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雏凤清于老凤声

2011-01-26 08:12 作者:耳关音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新飞换帅(纪实)

送别了主帅刘炳银,新飞的第二号人物——总经理李根同志才逐渐浮出水面,并一时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李根何许人也?”

“李根掌控下的新飞今后将何去何从?”是“萧规曹随”,轻车熟路地划一道刘炳银时代的延长线?还是继承创新,率领新飞另辟蹊径,开始新飞“二次创业”新的征程?……

新飞员工在关注;

新乡人民在关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河南父老乡亲在关注;

整个中国家电界在关注……

从“下乡知青”到新飞员工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中国还处在“十年动乱”之中。在那个既荒唐可笑而又可悲可叹的“极左思潮”横行的年代,由于老革命的父亲还背着莫须有的“历史问题”的罪名,作为一个“可教育子女”的李根,高中还没有毕业就被卷进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身不由己地来到新乡市郊区的一个生产队插队“落户”,不仅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且在那里一待就是将近5年的时光。

“看小知老”,一斑窥豹。这话不无道理。人的一生也许掌握不住自己的命运,但是只要把握住自己的良心和做人的道德底线,就会受到社会的尊重。自幼生性倔强,豁达开朗的李根并没有屈服于命运的摆布,而是暗暗发誓:“我就不相信我这个‘可教育子女’在‘广阔天地’里就不能‘大有作为’!”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之后,李根不仅精通了犁耧锄耙等全部农活,成了闻名全村“年轻的老把式”,而且还被社员群众一致推举为生产队队长。从此之后,李根的组织才能、沟通才能和管理才能便逐渐被凸显出来。直到三年之后,李根硬是将一个人均日劳动力价值只有一毛多钱的生产队提高到了一元多人民币,这在当时“一穷二白”的贫困农村也称得上一个奇迹了。如今,一晃30多年过去了。关于这段往事的许多细节也许都被人们淡忘了,然而,为50亩玉米地排涝保收的故事却令李根刻骨铭心,永远不会忘怀;以致时隔30多年之后,李根在接受《中华儿女》杂志社记者任宏鑫同志采访时还津津乐道地谈起这件事。

那是一片50多亩大的低洼之地,偏又遇上那年八月的连阴暴天,正在拔节生长的玉米一下子全部被大水漫灌。如果不及时将田地里的积水排出去,禾苗就会因长时间被雨水浸泡而死亡。眼看着这片玉米地又要颗粒无收,社员们瞅着直揪心。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李根急农民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找熟人,托关系,从市里借来一台抽水机,并与同时下乡的一名知青在田边搭起一间茅庵,吃住在田间,雨下泵抽,坚守了十多个昼,硬是保住了那片玉米的生命,收割时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受到了全队社员群众们的一致拥戴。时至今天,那个生产队的农民兄弟只要一提起李根,都夸他勤谨能干,有“主心骨儿”。

其实,据李根同志自己讲,他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并不“显山露水”,甚至还是班里比较顽皮的一个学生。但是,到了第二学期,当老师和同学们一致推举他当班长的时候,李根一下子好像长了好几岁,成熟得跟“小大人”一样,甚至就连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和“质的飞跃”。打那以后,李根从小学到中学时代就一直当班长,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甚至少年时代还曾在这个出过张立、刘国梁等乒乓球名将并有着“乒乓球世界冠军摇篮之乡”的新乡市少年乒乓球队接受过正规训练,并且成绩相当突出,如果不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干扰,说不定还有可能成为国家乒乓球队的一名队员哩。联系到后来当生产队队长的特殊经历,李根深有感触地说:“别小看学生时代的‘一班之长'和‘知青’时代的‘一队之长',这可是我人生的一大笔宝贵财富。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能不能从管理经历中汲取经验,能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这一点至关重要;否则,再有能耐的人也将一事无成……”

1975年,邓小平同志重新出山之后,“知识青年”结束了“再教育”的历史开始返城。也就是在那一年的11月,李根同志幸运地走进了新飞电器公司的前身——新乡市无线电设备厂的大门,在机修车间当了一名普通工人

“璞玉浑金”,自然闪光。凭着踏实勤谨的作风,李根同志从锻工到钳工,干一行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钻一行干好一行,很快就赢得了工人师傅和员工们的信任。短短一年的时间,李根就被员工推举当上了工段长;之后,又历任车间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并连续8年被评为劳动模范。1983年,李根同志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师范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深造,毕业之后,重返新飞公司担任生产计划处处长。

从“大内总管”到“执掌帅印”

有媒体报道称,新飞老帅刘炳银同志在世时,并没有迹象明确表明李根就是继任者。

此论既对又不对,但是说来话长。

要说李根始终就是刘炳银“精心挑选和长期培养的接班人”,这话说得也未免“政治味”过浓了点儿。说得直白实际一些,刘炳银同志是人不是神。一个连小学四年级都没有读到头的农民子弟,能有多少“深谋远虑”和“神机妙算”,谁都心知肚明。其实,现实生活中,刘炳银也是一介凡夫俗子,既食人间烟火,也有七情六欲。平时高兴起来,喜欢给部下“戴戴高帽”,甚至不分尊卑长幼和场合,跟大家开开玩笑,图个高兴。公出闲暇时,还爱召集部下打打扑克,下下象棋,抓把麻将。赢了,会像孩子一样哈哈傻笑不停;输了,照样会自觉地往自己脸上贴纸条,钻桌子,翻跟头,掏腰包。烦恼的时候,还会发脾气,甚至拍桌子,打板凳,摔东西。然而,刘炳银即使“大发雷霆”的时候,也绝不会口出粗话、脏话,咒老骂少,让八辈祖宗遭罪,顶多就是不顾情面地讽刺个人、挖苦个人而已。关于这一点,只有对有他深入了解,观察特别细心的人才能得出这个结论。不过要知道,刘炳银讽刺、挖苦人的“水平”是很高的,“招数”也是很多的,有时会让人感到很没有面子,甚至让人难以接受。譬如对待“庞秘”法增兄弟以及我等这般“文人”,不管怎么说,都为他写过多年文章和讲话稿了,啥场面没经历过,也算是他的“御用文人”了罢。然而,合他口味了,他会把你夸得“文圣人”一般;不合他口味了,他甚至会脱口而出:“还天天写文章嘞,你懂个主谓宾定状补不懂呀……”他居然成了写文章的高手了。又譬如,他想利用人事任免杠杆给某个管理干部施加点压力,就会冷不防地冒出一句:“别以为离了你地球就不转圈儿了,免了你不就是少个蛤蟆虾吗?”再譬如,对待夹不紧“尾巴”而闹情绪或者想“跳槽”的技术人员,他会毫不客气地说:“世上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像你这样靠两条腿走路的人遍地都是。”同样也不例外,对待属下即便是像李根等这样的新飞高层人物,刘炳银高兴时会把你夸成“一朵花儿”,生气时照样也会把你挖苦成“豆腐渣儿”,甚至还会脱口就说:“像你这样的副总人才,我一天能培养仨……”天长日久,“家常便饭”,习惯成自然,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至于等到后来新飞的产业做大了,刘炳银则完全将新飞的事业当做自己家庭的事情去对待,“不近人情”的事似乎就多了起来。特别是到了晚年,刘炳银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紧接着又被查出胃癌到上海住院治疗,麻烦跟着就来了。譬如,新飞哪位高层假若要到医院去看望他,可千万不敢使用“你放心吧”或者“你安心养病把,公司的事儿由我们来办”之类的忠言对他相劝,那样他就会很不耐烦地说:“站那儿说话不腰痛!我像老母鸡暖小鸡娃一样,好不容易把新飞从不大点儿养大了,我放心得下,安心得了吗?……”刘炳银同志对自己多年来形成的“事必躬亲”的习惯一下子割舍不掉,这非常自然,也不难理解。但是,自己既割舍不下,又不能再亲理“朝政”,还仍然依靠事无巨细听汇报,或者仅凭道听途说去“拍脑袋”,这就很难保证所作决策万无一失。况且,新飞当时某些“近臣”所提供的“道听途说”本身就有可圈可点之处,这就更加难免不留下“贻笑大方”的故事了。联系到新飞后来“走马灯”似的频频换人,甚至一天之内下达10多位“总裁助理”的人事安排,其荒唐可笑与匪夷所思,或者留下几桩“冤假错案”,自然就不足为奇了。不过,这完全都是刘炳银的脾气个性使然,大可不必同他较真儿;事情过去以后,他该对谁好,照样如同兄弟姊妹一般。只要你能跟刘炳银混到这个份儿上,不会没有这种切肤感受。谁也不会因为自己在他面前受到一点“羞辱”和委屈,就改变刘炳银新飞员工心目中的地位,更不会改变“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新飞,没有刘炳银就没有新飞的今天”这个已被实践所证明了的千真万确的结论。

要说此前李根作为刘炳银的继任者和接班人连一点迹象都没有,这话也不符合新飞当时的实际。其实,早在1990年11月,李根就被刘炳银提拔到新乡电冰箱厂厂长助理的重要岗位上加以重用。一年之后,即1991年12月,李根又被刘炳银提拔成河南新飞电器集团第一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成为新飞名副其实的第二号人物。直到2000年12月,刘炳银同志因被查出胃癌而住进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数月之后,为方便刘炳银同志出席会议,新飞电器公司董事会安排在上海召开。从刘炳银同志的健康因素考虑,董事会决定只让他保留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职,而总经理的职务则正式由李根同志出任。在刘炳银执掌新飞长达十多年的过程当中,李根连升数级,直至登上“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宝座”,这绝非历史的“偶然”。况且,李根同志是在刘炳银身患重病的“非常时期”被委以重任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新飞依然是刘炳银“一言九鼎”的时代,怎么能说李根作为新飞老帅刘炳银的继任者连一点迹象都没有呢?这种论调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李根一向以平易近人,严谨务实著称,“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他的本色。从做新飞生产计划处处长开始,直到升任新飞公司总经理,李根始终都在心无旁骛地为刘炳银全力推行“两竞双高”的运行机制扎扎实实地做着内部基础管理工作。从推行“看板管理”、“定置管理”、“四全高档化管理”直到“5S”、“6个西格玛”、“九化一保存管理”,李根不仅协助刘炳银把新飞冰箱的产品质量和品质做到了极致,而且还将新飞的企业管理工作做出了独到而鲜明的特色,做到了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做成了河南省乃至全国轻工企业的一块“样板”,被员工们亲切地呼为“根儿哥”,并送给他一个新飞“大内总管”的雅号。只是由于李根同志长期以来一直埋头新飞的内部管理,既不爱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又很少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的原因,所以,李根对新飞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卓越贡献才鲜为外界所了解。然而,在新飞员工的心目中,“根儿深”才能“叶儿茂”。做了十多年“大内总管”的李根,接替刘炳银而为新飞“执掌帅印”,这既属大势所趋,“水到渠成”;又乃顺理成章,名正言顺。

刘炳银同志健在时,对各级管理干部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譬如,刘炳银曾明确规定禁用的几种干部类型:“以权谋私的干部不能用;弄虚作假的干部不能用;‘泥鳅干部’不能用;‘吃里扒外’的干部不能用;‘胳膊肘朝外拐’的干部不能用。”刘炳银要求各级管理干部“少讲客观,多讲主观;少讲外部,多讲内部;少讲别人,多讲自己。”甚至他还要求各级管理干部将“堂堂正正办事,踏踏实实工作,夹着尾巴做人,一心为了新飞”作为“座右铭”。如果用刘炳银为新飞规定的用人标准纵观李根,衡量李根,他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比别人表现得超乎寻常的出类拔萃;但是,若用作者的“凡人俗眼”来观察,比起只能与刘炳银“善始”而不能与之“善终”,只能与刘炳银“共患难”而不能与之“同享乐”的一个又一个新飞其他高层领导而言,李根同志在刘炳银面前尤其在“夹着尾巴做人”这一点上做得比任何人都更加优秀和出色,更加富有城府和成效。因为在新飞,只有少数高层领导做到了不仅能与刘炳银“共患难”,而且还能与之“同享乐”;既能与刘炳银做到“善始”,又能与之做到“善终”。其中,李根不仅是新飞高层领导的“幸运者”,而且又是新飞“最大的受益者”。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杆秤”,“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据说李根非常欣赏“群众的眼光是亮的”这句话。以作者揣摩,如果不是用来装潢“门面”,李根对新飞员工的上述评论恐怕是不会否认的。

“自古英雄多磨难”,“多年的媳妇儿熬成婆”。李根总算熬到了“功德圆满”,“别师出山”,“披挂上阵”的这一天……

就职演说,一鸣惊人

其实,新飞老帅刘炳银逝世之后,作为继任者和新飞新“掌门人”的李根同志,心情不仅特别沉重,而且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大。为此,在接下来的“十一”国庆“黄金周”长假期间,李根“闭门谢客”,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七天时间,昼思夜想,寝食不宁,正式开始了他为之苦苦思索的新飞新的“万里长征”的“备战”工程,并精心绘制他为新飞所深思熟虑的新的宏伟蓝图……

2001年10月8日,国庆节“黄金周”长假过后员工上班的第一天,新飞公司就召开全体管理人员大会,李根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重要讲话。李根同志的这次讲话引起了新飞员工和新闻媒体的格外关注,被视为李根同志执掌新飞帅印的“施政纲领”和“就职演说”。就是在这次讲话中,李根同志向全体新飞员工发出了“二次创业”的庄严号召:

“一业为主,多元扩张;双手划桨,‘两船’并进;推进‘三个整合’,搞好二次创业;打造国际品牌,再创新飞辉煌。”

从回顾新飞的发展历程,讲到家电市场的形势;从新飞的现状,讲到与国内同行的差距;从家电行业的发展趋势,讲到新飞实施“二次创业”重要性和紧迫感,李根同志从不同角度对新飞“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当谈及新飞的前途与肩负的重任时,李根特别动情,双眼潮润,声音哽咽,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与会者,博得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作者既是那次会议的见证人,又是那次会议的受益者。会后,我不禁想起唐朝大诗人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同时,我还想起韩非子记载的一个著名典故:“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李根何止“三年不鸣”,而是十年未鸣。今朝鸣叫起来,那该何等惊人!于是,我便将李商隐的千古诗句和韩非子的著名典故记入当天的日记当中,一则向李根表示默默的祝福;二则对新飞抱以殷切的期待。

也就是在那次会议上,作者重新走上了新飞公司党委工作部部长兼宣传部部长的岗位。此后,按照李根同志为新飞“二次创业”所描绘的宏伟蓝图,沿着李根发表“就职演说”时的思路轨迹,作者继为老帅刘炳银整整服务10年之后,又继续为新飞公司及其新帅李根撰写过多篇文章和重要讲话文稿,试图通过文字的规范表述,进一步向员工解读新飞“二次创业”的深厚内涵,让李根为首的新飞新一届领导团队关于新飞“二次创业”的思想精髓走进广大员工的心灵深处……

解读李根的“一业为主,多元扩张”

新飞自从1984年在原中国轻工业部立项上马电冰箱项目开始,直到1994年与新加坡丰隆集团合资成立新飞电器公司,始终都在坚持“专业化”这个经营理念。后来,新飞虽然在“专业化”一词之后加上了“现代化、国际化”这两个词语元素,然而强调的重点仍然没有偏离“专业化”这个主营方向。

不错,“专业化”是新飞电器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传家宝”、“治家经”和茁壮成长的“生命基因”。没有新飞电冰箱的“专业化”经营,就没有新飞电器的今天。但是,中国家电工业的实践充分证明,一个品牌的健康成长,仅仅依靠单一产品的长期支撑,其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是非常脆弱的。新飞电器由“专业化”向“一业为主,多元扩张”过渡,是将新飞电器做专、做精、做大、做强、做久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面对现实,新飞启动“扩大品牌外延,增加品牌内涵,提升品牌形象”的发展战略,实属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同时,新飞利用将近20年积累起来的品牌、资金、技术、管理和网络等资源优势,向“相关多元化”进行扩张的条件已经成熟;如果放弃这些资源优势不加利用,因循守旧,故步自封,陶醉在“小富即安”的既得利益之中,那便会在典型的“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下,一步步走向泥潭和深渊。因此,新飞在坚持以家用电冰箱、电冰柜为主业的“传家宝”不能丢,“治家经”不能忘,“成长基因”不能改变的基础上,还必须不失时机、刻不容缓地向“相关多元化”产业快速挺进!否则,如果新飞继续抱残守缺,裹足不前,不仅会继续拉大新飞与同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还有可能在家电行业新一轮并购重组的风浪中面临更大的危机。

其实,关于新飞涉足“多元化”的问题,并非自李根同志开始。还在老帅刘炳银健在的时候,新飞就曾进行过涉足相关多元化的多次尝试,但都无功而返,也未曾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做过公开宣传。

2000年12月,李根同志从身患绝症的刘炳银手中接过总经理一职之后,新飞便加快了涉足“多元化”的步伐。就在李根就任总经理的2001年12月16日,新飞公司“2001年度工商联谊会”在古城西安召开,在强劲推出新年度冰箱、冷柜新产品的同时,新飞还首次将通过OEM途径打造的分体壁挂机和柜式机两大系列10多款家用空调产品作了公开亮相。李根同志向会议发表讲话在谈到“关于2001年的一些打算”的第六个问题时,第一次向外界公开宣称:“实施以冰箱(柜)为主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推出新飞牌家用空调器产品”。李根同志分析说:“通过十几年的艰苦拼搏,新飞品牌已成为国内市场的佼佼者,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新飞利用品牌、资金、技术、管理、网络等优势进行多元化经营的条件已经成熟……下一步发展目标就是向空调行业进军。”李根特别强调说:“新飞坚持以冰箱(柜)为主业的多元化经营,向相关多元化发展,看准一个,发展一个,做大作经一个,绝不贪大求全,盲目跟进……”

时间仅仅过去4个月之后,即2001年4月18日,新飞公司就“涉足多元化经营,进军空调产业”问题在河南省省会郑州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李根同志从“空调市场的潜力与前景”、“新飞拥有强大的制冷技术创新能力”、“新飞拥有国际化的质量控制体系、企业管理体系和与美国通用电气(GE)强强合作的国际平台”、“新飞拥有完善的营销、服务网络和品牌优势”等多个角度,向全国新闻界及广大消费者全面回答了“新飞为什么要进入空调产业”这样一个备受社会公众和广大消费者关注的话题。李根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向新闻界透漏,新飞正在投建高规格的空调生产线,年内将形成百万台的生产能力,并满怀信心地宣称,凭借强大的资源优势,新飞冰箱做得好,新飞空调将做得更好!

解读李根的“双手划桨,‘两船’并进”

要想了解李根关于“两船并进”的确切含义,还得先从新飞电器的历史沿革谈起。

1984年12月8日,在“地方国营”新乡市无线电设备厂的基础上,注册成立新乡电冰箱厂,后曾一度更名为新乡电冰箱总厂。

1991年12月18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以新乡电冰箱厂为基础,联合省内外数十家电冰箱配套件生产厂家、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组建成立“松散型”的河南新飞电器集团。

1994年1月18日,河南新飞电器集团改制为河南新飞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内部持股比例占17。04%,国有资产股权比例占87。96%。

1994年,河南新飞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新加坡丰隆电器私人有限公司、新加坡豫新电器有限公司进行合资,组建成立中外合资企业——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三方股权比例分别为:河南新飞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占49%;新加坡丰隆电器私人有限公司占45%;新加坡豫新电器有限公司占6%。合资三方于当年8月2日在郑州举行签字仪式,同年10月13日正式挂牌运营。

2000年2月,新加坡丰隆电器私人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丰隆亚洲股份有限公司,依照新加坡的有关法律,在当地全盘收购了新加坡豫新电器有限公司的“母公司”——新加坡豫新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这样一来,新加坡丰隆亚洲公司就不但拥有自身在新飞电器45%的股权,而且还拥有豫新电器在新飞电器6%的股权,取得了在中外合资企业新飞电器公司中的控股权,控股比例占到了51%。新飞电器公司仍然掌控49%的股权属国有资产,由中外合资企业新飞电器公司合资前的母公司——河南新飞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有资产的股东代表新乡市人民政府管理。

于是,作为代表中方国有股权出现的股东就具有了经营两个经济实体的法人身份,一个是国有资产占主导地位的河南新飞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资产股权占87。96%,员工内部股权占17。04%;一个是中外合资企业河南新飞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过资产股权占49%,新加坡丰隆亚洲股份有限公司占51%。

刘炳银同志作为河南新飞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本来就是这个经济实体的法人代表。1994年与新加坡丰隆电器、新加坡豫新电器进行合资组建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之后,作为中外合资企业的董事长,刘炳银同志又取得了新飞电器公司法人代表的身份。但是,在刘炳银同志执掌新飞的时代,他甚至不留一兵一卒,几乎拿出百分之百的国有资产和全部员工参与了合资。合资之后的新飞集团却变成了一个“空壳”,甚至包括国有股权每年从合资企业中分得的红利都有合资企业新飞电器公司财务部代管。也许在刘炳银看来,“只要不装个人腰包,什么国有企业新飞,什么合资企业新飞,反正都是一个新飞”……

接过刘炳银传下的“帅印”之后,毕竟学过企业管理专业出身的李根同志对资产管理的观念头脑更加清醒。在李根同志看来,国有企业新飞同合资企业新飞,毕竟是性质不同的两个经济实体。作为国有企业河南新飞电器集团和中外合资企业河南新飞电器公司两个不同性质经济实体的法人代表,就要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谋求共赢;既不能失之偏颇,顾此失彼;又不能不分彼此,“合二为一”。也许正是基于这种清醒的认识,李根同志才把两个不同性质的新飞比喻成两只航船,将“双手划桨,两船并进”写进了新飞“二次创业”的宏伟战略和他的“施政纲领”,并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他的初步设想:“中外合资新飞(新飞电器有限公司)将继续以家用制冷业为主,并积极开发空调、热水器等相关家电产品;国有企业新飞(新飞电器集团)则以为合资企业配套为主,逐步向电子信息等行业渗透……”

解读李根的“三个整合”

在“就职演说”中,李根同志首次提出了要在新飞推进“三个整合”的概念。李根所说的“三个整合”,既是新飞“二次创业”宏伟战略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新飞“二次创业”宏伟战略的重要措施。

首先是企业内部管理架构的整合。李根在发表“就职演说”时认为,长期以来,新飞的运营机制基本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生产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为“计划”而生产,导致库存量过大,运营成本过高,企业负担过重。推行管理架构整合,其目的就是要转变经营思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使内部运作灵活高效,更加贴近市场,适应竞争要求,满足市场需要。因此,新飞必须从实际出发,在组织生产的结构上实行“尊事业部制”,成立冰箱、冷柜、空调三个事业部,逐步理顺采购、销售一体化体系,实现两端资源共享,使组织结构尽快由“宝塔式”的垂直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过渡。

其次是市场营销架构的整合。李根当时透漏说,新飞正在委托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做市场调研和整合方案,年底全套方案即可开始运行。李根所提到的“国际著名咨询公司”指的就是美国麦肯锡公司。李根说,依据咨询结论,通过对销售团队、营销网络、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进行改造,其目的就是要达到“两个转变”,即营销队伍由过去的“高度集权”管理向“适度放权”管理转变,由“存量销售”向“订单销售”转变。

第三是品牌形象的整合。李根同志指出,新飞品牌形象的整合,就是要以新飞切入空调产业为标志,以新飞由单一的冰箱、冷柜制冷产品向相关多元化扩张并步入高科技信息产业为重要内容,着力打造新飞国际化品牌支撑力的厚度与强度,努力增加新飞品牌的内涵与外延,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挑战。

解读李根的“三个依靠”

为全面实施新飞“二次创业”的宏伟战略,李根同志除了提出全面推进“三个整合”的重要措施外,还首次抛出了他为之深思熟虑的制胜法宝——“三个依靠”:一靠学习,二靠团队,三靠用人。

一靠学习。

人非生而知之,即使成功人士也离不开后天学习。企业也不例外。

关于学习问题,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旧话题,又是当时非常时髦的一个新话题。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修炼》和《变革之舞》专著里第一个首先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这一科学概念,并精辟地论述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被公认为近百年来数十种先进管理理论中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新的管理论。有关资料还分析说,当今世界500强企业的前100名企业中就有40%以上的企业都进行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据此,专家们研究后预言,“21世纪将是一个建设学习型组织的社会”。

创建“学习型组织”之所以显得如此紧迫和重要,首先是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当今,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市场风云变化莫测。特别是伴随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世界将变成一个“地球村”,竞争必将日益激烈和残酷。市场竞争的实质说到底,其实就是企业之间学习能力的竞争;而创建“学习型组织”,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则是适应市场多变,应对市场挑战的利器。除此之外,别无胜招。与此同时,创建“学习型组织”还是企业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实践充分证明,国内外任何一家著名企业在各自发展和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不可避免的障碍和“陷阱”,或者说是不可预测的危机和风险。面对这些难题,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无一例外地按照既定的“战略”或“策略”进行自我调整,以应对出现的危机和风险,规避障碍和“陷阱”。而在事实上,企业的发展“战略”或应对变化的“策略”,其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的动态过程,如果不注重学习和创新,置外部变化的环境于不顾,完全固守既定的“战略”和“策略”,只能使企业陷入更大的风险和被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创建“学习型组织”,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和应变能力,增强企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稳操胜券。

正是基于对创建“学习型组织”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深刻认识,李根同志才在他的“就职演说”中为新飞设计出一个非常宏伟的规划:未来几年内,新飞将举办多种短期培训班,邀请国内名校名师对公司各类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近期要办好四个培训班,一是MBA培训班,二是制冷培训班,三是工业结构培训班,四是计算机培训班。通过短期培训,达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各类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尤其要办好中层以上管理干部MBA培训班,届时拿不到结业证者一律“下课”。

二靠团队。

李根同志不愧企业管理专业科班出身,在他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但是,他最喜爱阅读的就是中外专家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图书。当他在“就职演说”中谈到“依靠团队”这个概念时,包括作者在内的一些新飞中高层管理人员甚至还片面地认为,所谓“依靠团队”,只不过是李根借来一句新鲜时髦的口号喊喊而已。没想到时隔一年,2002年国庆“黄金周”长假期间,当我在云台山的一个拓展训练基地亲自参与了“新飞之光活力营”拓展培训之后,特别是在聆听北京劲马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培训师王一郎先生讲过《雁阵启示》的故事之后,不仅让我心灵受到极大震撼,而且也逐步理解了李根同志提出“依靠团队”的初衷。

大雁,自然界一种美丽的候。虽然属于普通的鸟类,却有着匪夷所思的本领和智慧,不仅能在北国寒冷的季到来之前结伴飞往南国越冬,而且在长途迁徙飞行的过程中,队形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排成个“人”字,始终能够保持一种整齐有序的“雁阵”。

大雁迁徙时为什么要编队成型飞行呢?后据专家考证,大雁之所以编队成型飞行,是在利用翅膀扇动时所产生空气动力的作用以节省体力。研究发现,雁阵呈“一”或“人”字队形飞行的速度是单只大雁飞行速度的1。71倍。其奥秘就在于雁阵在飞行中后一只大雁的双翼可以借助前一只大雁双翼扇动时所产生的空气动力,从而使飞行省力。因此,大雁结伴排阵长途飞行迁徙,可以远远超过孤雁单飞的极限。同时,正因为大雁都懂得仅凭自身的力量便无法飞抵目的地,所以,一旦发现自己将要掉队,就会奋力追赶,重新飞回雁阵之中。

生物学家的研究还发现,群雁在飞行中有一种相互合作的本能。当大雁在天空中排阵展翅飞翔时,处于“人”字顶端或“一”字前方的大雁在飞行中所承受空气的阻力最大,因此雁阵中的头雁每隔几分钟就要轮换一次;而处在雁阵尾部位置的大雁飞行起来则最为轻松省力,因此,身体强壮的大雁就会主动让位给年幼、病弱以及衰老的大雁去分享。此外,雁群在飞翔中不停地呜叫,而且前后呼应。若前方的大雁鸣叫,那一定是身体强壮的大雁在鼓励落后的同伴们加油;若后方的大雁鸣叫,这一定是在感谢前方大雁的“给力”。最让人不可思议,同时也最令我震撼的是,如果哪只大雁因疲劳过度或生病而掉队,雁群是绝对不会遗弃它的,一定会有一两只健康的大雁留下来照顾它,陪伴它,直到它恢复健康,然后继续结伴飞行……

记不得哪位名人说过“人为万物之灵”。作者以为,许多时候人不仅在自然界面前,而且在动物面前都显得非常渺小。难怪大雁在中国古代就被称为“仁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宋江就曾针对大雁的仁德发过一通高论:“此禽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备。空中遥见死雁,尽有哀鸣之意,失伴孤雁,并无侵犯,此为仁也;一雌一雄,死而不配,此为义也;依次而飞,不越前后,此为礼也;预避鹰雕,衔芦过关,此为智也;秋南北,不约而来,此为信也。此禽五常足备之物,岂忍害之?”

由大雁本能的团体精神、团结精神、合作精神、协调精神、服务精神乃至牺牲精神,我不仅受到了大雁精神的洗礼,而且同时想到了李根关于倡导“依靠团队”的初衷。

所谓团队,无非是指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互助互利,团结一致而坚持奋斗的一个群体。团队强调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能力和成就,更主要的是强调团队的整体能力和业绩,注重通过集体奋斗得到胜利成果并与队员共享。因此,所谓团队精神,也许就是“雁阵精神”了。

再回到新飞的实际环境中进行观察就不难发现,那可是一个雄鹰图腾崇拜的年代。“新飞”原本是一只神话传说中的大鹏鸟,从大洋彼岸一路蹒跚飞来,风雨兼程,降落中原,落户古鄘新乡。可是,当初这只大鹏鸟不被世人承认,因此才“趋利避害”,不断进化演变。由于神话中的大鹏与现实中的雄鹰非常相似,又因为雄鹰有“百鸟之王”之称,搏击长空,骁勇善战,精神可嘉,新飞便以雄鹰为荣,又几经“演变”,“筑巢引凤”,逐渐“进化演变”成一只“中原上空矫健的雄鹰”,将一个美丽的神话变成了辉煌的现实。所以,大凡在新飞只要一提到雄鹰,有谁不崇拜,有谁不景仰,有谁不敬畏!于是,“鹰文化”便在新飞应运而生,接下来,由“鹰文化”衍生的“图腾崇拜”、“个人英雄主义”、“超人秀”、“一言堂”等不正之风便开始蔓延开来,并逐渐占据了绝对的主导优势和生存空间,以致到了刘炳银同志的晚年,新飞的“鹰文化”几乎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浅水养不住大鱼”,旱地种不成水稻。可以想象,在“鹰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氛围里也绝对诞生不了“‘雁阵’团队”。联想到李根同志经常引用的“人心齐,泰山移”,“万众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和“一个人纵然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等坊间俚语,他为什么要积极倡导“依靠团队”的初衷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靠用人。

古代齐国晏子婴曾对国君景公说:“国有三不详,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知而不用,二不祥也;用而不任,三不祥也。”(《说苑·君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有了贤才而不知道,发现不了人才,这是第一种不祥的征兆;发现了人才却又不用,这是第二种不祥的征兆;尽管使用了人才,却又不委以重任,这是第三种不祥的征兆。

“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亡”。国家如此,企业也不例外。用当今非常时髦的一句话来说叫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句话本身没有错误,但是,这句话并没有真正说到家。作者以为,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领导者如何对待人才和如何使用人才的竞争。如果套用晏子的话,我们完全可以说,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团队也有三种不祥之兆。

不知有才,此一不祥也。其实,任何一个企业和团队都有自己身边的能人和“诸葛亮”。如果作为一个领导者不知道自己身边有能人,不知身边谁是“诸葛亮”,老以为“外地的和尚会念经”,甚至崇拜“外国和尚念洋经”,这个领导本身就是个“糊涂官”。这样的领导是不可能带领企业和团队实现组织目标的,甚至还有误入歧途的危险。

知而不用,此二不祥也。放着身边的人才偏不使用,明知谁是“诸葛亮”就是不顾茅庐,这是典型的“武大郎开店”。在这样的领导手下效力,往往小人得志,好人受气,这个企业和团队既不会充满朝气和活力,也是没有任何希望的。

用而不任,此三不祥也。或者光挨鞭子不让拉套,或者光让拉套不喂草料,甚至“卸磨杀驴”,这样的企业和团队是不会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也是绝对留不住人才的。

李根上任伊始,首先就在“就职演说”中明确表示自己的用人理念和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谁有多高本领,就给谁搭建多大舞台;谁有多大贡献,就给谁多少回报。”并公开申明,对于那些以权谋私,拉小山头,搞小集团,挑拨是非,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和碌碌无为,靠吃喝拉拢,跑关系、走后门往上爬等心术不正的人坚决不用……

李根同志的“就职演说”内涵非常丰富,单就新飞“二次创业”的宏伟纲领而言,无疑向人们预示着,新飞“个人英雄”的时代已经结束,一个“团队英雄”的时代正在开启……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95940/

“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评论 (共 2 条)

  • 伊若雪
  • 清风凛冽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