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供销社记忆

2020-12-14 22:13 作者:岁月无痕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供销社是“供销合作社”的简称,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也是最具时代感的一个名字。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里,几亿中国人的生活一直都离不开供销社。在那个年代,全国大大小小的供销社为老百姓提供从生活用品到生产资料的一切物质需求,也顺便收购老百姓手中的土特产。

那个时代物质匮乏,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小到针头线脑、火柴煤油,大至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都需要到供销社购买,而且很多东西都需要凭票供应。特别是在农村,供销社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几乎包括了所有生活用品、生产资料的供应,以及农村出产物的收购。

记忆中供销社处于公社的中心位置,而作为基层的政权组织人民公社反而偏于一隅,足见供销社在当时的地位。圩场的两边都是供销社的房子,其中一边是一幢红砖到顶的两层楼房子,这是供销社的主楼,一楼是营业场所,二楼是员工宿舍,后院还有几个大仓库;另一边是一个非常大的院子,院子里有一幢三层的家属楼,整栋楼被刷成白色,屋顶是平的,在当时,这是全公社最豪华的楼房了。院里还有仓库、油库,院子的空地上还可以种菜,院门的东边是收购各种特产和卖文具的门市,西边是普通老百姓非常向往却不敢轻易迈进的全公社唯一的饭店。

供销社的主楼墙上用石灰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字,中间是一个很大的门市部,卖各种生活用品及日用百货。东边小一点的门市部卖农药、化肥、各种农具等生产资料,西边小一点的门市部则卖日杂用品,小至螺丝、铁钉、蚂蟥钳、锅碗瓢盆,大到各种刀具、煤炉子、大铁锅、坛坛罐罐,在这儿都可以买到。

那时候,我们光顾最多的是卖生活用品与日用百货的大门市部。这个门市部开有两个大门,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靠墙一溜带玻璃门的高大柜子,以及柜子前面摆放着的一溜镶嵌着玻璃的柜台,每个柜台上都搁着一个算盘。那柜台里边是推拉门,上边和外边都装着玻璃,比我们小孩的个子还要高出不少,里面用两块隔板隔出来三层,每一层都摆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购买的人从外边和上边的透明玻璃可以看得一清二楚,需要哪个,用手一指,售货员便拉开里面的推拉门拿给你。

门市部的西头是专门卖布料的地方,这儿的柜台是一个大水泥台子,比中间买日用百货的柜台台面宽出一倍有余,为的是好摆放布料。靠墙的货架是敞开式的,没有门,五颜六色的布匹分门别类地缠绕在一块比布料面宽稍长的、手掌一般款的薄木板上,形成一个一个的布卷斜立于柜子里供人挑选。老百姓看上那块布料了用手一指,售货员便把这捆布料拿下来重重地摔在水泥台面上,麻利地拿起一把木尺,一边量、一边翻滚着布卷,等量好了,拿起一把大剪刀剪开一个小口,两手捏着小口的两边用力一撕,把你要的布料折叠好递给你,然后手指在算盘上一阵噼里啪啦地扒拉,告诉你该付多少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门市部的东头是卖各种吃的,货架上摆着各种各样的瓶装白酒、五积散酒、虎骨酒,还有各种水果罐头、补脑汁之类的东西,货架下是一溜大缸,里面分别装着白糖、盐、酱油、散装白酒,地上还堆着散发着咸腥味、烂草叶一样的海带,有时候还有散发着腥臭味的咸鱼。玻璃柜台上摆着几个大玻璃瓶子,里面装着纸包糖以及各种各样的饼干,柜台里的货架上摆放着小塑料袋包装的味精、糖精、香烟、火柴……有人来买东西时,售货员便熟练地拿起一杆盘秤给你称,称好后倒在一张正方形的黄色马粪纸上包好,然后再从头顶上方悬挂着的类似“辘轳”的东西上拽下一条长长的纸绳,熟练地捆扎好递给你,如果是送人的,售货员还不忘在纸包上放上一片小小的红纸。

这个柜台对我们小孩子是最有吸引力的了,每当走近这个柜台,柜台里面花花绿绿的纸包糖和奇形怪状的饼干总是馋的我们不自觉地吞咽口水。那时候,纸包糖除了按照重量卖,也按数量卖,一毛钱可以买到10-15颗,那花花绿绿的糖纸还曾经成为我们小时候竞相收集的藏品。纸里面包着的糖有橘子味的、苹果味的、香蕉味的,尽管很硬,但含在嘴里,甜在心里,吃得时候让糖在嘴里慢慢融化,谁也不舍得嚼碎了吞下。记得又一次,村里有个水稻师傅是浙江来的,有一年回浙江过节,回来的时候带了一袋纸包糖,在晒谷场上给村里的小孩分发,每人一颗,有个小孩含着糖在嘴里来回转,一不小心把糖给吞下去了,看到别的小孩嘴里还含着糖,急的哇哇大哭,他妈妈问他怎么了?小孩眼泪婆娑地说道:“我嘴里的糖不见了。”

那时候的供销社里面,除了过年的时候里面挤满了人,平时没几个人,你也不可能看到“购物狂”。所有的东西都是正规渠道来的,所以你也不用担心会买到假冒伪劣产品。那时候的人也是非常单纯,农村人拉屎大部分都是用竹片当手纸,没有专门买卫生纸来擦屁股的。妇女用品也没有现在的卫生巾,她们在特殊时期才会舍得花钱去购买卫生带与卫生纸,为了不引起男人尴尬,供销社里的售货员会特意把这些东西放在不显眼的地方,我们每次从那个柜台边经过时都不敢正视,谁要是斜着眼偷看一下,便会引得同伴们一脸坏笑。

因为供销社的特殊地位,其工作也是那个时代最吃香的,没有特殊的关系想进供销社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在供销社工作的人都很神气,每当有人问起在哪儿工作时,便高傲地答道:“在供销社!”问的人便萧然起敬了。有一次,妈妈叫我去供销社买煤油,我提着煤油瓶跑进供销社营业厅,里面一个顾客都没有,卖煤油的姑娘正和卖百货的姑娘凑在一起边嗑瓜子边聊天,我怯生生地叫了一声:我要买煤油。两个丫头抬头看了我一眼,就像没听见一样继续聊天,足足等了十多分钟,那丫头才迈着鸭子步过来接过我的煤油瓶灌煤油。上初中时,我们乡里供销社有好几个年轻的单身女职工,曾经引得我们学校几个刚刚师范毕业工作不久的男老师趋之若鹜,但最终都铩羽而归,人家根本看不上这帮“穷教师爷”。

那时候的供销社人不但工资高、生活好,因为物质匮乏,所有的东西都供不应求,布、糖、煤油、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很多东西都需要票证和购买指标才能买到,在供销社工作的人便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拿着紧俏商品的购买指标去送人情。上初中时,我们的一个数学老师想购买一辆自行车,不得不找父亲在供销社当主任的一个学生帮忙才买到。等新车到手,非常高兴,周末骑着新车、哼着小调从村里往学校赶,结果在下坡时,一下子连人带车摔了下来,摔的鼻青脸肿。

除了这些紧俏商品指标可以优先拿到以外,供销社每到月末都会关门盘点,盘出来的尾货可能会特价处理,例如一种布料剩下的布头,都不够做一件衣服、一条裤子了,就会作为特价商品处理掉,不但不需要布票,价格也会便宜不少。这时候,供销社人便可以“以权谋私”,把布头买下来,带回去给家人拼做衣服、裤子或者床单被罩,还可以转卖给亲戚朋友

那时候最珍贵的化肥是尿素,由于技术与原料的原因,我们国家的产能无法自给自足,大部分都是从前苏联或者日本进口的,这些进口尿素的包装袋是化纤面料做的,非常结实。在生产资料门市部当营业员,还可以将这些进口尿素的包装袋拿回家,用山里的一种植物煮水当染料,染成咖啡色做裤子穿,因为染色效果不太好,袋子上的大黑字无法完全覆盖,结果做成的裤子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尽管这可能会引来一番嘲笑,但在当时,穿上这裤子的人很是觉得拉风长脸,并引起诸多人的羡慕与嫉妒。

在收购门市部工作的营业员虽说工作环境稍差,却是村民们巴结的对象。老家的山上有一种特产叫“山苍子”,当地人也叫“山胡椒”,果实成熟以后,从树上摘下来,通过高温蒸馏的方法能提炼出来“山胡椒油”,可以当作药用或调味品。那时候,山胡椒油唯一的收购渠道就是供销社,在收购时,收购门市部还有一个专门的化验员,提取少量的山胡椒油放于一个小烧瓶中,加入其它的药剂,放到一个带滑轮的小方格盒中,用橡皮筋拉着来回晃荡,让山胡椒油在烧瓶中充分反应,到时间后就可以分辨出山胡椒油的等级,以等级论收购价。每到摘山胡椒的季节,收购门市部就人山人海,大家争着给化验员递烟送茶,希望自己的山胡椒能够卖出一个比较好的价格。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步取消了商品统购统销的政策,个体经营者如后春笋般地出现,人们购买商品再也不用凭计划、凭票证了。供销社独一无二的“尊贵”地位也悄然变化,以前在乡村的代销点、供销社渐渐被许许多多的小卖部、经销店所取代,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繁荣,超市、专卖店成为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80年代末,曾经高傲的供销社人居然成为了我国首批下岗者之一,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世事的无常。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个年代的供销社已经被淡出了公众视野,渐渐成为我们人生中一段难忘的记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suqdkqf.html

供销社记忆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