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那山、那站、那人

2013-02-22 21:30 作者:紫气东来  | 1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好多人讲,下冷水车站工作条件艰苦,环境独一无二,很想去看看,节前,终于成行了。天还没亮,列车从新建的白河东站出发,经过连续几个很长的隧道,只不到十分钟,列车员便喊下冷水车站到了。我座的车厢只有我一个人下车,列车员站在车门口,嘱咐我下车要注意安全。下车后,车站上黑咕隆,借着车窗的灯光,我才看清,列车是停在一座桥上,下车的旅客有二十多人,可能是打工回乡的当地人,扛着大包小包,全都顺着栏杆往机头方向挪动。栏杆与列车之间不足一米,下车的人虽不多,但还是显得有些拥挤。在一个避车台上,车站的一名工作人员和驻站公安老徐举着喇叭大声引导下车旅客。

老徐是安康铁路公安处白河县车站派出所的民警,我们是老朋友了。老远我就听到他略显沙哑的陕北腔,鼻音很重,在空旷的色中更显得突出。老徐见到我后,执意要将我的提包背过去,我蜿辞了,对他说:“你先组织旅客上车”。老徐对我说:“你在这等我,等忙完我们再说”,我说“好”。老徐与车站值班员将旅客送进隧道,不一会又领着一群旅客从隧道里走出来,还是背着大包小包,急急忙忙地爬上车,列车静悄悄地开进隧道。

老徐给我介绍了车站值班员,他叫小王,29岁了,小伙子快人快语:这里山高皇帝远,兔子都不拉屎,你是来看风景的吧。老徐正色道:不要胡说,他是我的老友,来看我的。说话间,桥上的照明灯就熄灭了,正是黎明前最黑的时候,眼睛一时不适应,什么也看不见,只听到桥下河水的轰呜声。我双手抓紧栏杆,山风呼呼地吹,夹着似非雪的小,直往脖子里灌。车站两头的信号灯,在冬夜里更加鲜艳夺目,山沟的远处,有灯光三两盞,明明灭灭,不时传来狗的吠叫声。借着天上的星星,抬起头看到山的轮廓极高,象悬在头顶一样。小王给我介绍说,这个车站每天只停这一趟慢车,平时上下车的旅客有四五十人,春节期间预计每趟车有一百多人,冷水镇周边的老乡出行主要靠火车。襄渝二线开通后,原本这个站不办理客运业务,后来听说冷水镇的老乡联名给上级写信,才更改为慢车在站停车二分钟。老线和新线分上下行,往安康方向从下冷水站上车,安康回来的人,却在冷水站下车了。我问老站和新站有多远?小王说:“有四公里多,就是沿着桥下的这条河,有一条通村公路相连”。老徐提着手灯将车站巡视一遍后,我们才一起往站外走。

老徐今年57岁了,身体微胖,头发几乎全白了,三年前从乘警队调到这里驻站。我知道老徐有严重的高血压病,每天都要吃药,我问他在这里有啥感受,老徐说:“每天早上骑电动自行车四公里,天不亮把慢车接送走后,再回到冷水站,这一天锻炼身体的任务就算完成了。中午到沿线去搞宣传,熟悉掌握辖区情况,到晚上又接一趟慢车。整天既紧张又很充实,也很规律,年龄大了,不能跟年青人比,自己也只能做这些工作了”。我说你的气色不错呀,老徐哈哈大笑说:“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心情舒畅,气色能不好吗?”他故做神秘地凑近我说:“天然氧吧,别处有吗?哈哈哈”。一串爽朗的笑声在山谷里回荡

天漫漫地亮了,我才看到,车站只有两股道,主要建在桥上,桥有二百多米长,五十多米高。老徐如数家珍地给我介绍:桥的东边是新麒麟隧道,隧道长5917米,桥的西边是新冷水隧道,隧道长达5935米。车站便两头在洞中,中间在空中了,成了名副其实的空中车站了。我看到在桥的两边山岩近乎壁立,高耸入云,满山郁郁葱葱,薄雾笼罩在山头,空气中充满了湿润的气息。半山间一段岩石寸草不生,层叠有序,魏魏状观。在一个岩洞中,一个浑圆硕大的杀人蜂巢悬挂在岩壁上,有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架式,叫人不寒而栗。

桥上和隧道里,什么建筑也没有,我问老徐,这是车站吗?老徐咧着嘴在笑,但没有出声。我跟着老徐顺着桥栏杆上“出站”的标示牌,从桥上进入隧道,隧道很宽阔,隧道壁上也有“出站”的标示箭头,又走了一百多米,来到信号灯跟前时,有一个两米多宽的洞口,装着不锈钢栏杆,洞口上方蓝底白字“出站口”,我才知道从这里才能出站。老徐介绍说:“这是当时修隧道时留的出碴口,线路开通后,这里是工作人员维修线路时的通行口,新冷水站办理客运业务后,这里才被改建成了进出站口”。出了“出站口”,又进入一条笔直的隧道,远处隧道口的亮光只有火柴盒大小,我估计隧道足有500米长。有的部分隧道壁岩石裸露在外面,路面还算平整,一直往下走,隧道口在大山脚下的一个河沟边上,门口安着不锈钢栏杆,大门口塑胶板上“下冷水车站进站口”几个字,叫人确信这里就是火车站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出站口紧挨一条三米宽的通村公路,公路外是一条20多米宽的小河,小河曲曲折折,一栋三层白色小楼立在公路拐弯处,老徐介绍说,这就是车站的运转楼。站在楼下只能看到远处铁路大桥的一个角,直线距离不会少于500米。车站站长老张给我说:襄渝二线通车后,下冷水车站开始只办理列车临停业务,今年1月份,为开通客运业务,车务、工务、电务等部门人员,安电灯,铺路面,加固栏杆,奋战了一个多月,客运业务终于开通了。站长给我倒了茶,介绍说,车站除运转室、机械室之外,只有四间房用于办公和住宿,车务和电务都是两人一个床位,工务是在农民家租住着,我们都在农民家里吃饭。老徐接着说,这里连个商店也没有,买任何东西都要到四公里之外的冷水镇上去。站长诉苦说:最难的是上站处置问题和接发列车,列车运行情况在运转室无法直接看到,心里没有底,这样每天无数次在隧道上坡路上往返。站台上连一个避风的地方都没有,到晚上,黑灯瞎火的一个人在桥上,一站就是一夜,确实难为了弟兄们。站长感叹地说,到过这里的人都说,这样的工作环境恐怕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了。我问站长春节休假吗,站长无奈地说:“我连星期天都休不成,更别提春节了,好在老徐会来下冷水陪我过春节呢”。

辞别站长,车站大门口,一幅火红的对联格外醒目,凭添了几份节日气氛:

虽然环境艰苦独一无二也要安全生产十拿九稳

横批是:来了就好

面对红红的对联,看着这山、这站和这一群人,我心里生出许多的感慨,升起由衷的敬意来。

我座着老徐的电动自行车,沿着曲曲折折的通村公路,欣赏着山的伟岸,水的秀美,听老徐讲他驻站的故事,不知不觉回到老徐的警区驻站点。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62658/

那山、那站、那人的评论 (共 1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