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祭祖杂谈

2010-09-25 17:07 作者:跋山老人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每年节,全国各地都有祭祖的风俗。形式虽不尽相同,但其核心都体现了中华民族饮水思源、不忘根本的美德。

我们家乡的祭祖活动,从我记事到现在,大体经历了由“大集体”(全村同姓宗族统一行动)到“小集体”(近支的本院范围内行动)到“单干”(自己家单独搞)的过程。反映了时代进步,人们家族观念淡化,祭祖活动革新,历史潮流的必然。

曾记得解放初期,我村还保留着家庙。我们刘家家庙位于村内后街东头路南,起脊的瓦房,宽敞的大院,甚是气魄。庙内供奉始祖爷的牌位,代代去世的各门各院的先辈名字都上了家谱。每年春节,全村刘姓男子带上各自的供品汇集而来,在族长的率领下磕头祭祖,场面异常热闹。至今我还依稀记得族长的模样。他叫刘大茂,住在村子东头,当时有80多岁,白山羊胡须,脑后留一绺头发,梳成小辫子,手拄拐杖,手指甲长得打了好几卷,足有二三寸,上身穿件小马褂,活像电影电视中清朝的遗老。因辈份最高,被称为我们刘姓的活祖宗。平时在大街上,孩子们远远看见他走过来,调皮的其他姓氏的孩子就故意和刘姓的孩子打架骂祖宗,气得他举起拐杖大声呵斥,孩子们就哄笑而散。

后来家庙土地归公,成了村公所(即现在的村委会)的办公的地方,每年的祭祖活动就改为近支的各个院分散行动了。我们院的祭祖每年都是在我家西院进行。腊月三十,爷爷就把本院的家谱挂在屋里正面墙上,本院各家老少分别来上供敬祖。三十的肉菜,初一的饺子,将供桌摆得满满当当,一直供奉到正月十六才撤下来。每天香烟缭绕,使年少的我一进屋就感到十分神秘和敬畏。这种场景一直延续到五十年代末期。

后来随着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到了六十年代阶级斗争为纲,破四旧,亲不亲阶级分,祭祖活动再也不敢公开搞了。但人们敬祖的美德并没改变,纪念先人的方式改为一家一户大年初一上坟祭祀。供上过年的饺子,燃放一挂鞭炮,表示儿孙对先人的心意。

祭祖方式的演变,淡化了人们的宗族观念,记载着家族生命延续的家谱也不知流落到哪里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2001年的天,我的儿子结婚,回乡宴请亲朋,认祖归宗,得到一个重大发现。原来失落几十年的我院家谱被我三叔珍藏着。有幸重睹这一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为其历经几十年风和劫难而未毁灭庆幸万分。看着家谱上代代先辈的名讳,想起童年时唱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勾起了我寻根问祖的考证兴趣。

始祖爷何年何故携家迁徙而来,其原因听老人讲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燕王扫碑(北)。碑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南京城修建的功德碑。朱死后,由他的孙子朱允忟继位(即建文帝),招致建文帝的叔父燕王朱棣的不服,借口“靖难”(清君侧的意思),从燕京(即北京)兴兵向南讨伐,一路烧杀抢掠,致使河北、山东、河南一带“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1403年,燕王攻克南京后,建文帝被火烧死,朱棣便做了皇帝(即永乐皇帝),后将国都改在北京。为恢复生产,明朝下令从山西人稠地窄之地向河北、山东、河南移民,开荒种田,发展农业。

另一种传说是永乐二年,河北、山东一带发生特大洪水,千里沃野成了一片泽国,殍浮遍地,水退之后,这一带成了无人区。于是,明朝颁令由山西向这里进行大规模的移民。

以上只是传说。据洪洞县志记载,实际上的移民行动是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坐了大明天下开始的。驱除鞑虏(元朝)的几十年战乱和灾荒,作为主战场的河北、山东一带居民大为减少,到处是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明朝为恢复、发展生产,巩固政权,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年间,就不断地从人口稠密的山西往这里迁民。洪洞县大槐树处就是明政府办理迁民手续的地方。山西各县的百姓,被聚集在大槐树下派发外地。至于我们始祖爷是哪一年由哪里携儿带女背井离乡移民到我现在的家乡的,经查,永乐15年(1418年)5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诣阙上言:“本处地饶且窄,岁屡不登,衣食不给,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宫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从之,仍免田租一年。”由此,本人认为始祖爷应是在1418年以后举家迁徙来的,至今已有500多年了。始祖爷的原藉应在山西的平阳、大同、蔚州、广灵一带。

500多年的历史,20多代的繁衍,刘姓在我故乡河北冀州谢家庄成了千余人的大家族。我按谱序排在第16代。

关于洪洞县大槐树老鹳窝还有不少传说。一是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生理特征都是两半的。据说当时被迁的人们穷家难舍,官兵强迫人们登记造册后,以防人们逃跑,强迫被迁的男女老少脱鞋用刀在每只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现在我们脚小趾甲都是复性,据说就是砍了一刀的缘故。二是官兵在押运过程中,为防人们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上路。人们一步三回头,大人望着大槐树对小孩子叮咛:“记住这棵大槐树,记住槐树上有个老鹳窝,这就是我们的故乡。”以至现在人们不管是何姓氏,都把洪洞县大槐树、老鹳窝当作自己始祖爷的原藉。

由于手臂长时间被反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现在农村中常见这种倒背着手走路习惯的人。三是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经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示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由祭祖扯到了寻根,其实祭祖也罢、寻根也罢,都是做给活人看的,目的都在教育子孙要秉承中华民族敬老老的美德,不忘娘和祖宗。记得我的母亲是一位无神论者,她生前就说过,人死如灯灭。人去世后,后人如何祭祀,死去的人也是享受不到的。但作为对先人的敬重,对后人的教育,祭祖的活动还是不能丢掉的,根还是不能忘记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82259/

祭祖杂谈的评论 (共 7 条)

  • 远方的梦
  • 止水
  • 芳草依依
  • 天凉好个秋
  • 柯含
    柯含 审核通过并说 我的脚趾甲也是两半的。也是河北人啊。但不性刘。这篇通过。
  • 水墨年花
    水墨年花 审核通过并说 支持通过。加油。
  • 凡夫一子

    凡夫一子很好的一篇纪事散文,历史知识丰富,语言朴实,娓娓道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丰富了人们的知识。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