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自己眼中的风俗礼记

2010-11-11 10:25 作者:善良的灰太狼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自己眼中的风俗礼记在外求学几年,与许些人有聊过关于一些风俗习惯的话题,感觉中华大地,文化迥异,而风俗更是丰富多彩,各有特色,故特记此序列,来共交流。

(一)出殡记

首先需说明的是,我成长的地方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一个与外界文化交流不多,因此保留了很多自己原滋特色的风俗流传。以壮族居民居多。

在我们那边,人逝世之后,确切地说是在病危之时,人们往往会将其用以木板担着放于地上,俗称“下低床”,尔后,妻子儿女围在其身旁,叫其可安心离去,不必挂念太多,还有就是勿忘了自己的儿女,在九泉之下要保佑他们平平安安。临逝者听了之后,也就无他念想,可安心走了。之后儿女给其洁身净体,换上一黑色逝服,请来道师作道一日,方可进棺栖身。然而,此时并未到出棺之时,还需道师连续作道两日,期间儿女吊念,亲戚怜访,后以以黑布引棺,儿女当头牵引,四人抬棺,一牛头开路,亲戚朋友随后而行,一路鞭炮鸣放,哭声泣连,此方为出殡。至墓地,将棺木置入墓坑,儿女人手撒上一些尘土,而后他人代行,是才入土为安。

而此入土并非逝者余后长居之所。短则三年,慢则四年,还需再开馆入坛。此期间,分年过节,还需儿女前来祭奠。于开馆前日,全家需素食一日,再请道师来家作道一,还需去墓前祭拜,告切逝者,明日将为其开馆净首,重心入坛,好为其乔迁移居,切记将一切困扰放下,好让子女安心。次日,子女亲戚身着深色素衣,来墓前搭好棚盖,看利时已到,便动土开馆。当然,此时可见的也只是累累白骨而已了,只能慷慨人生虽无常,却也只是生老病死不可迥异了。便用备好的丝布(因现今难觅,可用砂纸替代)从脚骨依序至上,细心擦拭干净,放入骨坛当中,脊椎用红绳栓连,以保逝者即使走后,也依旧腰杆挺立。而又因骨坛乃为椭圆形状,有一普通水桶般大,尸骨于内仍为站立状,由此不得不感叹生者对于逝者的尊重。一切就绪,子女将坛抱于怀中,随道师而行,朝先前置好的风水宝地行进(此风水宝地师请风水先生依据逝者生辰八字为准,据书记所找的)。一路不可东张西望,尤为切忌的是万万不可回头,以免让逝者因念恋故居而不想迁移。至宝地之后,于事先先好之处,挖一坑地,刚好可容骨坛。道师先作道半响,尔后,怀抱骨坛者口含一硬币,向东西南北四向依序鞠躬三次,后可将骨坛置入坑中,撒上大米、黄豆若干,盖上石板,上土推埋,就成了我们现今普遍看到的坟头了。此后若干年,生者盼其保佑家里风调顺,儿女在外平平安安,家畜兴旺,便可长置于此地了。

随逝者已去,可由中我们依旧可以看见,生者对于逝者所展现出来的尊重与思念。于病危时我们敦导其放心,呆其已逝,细心为其净体入棺,掩土为安,逢年过节来为其祭拜,至三、四载,因害其久居不适,悉心为其觅一风水宝地,让其可长居久安。尔后,每年至三月清明,子女亲戚都可前来祭拜。我们为何对于逝者依旧如此尽心尽力,因为我们知道,逝者已往,精神依旧,我们可以在中,在思念中,在回忆中,与他们永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85932/

我自己眼中的风俗礼记的评论 (共 2 条)

  • 芳草依依
  • 水墨年花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