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京师范大学留在西北的一颗明珠——西北师范大学老校区剪影

2019-06-13 22:49 作者:孙成岗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

6月初,应邀赴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做了一次学术讲座,使我有了一个走近这座百年名校的机会,在我脑海中,一些关于它传说的片断一下子变得具象起来。

这是一座具有高贵血统的学府,是北京师范大学留在祖国西部的明珠。古色古香的校门,彰显了它历史的厚重。二十世纪初,虽然清政府气数已尽,但还是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1902年12月17日,在北京景山的东马神庙,清政府的管学大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张百熙在京师大学堂主持创办了师范馆,不久师范馆独立成校。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31年7月又合并了北京女高师,组建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抗战的烽火,把这所学校带到了祖国的西北地区。提及那一段历史,人们每每想起西南联大,殊不知在西北地区,还活跃着一所西北联大。北师大等几所院校首先迁往西安,成立了西安临时大学。在太原失守、西安告急的情况下,又辗转至汉中的城固,在那里组建了西北联合大学。北师大先是作为西北联大的教育学院,一年后独立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考虑到西北地区教育力量薄弱,1940年,国民政府电令西北师院西迁兰州,于是开始了长达4年的搬迁工程。直到1944年,随着最后一批老生在城固毕业,西北师范学院全部搬迁到兰州市内。

日本投降后,大学开始回迁,大部分师生走了,却把校名留给了西北,部分教师选择留在了这里,支持西北的教育事业。从此西北师大便正式在兰州扎根。

原来西北师大与北师大同出一脉,难怪两校的校徽是惊人的相似。校徽上的标志物都是木铎,这是它们作为血亲的证据,就如同古代战乱中离散兄弟身上佩挂的传家玉佩,是它们在日后相认的信物。(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北师大的校园中,我曾见过那座巨大的木铎雕塑。底座上有启功先生手书的“木铎金声”4个大字。作为商时期金属响器的铎分为两种,以木为铃舌的谓之木铎,以金属为铃舌的谓之金铎。木铎司文,用于宣教政令。金铎司武,用于指挥军队。远古时期,官家需要宣布重要政令或者宣扬某种学说、灌输某种思想时,就差人晃动木舌,通过撞击铎的金属内壁发出声响(金声),把大家召集起来。论语中有“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之说,把孔子比作木铎,从此木铎便成了教师的象征。我们小时候上课前打的铃(或者“钟”),就是木铎的演化,只是其中的铃舌变成了金属。现在,虽然木铎演化的铃在学校中失去了踪影,但承载着“木铎金声”古韵的“上课铃声”这个词依然保留在校园之中。出自一脉的两校把木铎当成共同的标志物,既是对作为中国近代师范起源的历史自信,更是两校血浓于水的永恒写照。

与正门(北门)正对的是颇具历史感的一号行政楼。1956年建设的老楼是承载西北师大历史和记忆文化载体,历经60年的风变成了危楼,于2016年4月被拆除。在广大师生“留住记忆、留住历史”的呼声下,按照原样在原址上进行了复建。现在的建筑依然是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对称、中规中矩,雕花纹饰与过去一样美丽,从中似乎依旧能感到当年从城固过来的先贤们奋斗的气息。行政楼西侧的建筑,是新落成的文科楼,3层红色主体建筑靠北一侧的楼顶,又耸立着7层灰色的高楼,似乎在营造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学生食堂窗明几净,听说饭菜质量在兰州高校中可圈可点!与之相邻的学生发展中心,外表涂着暖色的绛红,仿佛在热情地为即将离校的学子们描绘着未来的光辉蓝图。

西门外一字排开的流动早餐,也许是那些睡过了头的、住在校外学生公寓的同学们的最,他们在匆匆赶往课堂的途中,可以在这里顺手买上一份中意的早餐。

进入西门的东西走向的道路两侧,一些学院已经搬往新校区,但建筑前的门牌,仍在默默地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它们创造辉煌的场所。两座老楼中的考研自习室,是曾经的阶梯教室,承载着无数学子的美好回忆。如今刻意保留的破旧桌椅和斑驳墙体,是师大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时代流痕。中苑路的两侧是两个大型的运动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这里活跃的永远是青的脸庞。

虽然地处干旱少雨的西北,但校园内草木葳蕤,小花园中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是片片绿色的亮丽点缀,别有情调。此时,鲁冰花刚刚绽放……

外国语学院门前有一片老建筑的遗址,那里曾经是学长们上课的教室,在成为危楼不得不拆除的时候,保留了地基和部分建筑框架。这种对历史记忆的留存,令我动容,因为它是离校多年的校友回到现代校园时心灵的安放之所。无论离开多少年,只要走到这里,便能从这些废墟烘托的时空中依稀找到自己当年青春的身影。

遗址前有几棵茂盛的核桃树,它们的树龄要远远早于学校的历史。据说当年建校征地时,一位纯朴的西北老太虽然让出了土地,但要求不要砍伐这几棵核桃树。因为树上结的核桃是他们家油盐酱醋的经济来源。当时征地的老师爽快地同意了她的要求,于是这几棵核桃树就成了西北师大发展的历史见证。

校史馆前立着一尊汉白玉雕像,那是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也是西北师范大学的首任校长李蒸。他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于1928年回到国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一度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1932年出任刚刚组建的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当时国民政府有一股停办师大的风潮,李蒸先生东奔西走,驳斥了取消师范院校的谬论,终于使停办师范的提案未能通过,为保住师范专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的校址就是李蒸先生从城固到兰州考察后定下的。李蒸校长后来得到张治中将军的赏识,调到重庆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1949年成为国共和谈5位代表之一。当蒋介石撕毁谈判协定之时,他毅然通电退出国民党,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解放后,担任民革中央委员、和平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直到1975年去世,享年80岁。

“知术欲圆,行旨须直”,这是西北师大的校训。校园内许多地方都能看到这富含哲理的8个大字。它源自中国古代道家“智圆行方”的思想。《文子·微明》中有“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之说。后人亦有“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的说法。西北师大的第二任校长黎锦熙先生吸取了古人的这一“智圆行方”思想,把它概括为“知术欲圆,行旨须直”,并把它当成了师大的校训。“智”包括知识和能力,“行”包括行为与志趣,要求广大学子们既要做好学问,更要做好大写的人。

月的师大,即将迎来毕业季,在如茵的草坪上,不少学子们正在拍摄学位服照片,今天,他们以西北师大为荣,明天,走上社会的他们,也许就是西北师大的骄傲……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ufrpkqf.html

北京师范大学留在西北的一颗明珠——西北师范大学老校区剪影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