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请君来看洛阳城——定鼎门、应天门、天堂、明堂等,都是洛阳大遗址保保护工程的明珠

2019-05-15 21:01 作者:孙成岗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

隋唐洛阳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公元604年隋炀帝即位,次年迁都洛阳,同时下令在原东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营建都城,不到两年时间,一座华丽的城池拔地而起,史书说它非常繁华,以前的城池无法与之相比(“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今天我们漫步遗址、凭栏怀古之时,不能忘了它的设计者——北周大司徒宇文贵之子宇文恺,一位伟大的鲜卑族城市规划和工程建筑专家。

武则天时期,对这座城池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修建了明堂、天堂等一系列高层建筑,使宫城的气势更加恢弘壮观。

当时的城池周长约27公里,设有8座城门,由宫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外郭城(神都城)、含嘉仓城、东城和上阳宫组成。东北部和南部是市民们的居住区,对宫城形成拱卫之势。城池采用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天上有什么,地上就有什么。天帝居住在天上的紫微垣,贵为天帝之子(天子)的皇帝居住的宫城就叫做紫微城(又名紫微宫),天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是太微垣,人间朝廷所在的皇城就被称为太微城。

唐之后的五代时期,隋唐时建造的洛阳城仍然是各个短命王朝的都城。到了北宋,都城迁往开封(即东京),但洛阳作为西京,依然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一把大火把这座繁华了530年之久的都城焚为废墟,从此洛阳便逐渐沦落,从国际大都市沦为一个解放时只有4.5平方公里的地方小城。(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从东周到汉魏,再到隋唐,乃至北宋之前,洛阳作为中国都城的时间长达千年之久。白云苍狗,曾经的繁华早已湮入时空的过往,但祖先们创造辉煌文明的痕迹并非完全不可寻觅,它们深深地埋在洛阳的地下,就像一本无字的史书,等待后人前来阅读。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宣言响彻云空,近百年积贫积弱的古老民族开始了伟大的复兴之旅,终于有了条件和时间来翻阅老祖宗留下来的这本无字天书。1954年,一支国家级考古队从北京进驻洛阳,走进这片沉睡了数百年之久的荒芜土地,小心翼翼地打开了这本天书的扉页。几十年来,他们风餐露宿、殚精竭虑,面对那些普通人无法读懂的黄土层,通过散落在土层中的那些无数宝藏,穿越时空,与早已逝去的繁华对话。通过日复一日的琐碎而细致的工作,终于揭开了笼罩在往昔繁华之上的神秘面纱,搞清了当年都城的轮廓与建筑的形制。这些工作今天仍在进行。

1962年,国家把这里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2005年,国家启动了大遗址保护工程,隋唐洛阳城与国内其它36处大遗址一起,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保护对象。

然而,深埋在地下的繁盛痕迹和考证之后纸上的叙述,虽然能给人无尽的遐想,却始终给不了直观的形象。于是,乘大遗址保护的东风,从2008年开始,洛阳市陆续开启了隋唐洛阳城遗址中标志性古建筑的恢复工程,先后复建了定鼎门、明堂、天堂等地标建筑。今年4月,应天门基本落成,九洲池的复建工程也已接近尾声,在五一期间向公众开放。

始建于隋朝的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的正南门,最早叫“建国门”,唐时根据“成王定鼎于郏鄏(读[jiá rǔ],洛阳的古称)”的记载而更名为“定鼎门”。“鼎”乃国家的象征,因此,定鼎门在当年来说是名符其实的国门。隋炀帝把相当于今天外交部的“四方馆”设在定鼎门外,用来接待来自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使臣。定鼎门在形制上为一门两阙的“一字阙”格局,这在隋唐两京的城门考古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长达530年的时间内,定鼎门一直是洛阳城的正南门,它是我国古代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城门。因为是隋炀帝下令修建的,所以隋炀帝也成为第一位通过定鼎门走进洛阳城的皇帝。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建立了大周政权,她改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神都”。这位不平凡的皇帝总能做出不平凡的壮举,她一改千百年来都城中轴线上均为平房的建筑传统,沿中轴线从南到北修建了天阙、天街(即定鼎门内大街)、天津(即天津桥,现龙门大道“洛河桥”附近)、天枢、天门(应天门)、天宫(即明堂)、天堂等一系列建筑,使原来平面的宫城建筑变得高低起伏,轮廓分明。我国古代就有使用缩略语言的习惯,这7座与天上星宿相对的系列建筑于是便被简称为“七天建筑”,虽然时光的流水早已把它们的外形冲刷得了无痕迹,但在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中,我们仍然不难发现它们的踪影,只是过去我们并不知它们的所在。比如韩愈的“天街小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比如雍陶的“津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在“七天建筑”中,单就天枢一项,就足以反映了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的壮志和雄心。所谓“天枢”者,天门之轴也。有了它,就可以打开通向上天的大门。这位无人可比的女皇不仅要当人间的皇帝,也有当天庭主宰的意愿。据史料记载,天枢高达31米多,柱身刻着文武百官和各国首领的名字,在建造它的10个月的工期内耗尽了天下所有的铜铁,但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存世时间并不很长。武则天还政于唐后,在李唐政权的官员们看来,这座刻有“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的建筑显然就是武氏政权的象征,是李唐王朝的耻辱。虽然随后相继即位的中宗、睿宗兄弟不敢否定母亲废唐建周的行为,但到了睿宗之子玄宗之时,便开始大刀阔斧地清理武氏流毒,下诏销毁天枢,这个政治符号在中国历史上仅仅存在了20年,便化为乌有。天枢当时立于洛河以北的端门之外,现在位于洛河南岸洛阳博物馆广场的天枢,无论材质还是造型,都不能与当时的天枢同日而语,它只是一个印象化的造型,是人们追寻历史的一丝线索,告诉人们这个充满艺术性的政治符号在河洛大地曾经存在过。

不同凡响的女皇,总会做出不同凡响的事情。早在尚未称帝的687年,她便要除旧布新,下令拆除紫微宫的正殿乾元殿,在原址上建造“万象神宫”,即明堂。这座高达90余米的建筑是唐代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690年武则天称帝,这里便成为武氏政权的大朝正殿。她在这里朝会官员、发布政令、祭祀上天,并配祀宗祖。

公元695年正月的一天晚上,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为泄失宠私愤放火烧了自己监工建造的天堂,因距离过近,天堂起火,殃及明堂,至次日清晨,明堂亦被大火焚毁。武皇随即下旨重建两堂,并于次年完成,同时将明堂更名为“通天宫”,即“七天建筑”中所说的天宫。

明堂的设计理念为后世王朝所承袭,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沿用的就是明堂的形制。

武则天信奉佛教。龙门石窟中的最大佛像——奉先寺中的卢舍那大佛,就是她捐出的2万贯脂粉钱(化妆费)修建的。她还创造了佛教中的一个派别,叫做大云教。大云教中的不少菩萨都是女性,既然女性可以成佛,那么当皇帝也应该是可以的。从这一点来看,武则天信佛,在很大程度上是她破除男尊女卑的传统礼教、为登上皇位所做的理论准备。

在她登基的前一年,即公元689年,武则天下诏在正殿明堂的北侧修建礼佛堂,这就是天堂,又名通天浮屠、天之圣堂、功德堂。据说天堂高达150米,比今天的30层楼还要高。徐克导演的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的通天浮屠,其原型就是它。天堂是武皇学习佛教经典、感应四时、与天沟通的御用礼佛场所,所以今天的复原性建筑里也供奉了不少佛像以及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壁画中的人物以女佛居多。

明堂、天堂两座高层建筑在紫微城内拔地而起后,本来就富丽堂皇的宫城便更加大气磅礴了。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两座建筑并非当年宫殿的完全再现,只是保护性展示仿古建筑。我们无法知道它们在历史上是怎样地辉煌,但从天堂遗址下面直径达11米的中心柱遗址大坑,也不难想象它们当年的奇伟。

应天门之所以被恢复,是因为它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的里程碑作用。它是紫微城(宫城)的正门,由门楼、垛楼和东西两个阙楼组成,整个建筑群如同一个“凹”字,城门双向三出阙,共有六阙(阙是正门通道两旁高起的建筑物),这是古代宫城正门的最高礼制。之后我国宫城的格局基本都是以它为范本。

九洲池大致相当于故宫中的御花园,但因为有水,又比御花园更胜一筹。它是宫城紫微城内的皇家池苑,在设计上采用一池三山的布局,运用移天缩地、小中见大的造园技法,堆筑了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在咫尺乾坤中营造出东海九洲仙岛之意境,故名九洲池。池苑引谷水之水至园中,湖光水色,殿亭台榭,廊庑相连,绿树成荫,花卉罗植,想必风光无限,美不胜收。九州池的基础工程已经完成,目前已经试行开园,如果有时间,可带着对盛唐的历史遐想,前往一观,对照眼前复建的实物,去遥想一下隋唐皇家池苑的秀丽和壮美。

在保护区内已经建成的建筑中,部分细节也许未必尽如人意,但整体来看,气势不失恢弘。天堂明堂景区内每天还有近十场演出,场场都有不同的主题,权且作为这些新造古建的人文点缀。

遗址内保护性复原工程仍在继续,全部建成之后,这里将是人们追思大唐盛景的又一处所。只是门票应设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至少不应高于洛阳最具代表性的景点龙门石窟,以免让门票的价格阻挡住外地游客凭吊古都风情的脚步。新建这些古建的目的是为了对遗址进行更好的保护,同时也是为人们感受隋唐繁盛、触摸传统文化提供一个可视的载体。

有些人对恢复这些古建颇有微辞,笔者以为大可不必。天堂和明堂以及应天门等建筑,孤立地看,似乎就是时下舆论针砭的仿古建筑,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抛向远方,让我们的思绪走进历史,从最南端的龙门伊阙、经定鼎门、天阙、天街、天津、天枢一路走来,它便不再是简单的孤立存在,而是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中轴线上的颗颗明珠!

【参考文献】

[1]王炬,张翠玲.隋唐洛阳城西苑水系遗迹2016年度考古调查与发掘简报[J].华考古,2018(4):112-118.

[2]于志飞,王紫微.从周之都——隋唐洛阳城“天下之中”空间设计的创制与播迁 [J].形象史学,2017(2):159-172.

[3]肖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研究——以定鼎门遗址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5):162-163.

[4]王涛,叶苹等.浅析隋唐洛阳城城市轴线的发展[J].四川建筑,2015(5):27-28.

[5]韩建华,屈昆杰,石自社.河南洛阳市隋唐东都宫城核心区南部2010~2011年发掘简报 [J].考古,2019(3):60-84.

【后记】

散文采用学术论文的格式进行文献标注,本是画蛇添足,如此之举,实是为了说明本文不是瞎编的。一些朋友对洛阳保护性恢复隋唐古建不以为然,主要是因为不了解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的意义。实际上学者对此早有论述,学界对此研究很深,成果颇丰,但学术论文晦涩难懂,普通民众不愿阅读,所以即便是当地人,有时给外地来洛的朋友讲解起来,也常常语焉不详。

本人阅读了数篇相关学术论文,尝试用大众化散文语言,用“七天建筑”这根主线把近年来复原的几个古代建筑串起来,配上自己近年来实地拍摄的照片,力求把它们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如果大家阅读此文,对于这些建筑的历史能有所了解,则是对我极大的鼓励。

文中关于“天阙”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龙门伊阙,另一种说是天街上的一个建筑。查阅相关资料,并无令人满意的答案。向有关专家咨询,也莫衷一是。文史专家说是伊阙,文物专家说不是。我咨询老友、著名画家寇衡,他认为天阙可能是津桥前类似桥头堡之类的建筑,在他与女儿寇莹共同创作的《神都盛景图》4米线描长卷中已经画出。这一观点与我不谋而合,因为武则天经营的是都城,伊阙远在南门定鼎门之外,如果在那里营造天阙,伸得太远,按照古代风水说法,则有散气之虞。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nyhpkqf.html

请君来看洛阳城——定鼎门、应天门、天堂、明堂等,都是洛阳大遗址保保护工程的明珠的评论 (共 5 条)

  • 雪儿
  • 一抹阳光
  • 王东强
  • 听雨轩儿
  • 紫色的云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