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羊城一角

2013-01-30 19:38 作者:炉炙燊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这次港澳游之前,我们在羊城客寓了数日。

时值去年十月,淡暑新秋,羊城广州的天气已不再炽热。灼热的太阳蛮不情愿地一天天低下了它那高昂的头,滚滚热浪碰到习习秋风旋即落荒而逃;树上的知了叫声也变得哀鸣了,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溽暑蒸人的季渐渐远去。

听说广州人有喝早茶的习惯,羊城有一个外地人必去的地方——陈家祠。来到广州,随乡入俗。我们定于十月六日去品尝品尝广州的早茶且参观陈家祠。

心中有事睡不安宁。是日清晨,我早早醒来,徘徊窗前,凝视天空。此时,东方露出了鱼肚白,黑暗渐渐褪去。平明时分,地平线下仿佛是炼钢厂的转炉往钢包倾倒钢水,冒起了一片熊熊火光,把半个天空染成了橘红色。

此时,太阳像一块用滚烫的钢水浇铸的大圆盘,羞羞答答地露出了地平线,霞光四射,顿时,蛋鸭壳般淡青色的天畔抹上了一层粉红色胭脂;抬头仰视,蔚蓝的天空,几朵镶着金边的云彩在悠然漫步,宛若几位娇艳如花的少女在寻睨自己的情郎……正是:几缕丹霞横碧汉,一轮红日上扶桑。

小区出现了晨练的人们,早点摊上闪动着店员们忙碌的身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洗漱完毕,全家人披着清晨的霞光,乘车前往广州餐饮业老字号,闻名遐迩的陶陶居享用早茶。

尽管还是清晨,但由于是假日,宽广的马路上已是车辆攘攘,人流熙熙。协警们有条不紊地指挥行人穿越马路,人车各行其道,秩序井然。

汽车站上,一辆辆洁净的公汽接踵而至,把乘客送向四面八方。我刚一上车,一个小伙子马上让座,我谢过后诧异地坐下。车厢内轮番用普通话、英语和粤语播送着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提示,这种提示在江城武汉的公汽内也有,但在武汉,迄今我从未享受过有人让座的待遇。莫非去了广州,我立马衰老许多?抑或在江城我貌似中年人?倘若是后者该有多好哇。

在广州的公汽内还有一大美景:绝大多数年轻人对车内的空位不予理睬,视而不见,仿佛座位上布满荆棘,坐上去屁股会被扎得鲜血淋漓;倘若偶尔有个年轻人坐着,笃定引来众多鄙夷的目光。我对广州的这一美景歆慕不已。

可见,广州与武汉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恍如隔世。

车窗外,宽阔的马路隔离带上栽满鲜花灌木,丛丛簇簇,姹紫嫣红,灿烂迎空。灌木铺青叠翠,郁郁葱葱;群花争奇斗艳,芬芳四溢。花城美誉,名不虚传。

人行道边,一幢幢新楼直插云霄。这里,多幢建筑物号称亚洲第一,如阿罗多姿的小蛮腰电视塔,她与越秀公园内的五羊雕塑一道,业已成为广州的重要标志。

一路观景,一路遐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陶陶居。可谓一路美色观不尽,公汽已过一站站。

陶陶居坐落于荔湾区第十甫二十号,创办于清光绪年间。它楼高四层,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厅房宽敞明亮,可同时接待一千三百多人进餐。如今,陶陶居以其“中华老字号”、“国家特级酒家”等称号享誉羊城。

此时此刻,使人联想起武汉的“中华老字号”汤包大王“四季美”、豆皮大王“老通城”、热干面大王“蔡林记”。这些我们老武汉记忆犹新的百年老字号,由于旧城改造等原因,早已从人们的眼皮底下溜得无影无踪。尽管市面上目前还能吃到打着上述招牌的汤包豆皮热干面,但此汤包已非彼汤包、此豆皮已非彼豆皮、此热干面已非彼热干面了,惜哉!惜哉!

陶陶居曾以其名茶和优质的菜点倾倒无数文人墨客。据传,牌匾上的“陶陶居”三字为康有为所书。当初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时常来光顾,聪明的店老板请他写下了“陶陶居”三字,流传至今。鲁迅、巴金、刘海粟也曾是这里的常客。

陶陶居生意兴隆,拿号等候约半小时方能入座。这里环境优雅,安静舒适,茶具精美,餐具考究。

上菜前,每人先来一壶铁观音。服务员先将第一道茶倒掉,随后我们开始细细品茶。

据说,陶陶居先前烹茶之水取之于白云山九龙泉,用“瓦鼎陶炉,文火红炭”烹煮。我想,当代人可能没这种口福了。

不过,眼下也是绝细芽雀舌甜水好茶,快快品尝。正是:白玉壶中翻碧浪,紫金杯内喷清香。端起茶盏,嗅一嗅,嗯,很香!抿一抿,啊,苦中有甘。三下五去二,一杯下肚,干渴顿解;两杯下肚,精神倍增;三杯下肚,轻松舒服。品着,品着,笔者猝然想起了茶中亚圣卢仝(号玉川子)饮茶时的即兴之作《饮茶歌》,此情此景,何等相似: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不能再喝了,再喝就要飘飘成仙了。

这时,菜点上来了:焦黄焦黄的烤鹅、肥而不腻的叉烧肉、皮薄如纸的新鲜虾仁包、制作精致的鲍鱼酥、黄灿灿的凉拌海蜇皮、香喷喷的干炒牛河……

菜点上桌,观其色,就知是名师烹制。粤菜讲究原汁原味,清淡。难怪国内流传着吃在广州的说法。

菜点的香味在餐桌上弥漫开来,撩动着我的食欲。望着一桌拍案叫绝的美食,我的眼珠都转不动了,令人馋涎欲滴;尽管不是饥肠辘辘,但面对如此珍馐美味,本想装装斯文,细细品咂,可捏筷子的手不听使唤,立刻下筷,饕餮大吃起来。

先夹一块烤鹅,皮脆肉软,香甜可口,咕噜下肚;咂咂嘴巴,又拈起一只虾仁包,鲜美至极,两腮鼓鼓,囫囵下喉……吃相之丑,全然不顾。

大快朵颐,茶足菜饱,我们离开了不负盛名的陶陶居。吃饱了,喝足了,得活动活动,消化消化。于是我们乘车前往陈家祠参观。

来到陈家祠,买票进入宽阔的祠前广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座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它坐北朝南,设有前、后、东、西四院,青砖围墙。

导游介绍,陈家祠于光绪十二年历经七年建成。系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出资兴建的合族祠堂,占地面积约一万三千平米。因接受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应科举考试时居住,又称陈氏书院。

移步仰望,该建筑物的顶部颇是吸人眼球。它采用著名的石湾陶塑脊饰,黄、绿、宝蓝、褐、白五色玻璃釉彩,在阳光下流光溢彩。它以贴塑为主,人物塑造线条简练粗犷,并巧妙地把亭台楼阁和动物、花、瓜果等各种造型穿插其中,使屋脊显得绚丽多采,衬托出建筑物高大堂皇。

陶塑脊饰共有十一条陶塑脊饰,其中鳌鱼陶塑脊饰最为醒目,鳌鱼的两根长须伸向晴空,显得气势非凡,使屋顶轮廓线更为优美。这种表现形式,与民间流传兽吻为防火避灾的用意一致,喻意子孙后代独占鳌头、升官进爵。

跨步进入祠内,转身回眸,只见两扇巨型大门上的两位彩绘门神高达四米,英俊威武:一为秦叔宝,另为尉迟恭。相传,唐太宗罹病在床,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不宁。他便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次夜便再无鬼魅搔扰。后来,人们将这两位将军的画象贴于门上,予以镇邪,这便是门神之由来。

门上还装饰一对铜铺首(门环底座),直径六十厘米,每只重六十公斤,用以驱妖辟邪。如此巨大而精细的铺首,在我国民间建筑中凤毛麟角。

续前行,进入宏阔、宽敞的前厅。厅内雕梁刻柱甚为考究。立有四扇木雕门,正背面全部采用镂刻、浮雕装饰。为表现富贵吉祥、儿孙满堂、美好生活的画面。

为了看得仔细,我在祠内踽踽独行。发现诸多砖雕故事,如东檐墙上正中一幅是取材历史故事“刘庆伏狼驹”,描绘的是北宋时刘庆降服西夏所送名叫“狼驹”的烈马的生动场面。

历史上的西夏国地处如今的陕西宁夏一带的草原,牧业兴盛,一直是大宋的朝贡国,盛产良驹烈马。所送“狼驹”一是朝贡所需,二是试探军情,看宋朝有无降服烈马之能人良将,史上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但这只是我的遐想而已。

西檐墙上正中一幅是取材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梁山义士晁盖、宋江、昊用、林冲、鲁智深等众多英雄好汉汇集在聚义厅的宏大场面,形态栩栩如生。

这使我想起在孩提时读过的古典名著《水浒传》,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动人故事一一闪现脑海。他们个个身怀绝技,武艺高强。众多英雄人物曾让我如痴如醉,其中我最敬佩的非鲁智深莫属。野猪林的杖光棒影历历在目;草料场厮杀打斗声犹在耳侧。几次救好友林冲于恶徒的刀棍之下,一个义字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故我笔名取其谐音炉炙燊。

另外,还有石雕、灰雕、木雕、铁铸画等优秀民间工艺也荟萃于此,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记不胜记。

笔者走南闯北,迄今首次目睹如此壮观的民间宗祠。仅就我注意所及,全国第一,非它莫属。难怪人们常说,不到陈家祠,等于没来广州,看来此言不假。

一百多年来,陈家祠历经战乱和文革,保存如此完好,实属不易。它像一颗璀璨的民间瑰宝,闪闪发光,让参观者大饱眼福。

此次羊城之行,乃故地重游。本文所及,仅其一角。

炉炙燊2013年1月30日于武汉陋室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53700/

羊城一角的评论 (共 9 条)

  • 听雨轩儿
  • 晓梦芳菲
  • 孟杨
  • 今生依梦
  • 拉萨的天空
  • 那转身后的落寞
  • 着墨
  • 惜缘
  • 梦天之蓝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