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宅与民风

2013-04-13 13:48 作者:心雨2000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古宅与民风

想想南通之行,已经有些月份了,恐怕能想起来的真不多。

我通过想民宅,竟而想到想杏花,杏花之不传久亦,难道人们只记否那杏果的酸甜,恐怕不全是这吧,是因为杏树所呆的地方,并没能寻找到一种“杏”的文化

你没有看“杏花”开放最早的,往往就是那种带有沧桑感,而且年级比较大的杏树吗,而这样的杏树,在“杏乡”的确不多,大多是后生起秀者。我没有想到一棵小小的杏树,挤在一堆白腊树里,按说这样的开放够醒目的,然而却未必。我记得有一棵杏树就长在一条街上,独有一杏树,那杏树不高,颇有年轻态,像秀气的小人儿,站在那里,头上像插了几枝素素的杏花,剩下的恐怕让所有的风景都给了身旁的白腊树,所以杏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开放,就像给予了一盏明灯,而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那一个住宅高楼,以及那所高楼里的那一个窗口,很少因为有一盏明灯明了,为了珍惜、为了感谢,只想对那一盏明灯或拥有那盏明灯的主人说声谢谢。

哪想这样的一株杏树,如果开在古宅的巷道里又会是怎样的呢?

大多的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那还用说,如果开在古宅里,那么这棵杏树便变得稀缺了,有了稀缺便有了价值。你没有看到南通那栋名人宅子,听说是状元张蹇的,均保存得相当完好,这实际上就是做实做深做细了它的特色文化。你要说,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是什么?难道仅凭一出戏、一个晚会,还是一个大家集聚起来过个节,我想都不是,像这些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幸好,地方当权者能够想到去重复做这件事,这也能推出来,否则,真的,就有点太轻描淡写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你想呀,一种文化,它将代表一个先导、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潮流,如果你能引导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潮流,至少你已经拥有了一种先导的智慧,这种智慧,自然而然就成了文化。

我们现意识里提倡所学的雷锋,不在于雷锋的事迹有多感人,而在于它进入了千家万户,甚至刚识字的娃娃,他们都会知晓,雷锋是咋样子,是一个好战士、是一个好人,总是在平凡中,不绝于帮忙做好事,雷锋用是的一辈子,由此以来,这样的帮与助,当然就成了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可以代表的文化符号,它并不需要何人去作何种解释,也不需要你去作过多的宣传,它就像一盏明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将灯点亮,就像矗立在泰山之巅的阳光,光芒万丈的早晨,能照耀到每个人心,你说这样的人,难道不能成为一种文化吗?

而江苏南通,我们都知道一种推崇,那就是“状元文化”,一个张蹇,是为南通打造了数个第一,按理说,这并不是固然的文化,而在于他的带领,他的深居简出的生活下,所创办的实业、教育、建筑,还有就是创办了一种可以“通古”的博物馆等,他的言行举止都是一种典范,这很难得,能被当地人民所认可,实际上,他将这种文化做向了世界,并可经传久远的,乃是他一手创建起来的的建筑文化,也就是古宅,正因为南通蕴含了众多的“古镇、古巷、古宅、古井”等一些带“古字”的文化,这和我们老祖宗的文化是一脉相连的,这又是很难得,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古”文化,让南通人们受益一生呀。你如果到了南通,那些建筑,特别带有“古字”味儿的,真的可以古径通幽呀。南通人们将带有“古”字文化保存得这么完好,后人只需修缮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将其改建,如此说来,新修缮的,依旧古韵丰存,古宅之古老通理,也就在其中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再说“杏乡文化”,之所以经营这么难,就拿搞一次大型活动,总有各种各样的借口说三道四,说反对意见的,说不理解的话者诸多,难怪乎“杏乡文化”之所以不能经传久远了,就拿寻找一些古迹来说吧,都仿佛要上天,不然实难寻找,因为杏乡人们的“民风不古”也就自然而然了,那晓得将这里的风情,如放到南通,就似乎应了那句话,“古字底薄、文化浅陋”,所以当下人,还有我们的地方政府,真的要好好去打造了,去经营这样一种文化,让我们的建筑老式起来,让我们的先人古迹经典起来,让我们一手推出来的节日文化经久起来,方可改观我们的浅陋、改观我们的人心不古,不至于常让人心忧。人们心中无存一种底线,这种底线不光是一种正式的法律手段就能概括的了的,真的还需要一种日久的熏陶文化,这种文化足以能够唤醒良知、足以能够让人知书达礼、足以让人戒丑戒恶,积存良善,它真的能够将人们带入一种境界、一种规范、也带入一种信念、带出一种道德来,让人们在心底自然而然有此要求、有一向的殊荣。我们有文化,我们有理念,我们有赖以生存的文化标本,而不是过式的去追求新颖、时尚,倘若一味去求新,理念并没有错,但人们的思想往往跑得更快,就像一种断线的风筝,偶尔能飞得高,但最终是要落下来,你只有不断地牵手、放线,才能有规有矩,飞得更高,呈现出一种高雅、高新、高品的文化,这种文化,你就大可不必担忧了,因为有了底线,也就有了引以自豪的范本,这就是我现今提倡的需要老祖宗的文化,我们不能忘呀,也不能丢掉,幸好,我已经看见了一种迹象,那就是县委、政府一直紧抓的领导干部大讲堂,让领导者先学一学老祖宗文化,也不惜为一种途径,但终究没有依存的范本,还是会去得太轻太慢,所以民风日下,不在乎领导者如何教,干部职工群众如何学,而在于没有可以依存的东西呀,比如,我在江苏南通去了一个地方,那叫“狼山”,可以说“狼山”是一个精神标本,也是百姓可以依存心灵的地方,无论外客游人,这个地方都必去,并不是这个地方是如何教你发财、教你如何经营,或者教你如何如何,可以长寿,大可以圣者无错、善者居安,却能成为旅游的圣地,也是当地百姓所信奉而可以规范引荐的地方,记得当地百姓流传的一句话,说“这里的菩萨是照远不照近呀!”这句话很普通,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呀,那就是菩萨的心都是好的,只要你去拜,就可以发财、就可以心想事成,就可以当官求荣呀,实在是一种民心所托,在那里仿佛真的可以求到,那一种祭拜,在人们心目已经定写成一种精神财富,如此光大起来,你去修缘求佛又有什么不可的呢!所以我有时候都会觉得,倘若我们把南通狼山的佛光普照搬至杏乡,我想日久生人杰,人心居定向,大可以做好“道德”文章了,也主张修庙会来修缘,修这哄哄的人心,修这人心不古的民风,而不是以纯粹的法律或武力手段去惩戒。还有将庙会、将市场联系起来,以如此搞杏花节,以推崇杏花人民的刺绣作品的含质与含金量,这也是一种可圈可点的文化,是教人们尊习与教范啊。经济只是一个暂缓的手段,而精神却是长久的,的的确确需要一种象征、一种底蕴,方可持久,否则人们世居的杏花,本是江南,可没有领略到江南的一半风味,又怎么能捕捉到天的全景,依然春风故我,何愁去观杏花,哪里晓得这杏花也得人情味去收纳才行,不然就会拧干,犹如生活在街道上,顾得了匆忙,哪里还顾得上赏杏花呢,这是个简单的道理呀。如果将所有的杏花都群居在一起,你难道不去观赏杏花吗?是因为集中的美,远比单株杏花来得巧妙、来得有魅力,如你心中,也会选择后一种群居杏花园了,不然,我看不到美感,要么看到的只是枝头细小、杏花单调,要么看到的只是纯粹的枝头,哪里有春的气息,可见杏花单株只能闻其缺,而群居杏花却能从中见到春呀。

我前面说了,若是将这样的单株杏花,放在古式宅院,自然就会名贵起来,是同样的道理,因为有了古建筑,那青砖瓦墙,还有那翘首的古檐飞角,总会让人遐想起很多。我们的老祖宗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崇尚文明守道。他们的生活,就像这株院里开放的杏花,花开花落,依旧守着清贫,守着老祖宗留下的基业,那种儒教礼仪教习文化,哪能让物欲熏心如此放胆呢?总是会有点收敛,人们便可以守英雄而去当英雄,守仁义就会去崇仁义了。哪晓得,如现在的帮扶,连百姓看了都不舒服,说声谢谢,都觉得很瘪扭,好像并不是从心底里发出,好像这是一种“应该”,而不以为此羞,去而从之,以持久动力发起,勤家创业,一味的帮,却依然一味的穷,这也是因为人的内心无所依托的缘故呀。

所以我说,对于祖宗的文化,我们不能有所懈怠,我们不能不以礼相待了,好好做起来吧,这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尽管有些规矩太多,不合时宜,但在放到古宅里养育,定会教出好的民风来,习惯以自成,至少看见江河,便可以留存江中之水,有仁有智,何愁民心难习呢?

供稿:新疆伊宁县、邹军

2013年4月6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737443/

古宅与民风的评论 (共 12 条)

  • 雪儿
  • 小人物
  • 平水晴云
  • 听雨轩儿
  • 吉祥如意
  • 疯狂侠客88
  • 天云乐山
  • 浅笔抒写
  • 晓梦芳菲
  • 剑客
  • 婉约
  • 伊兮忆莲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