤独的神情,每天反倒叫得更欢了。文章写得生动鲜活,颇有情韵,彰显出作者内心深深的人情,充满着人生的况味。

曙明兄总是能从人们容易忽略的事物中发现和领悟出一些做人的哲理来,可见他在生活中是个善良而有心的审美者。他观察事物的别致,不仅表现在父子两代人的高中毕业证比对上,也表现在烟标烟纸的特写和记述母校的散文中。无论是游览在黑龙江上的思绪、发自“原子城”内的感慨,还是漫步在傅斯年陈列馆的思绪、感受美轮美奂的世博之美,他很善于从经历的事物入手,写他最熟悉最亲近的人,读来十分真实亲切。我很欣赏他这一点。

记得有人说:当今的散文在创作观念进化、技巧趋于精细的同时,也出现了精神的退步、良知的缺席。是的,当虚假的情感和虚构的形象围剿着我们的审美指向,我们的感觉就会处于无望的麻木状态之中;当媚俗的语言和伪饰的颂歌纵容着我们的写作动机,我们的写作势必会缺乏天良和公义,继而,成为母语的背叛者和伤害者。读曙明兄的散文,就会发现他是一位既有人文情怀又以批判为职责的作家。他的散文就是在精神的提升和人性的建构中,即在鞭挞、刺疼着我们的神经的同时,以其审美的态度,张扬着人性中的善力。他所有针砭时弊的杂感并不仅仅是愤怒和痛斥,嘲讽和忧心,他表达的是那些被众生遮蔽的文人风骨,呈现出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位置。于是曙明兄关注时事,观照人生,透视自我的写作便显得犹为可敬了。

在当今这个浮躁而物化的时代,许多人都变得势利、卑微、甚至沉陷于堕落的泥淖,许多人怯懦地忍看着童真和天良被扼杀,附庸风雅地点缀着分赃的盛宴。然而在阅读曙明兄的《心路不觉远》之后,我对他散文中繁盛的人文精神之花,弥漫出的纯朴自然之态和直抒胸臆的犀利之笔充满了惊喜,充满了敬佩。我与曙明兄相识虽只有短短的五年,却在以文会友的日子里,觉得自己跟他是很亲近的,他身上有我喜欢的济南人的许多传统性格,他质朴的文风,做人的豁达和学识的渊博,也让他周围的许多人对他产生敬意。这次蒙他偏和信任,嘱我为他即将付梓的《心路不觉远》散文集作序,实在有些汗颜难当,只因却之不恭,只好答应下来,尽力而为,不知写得怎样,只好请曙明兄和读者评说了。

权为序。

2011年7月17日于宝华寒舍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41020/

穿越词语的密林,直抵心灵的圣地的评论 (共 1 条)

  • 叁仟韶光°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