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谁的大师

2010-09-11 09:55 作者:一片愁心寄予月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近来许多人呼唤大师,“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梅贻琦先生的名言也被翻了出来,不断地引用重复,似乎到了全民呼唤大师的时代,一向冷静旁观的学者们也将大师辈出的“五四”时代抬将出来,大谈当时的大师如何个性,学问如何高,生活如何优越,大谈当时的知识和知识分子如何如何被尊崇。中华既然号称“泱泱大国”,人丁兴旺,本着“大国必有航母”的逻辑,自然要求“大国必有大师”,遍寻不见便大声疾呼。一时之下,舆论沸腾,似乎一旦众人寻着一位大师,立刻就会奉为珍宝,视为国之宝器。

时隔不远,却发生了“鲁迅大撤退”的事件,新学期伊始,其作品《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都被“请”出了语文课本。不免破解了这个“求师若渴”的幻觉。所谓大师,所重的不惟有学问,亦应有思想,只察“大师”之名重,不审其思想如何,难免不让人怀疑“呼唤大师”者的居心。

当此之时,之前汹汹的学者们却冷静非常,某学者指出,鲁迅的很多作品并不适合中学生阅读。例如,《药》的情景太恐怖、《狂人日记》的情节太阴森、《阿Q正传》的情势太卑下。“类似这些作品,中小学生读了以后会产生什么心理后果呢?至于那些语言尖刻、态度猛狠的杂文,那就更不用说了”。结合起前段时间因为《背影》中的父亲“横穿铁路,违反交通规则”而被请出语文课本的事端,大约可以猜出些端倪。

鲁迅精神固然尖刻,却充满批判和质疑精神,充满了反思和探究。然而这种精神在当世却是不合时宜,有违“太平”。在“浮躁”和“功利”的墨镜观察之下,鲁迅的文章必然是“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是“看不懂”的,会给广大中小学生“造成不利的心理后果”,是注定要“大撤退”,淡出人们视野的。

1932年,赫胥黎就曾经在《美丽新世界》中为我们发出振聋发聩的警语:“我所担心的是,我们虽然没有禁书,却已经没有人愿意读书;我们虽然拥有着汪洋般的信息,却日益变得被动和无助;我们虽然有着真理,然而真理却被淹没在了无聊烦琐的世事中;我们有着文化,然而文化却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人们渐渐爱上了并开始崇拜起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娱乐世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现如今,能培养“大师”的土壤尚未成型,既有的“大师”也必将逐步被人所遗忘,既不真心找寻大师,何苦乱提,扰人清。想起目漱石先生的《梦十》,“我选了一块最大的,兴致勃勃地开始动工,不幸的是,凿了老半天仍不见仁王的轮廓浮现。第二块木头也凿不出仁王。第三块木头里也没有仁王。我将所有木头都试过一次,发现这些木头里都没有埋藏仁王。最后我醒悟了,原来明治时代的木头里根本就没有埋藏仁王。同时,也明白了为何运庆至今仍健在的理由”。可哀的是,如今“大师”既不存于当世的“木头”中,“运庆”也将不在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81061/

谁的大师的评论 (共 7 条)

  • 雅
  • 天凉好个秋
  • 止水
  • 远方的梦
  • 芳草依依
    芳草依依 推荐阅读并说 作为教材的编审,或许他们有更多的理由。虽然撤了,也并不等于我们从此就不读鲁迅的作品。现行小语(新课标)注重对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是一套很好的教材。
  • 勃崛
    勃崛 推荐阅读并说 腐败环境绝对容忍不了鲁迅类的大师。文章有据、有情、有理。
  • 水墨年花
    水墨年花 推荐阅读并说 阐述清楚,有理有据,写的好。通过并推荐。加油,希望再次看到你的佳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