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舅,非嫡亲的大舅

2013-01-15 17:57 作者: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大舅,并非嫡亲的大舅

一档讲述两位华侨将军国情怀的电视节让我想起了大舅,确切的说,是“将军”二字激发了我写写大舅的冲动。

大舅其实不是我的亲大舅。是我三嘎(鄂中地方称谓:外祖父)的长子,我妈的叔伯堂弟,我嘎爹嘎婆死得早,是三嘎爹把我妈和我舅我姨养大的,所以妈提起大舅,那口气都如亲哥一般。自然我写大舅,也就该如写我亲大舅一般才对,也许是时隔多年少来往,也许是我妈去世已三十余年,没有人在我耳边以亲切的语气讲述大舅,所以我今天写大舅,就好像写一个多年不见的乡邻一样,有那么点亲情,但投入却不是那么有激情,仅就看电视才想起大舅这一点,而且是还健在的大舅,起码让我自己都觉得有些不近情理。但诺大一个社会里如大舅一般的亲人有好多,那么多的人都不是一样对待如我对待我大舅一样对待他的亲人吗?不应该谴责物欲横流,实在是生活压力使我们的亲情越来越淡漠。但学着报刊杂志纪念伟人一样,在该写写“大舅”的时候就写写,也不失为对亲人的一种挂念

因“将军”二字想起的大舅,身板、气质、学识、谈吐、素养俨然一位将军,而且是儒将才合适。大舅身高近一米九,稍显瘦削,但不失硬朗;前年我开麻木车(湖北人对正三轮摩托车的戏称)送货到大舅所住的那个村,看到大舅在村道上踱步,九十岁,腰板仍是那么直;下车与他打招呼,他的嗓音仍然有着洪钟的余韵;见面时看到我后些许迟疑和与我道别时的略微怅然,使我的大舅仍然保持着我心目中酷似将军的气度。

大舅在我眼里耳里心里的形象除了魁伟是我亲见,别的都是几十年来间或有人提起时东鳞西爪积累起来的,因为我所讲述的大舅大多为转述或是听来的臆测。不是我不想亲自聆听大舅亲自讲述他的一生,然后再动笔。不是我有意弄这虽然是真人但或许不是真事的文字来糊弄读者,但现实的大舅就是一个默默无闻将要老去的大舅,有没有名字后面的附加名头已无关紧要。大舅少时出过水痘,满脸的麻子,我们弟兄几个也会在背后喊他麻子大舅。可不敢当面喊他,既然说他像将军,他可是真有着将军般的威严。大舅的真实恐怕要再过几年已是百岁的大舅自己也说不清楚,,还原真实的大舅也不知在这个时代值不值得褒贬,任由读者们如我一样去臆测,希望有时间有兴趣读这篇赘文的读者能理解,我写的我大舅起码有着艺术的真实。因为大舅确实是我的堂舅,这是真的,而且他现在还活着也是真的。就在离西荆河源头不远的杨啊岭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大舅是我外祖父弟弟的长子,湖北沙洋一带人们把外祖父称为嘎爹,大舅的父亲排行老三,我们就叫他三嘎爹。大舅出生在辛酉年六月十二,也就是上世纪1921年的7月16日的恶霸地主家庭,三嘎爹是不是恶霸我不清楚,但三嘎爹在文革挨斗的高帽子我就亲眼看见过,上面就有“打倒恶霸地主杨老三”的字样,从文革开始我和我们弟兄姊妹五个就都没有叫过三嘎爹,等到能够将恶霸地主称为三嘎爹而不受指责的时候,三嘎爹已经不能回应许多年了。

大舅姓杨,名宗朝,不知还有没有字或者乳名什么的。也许三嘎爹当初为它起过乳名,读书时也有过字、号什么的,我不知道。威严是不是借助于他的麻脸,他的麻脸是不是促使他故意摆出一副将军的模样以阻赫人们对他麻脸的亵渎我也无从知晓。但真实的效果是不苟言笑的麻脸的对谁都有震慑力。

大舅的满脸麻子本来不该有,大舅比我妈小五岁,妈不到十岁的时候得过水痘,听我妈说她姐弟俩差不多同时患上的水痘,那年我亲嘎爹嘎婆还在,我妈是我亲嘎婆照料,中医先生讲不能碰破水痘,奇痒难耐时就用鸡毛蘸凉水轻轻刷,若破一个水痘就是一个麻子,妈是女孩子,又大几岁,还知道若是成了满脸麻子就不好嫁出去。妈听嘎婆的话,白天不碰,晚上用布条把双手绑起,水痘出完了到痊愈,只留下左耳垂下一个麻点。大舅是男孩,三嘎爹比起我亲嘎爹来对待孩子可不像对待他的长工和佃农们一样处处都显着威严与霸气,三嘎婆的懦弱则更助长了大舅的骄纵,要是谁能把满脸水痘且痒得难受的大舅糊弄得不去用手抓抠,那可比登天还难。况且那时的孩子没几个不出水痘,麻子也是满处都有,男孩,麻子就麻子,只要有命在。麻子要是有出息,还不是一样功成名就,光宗耀祖。让他去吧。大舅就成了我们日后偷着喊的麻子大舅。但大舅的脸成了麻子也许还改变了他的个性,您知道大凡身体有缺陷的人多有忌讳,麻脸自然就忌讳人叫他麻子,如果他要杜绝这样的叫法,那他就应该有一种使人叫过一次后再不敢叫的威严,他的威严是不是借助于他的麻脸,他的麻脸是不是促使他故意摆出一副将军的模样以阻赫人们对他麻脸的亵渎我也无从知晓。但真实的效果是不苟言笑的麻脸的对谁都有震慑力。

大舅也许在他自小到长大成人一直到老都在历练和维持着这种威严,从言谈举止,个人修为。也许由麻子脸所养成如将军一般威严的个人修为也造就了大舅坎坷的一生。

既然写大舅,就应该有大舅的生活的真实。虚构的大舅不是真实的大舅,只是一个玩弄文字的人借大舅这个名头写他自己杜撰的故事而已。但真实的大舅也不是从道听途说,东鳞西爪,依稀回想就能够写得透彻的,就凭一点点素材写大舅,恐怕连大舅脸上的麻子都写不清楚。无以为继只得搁笔。好在不是有名头的作家要完成约稿,也不是专业撰稿人一定要弄篇文章填饱皮囊或是敛得钱财以供奢靡。不是所有练笔的题材都能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的。

虽然搁笔不写心中不甚纠结,但一篇起了念头却写不下去的文字搁在那儿总有些遗憾,毕竟儿时就敬慕的大舅是一个九十开外有着坎坷经历而且还有点学问的人,要是用心写成,有刊物选用,大舅平淡落寞孤寂的九十余岁经历或许能换来读者的一声叹息。说不定就是我这爱好文学三十余年的半大老头的借大舅的故事步入文坛的契机呢。请朋友不要笑话我的功利,但凡人对名利都是先追求,然后才淡薄的,您说是吧!

人说是亲三分向,虽说大舅不是嫡亲的大舅,但他却是让人不时惦记的大舅。虽然从文革开始我们家就与大舅断绝了亲戚来往,但大舅与亲舅同住一个生产队,三十多年前一次新村改造,大舅的家还搬到了亲舅的前一排,所以尽管由于文革,要与地富反坏右划清界限,以后由于长期疏远,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实质性来往,但大舅的基本生活状况我们还是知道一些的。加上大舅妈一直是公办老师,就在与我们大队相邻的一个村里教书,小时候经常看到大舅妈从我们住的岭子西头走小路回家。那时候的小孩一般放学回来都会提个竹篮到地里挖野菜喂猪,遇见大舅妈的时候还会老远的就喊一声大舅妈。大舅妈也会虚应一声,叫一下我的名字,然后自顾走路,大舅妈不是小脚,也不是自由生长的脚,而是裹了又放开的半大脚,又是近视眼,走路得不时看着脚下,几十年了大舅妈走路的样子我仍然记忆犹新。一直到九几年顶大舅妈职的三表姐调来我们村小学教书才与大舅妈有了坐有站的家长里短、嘘寒问暖的机会。这时候我都已近五十岁,忘却了大舅妈多年前低头走路对亲近她的外甥的淡漠。

写不下去了的大舅只所以能继续写,得益于亲舅这边的三老表盖了楼房,红堂还加上五十大旬请客,我当然得去庆贺。酒席在农村算得上丰盛,但这回我没像往常一样酒喝的七分醉,麻将输得又烦又累。保持头脑清醒,老表的连襟邀斗地主,还赢了几个小钱。傍晚坐席与远房老表兼知明先生(婚丧嫁娶起屋造房生日庆典的支持人在当地的称谓)坐在一起,又没喝酒。饭毕闲聊,问起大舅大舅妈,才知道大舅妈去年已去世,腰杆笔直的大舅也不如当年,走路腿有些打颤,少数时间还拄起了拐杖。不是有意想去看看大舅才不喝酒,不是赢了点钱才想起买点东西去看大舅,是因为大舅已有九十岁出头,能见一回也就是一回,前年在我们村学校还见过的大舅妈不就在去年作古了吗。况且一心要写写的大舅写不下去的原因就是我真的不甚了解真切地站或者坐在你面前的大舅,听说大舅仍然头脑清醒,思维清晰,耳聪目明。九十岁出头形影孤寂深居简出的大舅,是该我们这些晚辈去看望,去问候去听他讲诉,一个该我们这些晚辈为之庆幸但终归是风烛残年的老人。

于是,趁着我没喝酒,能在大舅面前不失酒疯子的礼数,与那位远房老表兼知明先生一道,去商店买了一盒廉价的酸奶(不是我小气,是为公平起见,亲舅已去世好多年,我给亲舅妈买的礼品与大舅的一样),其实我知道大舅的二女儿二毛子表姐也在大路边开小卖店,为了不惊动二表姐,我俩多走了几步路,到别的店子买的礼物。当然还得远房老表带路,去拜望我久已不见的大舅。

由二表姐的三间正屋山头下后。不宽的巷子好像没有人走过的痕迹,一扇院子门虚掩着,老表喊了声大伯,我则喊起了大舅,傍晚的院落,虽不显荒凉,用阴森一词还有点过,这种感觉真不好形容。

看不见大舅的身影,只得用喊声去寻找回应。院门虚掩着,一推便开。正屋后的三间附屋错开一点,对着院子门的一间早已坍塌,破砖乱瓦倒弄走了,三方残垣犹存。顺着回应声进得里头一间,有一后门开着,出后门就是后院。后院的院墙不高,墙头有晚间的余晖,墙下就有些阴暗,大舅就在这暗影里蹲着,拿着一把小铲在给秋莴苣除草。大舅的回应仍然有着记忆里的磁性,但又有一点老人的沙哑。大舅也许是想在天黑之前将草除完,也许来人不会长时间久留,嘴里问着“谁呀”?手仍在刚栽下不久的莴苣苗旁铲着草,白衬衣下弓起的脊骨一节节很显眼。老表说:我是腊把子。大舅扭了一下头“哦”。虽已是傍晚,大舅还戴着墨镜,看到还有一个人,我没等大舅发问,就赶忙说:我是天生。大舅连忙起身,瘦骨嶙峋的大舅将我欲上前搀扶的手推开,两手按住膝盖,站了起来。一年多没见的大舅真的老了,腰杆虽然还如以前我心目中的将军一样笔直,但两腿已不能如将军一样直立,弯曲着膝盖,从浅浅的垄沟里跨过来,踩着了一小块砖渣,一个趔蹶差点摔倒,站着还颤颤巍巍,没等我上前搀扶,大舅就站稳了,也许与蹲久了刚站起有点晕有关,此时的大舅完全没有了我儿时的心目中将军的形象,有的只是乡下老大爷的风烛残年。大舅尴尬的表情有墨镜遮挡,我没看见。倒不是大舅知道了我是谁,原来大舅看我是生人,起来讲客气说:天生。我记不起是谁了。我连忙说:我是家松的幺儿子。大舅这才想起:哦,新姐(我妈叫杨新莲)的儿子,稀客。

引路的远房表哥兼着知明先生,酒席没撤自然要去招呼客人,走了。也许是从来没有我们家的四个男外甥中的任何一个来看望过他,还带着礼物,大舅摘下墨镜时不显浑浊的眼有些湿润,用扣着的衬衣袖口在眼睛上按了按说:眼睛怕风怕光,老流眼泪,出来不带墨镜不行,有心来看看我就行,还买什么东西。大舅这时当然不会知道我内心正在为我在看望年已九十岁大舅买礼物时的算计而自责。

循着声音过后门去后院时没细看屋里的摆设。随大舅进屋,这才看清一个少不经世但饱读经书,老来落魄仍不失尊严的大舅操持家务的零乱。附近就有文革时期人大,还有财政部的牛棚,其实就是劳改农场把犯人弄走,让给这些走资派在这里劳动生活改造。牛棚虽然不好听,但军事化管理,宿舍周围环境起码是干净整洁。但大舅的住处让我寒心。

这是大舅的二女儿也就是二毛姐住的三间正房的后面盖的三间附屋。三十多年学大寨搞平整土地扩大耕种面积,杨啊岭大队原来的零散住户都顺着一条南北朝向的大渠横排而建的新农村,那个年代一个村子一排排整齐的的红砖红瓦房在当时可以算得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历经三十多年的变迁,以前的平房大多数已改建为楼房,二毛姐的儿子已在城郊买地建起了四层楼房,,二毛姐另外在大渠边盖了一个小卖部,与表姐夫一起做生意,几亩责任田还得忙活,老房子在农作物收获的时候用作仓库和放农具,已经好多年没人住。后面的小屋也许在盖之前就有作为大舅住所的意思,大舅一住就是三十多年。

不用去描述大舅住所的破败。我的手机虽有拍照功能,但像素不高,晚间也拍不清楚,当时也没想到要拍下大舅住所的凌乱与寒酸。在离开大舅时由于大舅睡房外兼做厨房的屋里没有灯,我被一把椅子绊了一下,大舅有些尴尬地说:我不讨你二毛姐喜欢。黑暗中,我看不到大舅将军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有丝毫的落魄,但能从他的语气里读出一些失落。大舅的处境虽然我早有耳闻,但亲眼所见才得以印证。

大舅是大地主的公子。武汉会战前夕大舅在武汉读中学。大舅的讲述是从躲避战难回到杨啊岭开始的。一回到家里,三嘎爹就将原来摇窝定亲同样二八佳龄的沙洋镇上张姓女子与大舅圆房成亲。然后又将大舅送到暂无战乱的宣恩读书。要不是这次去问大舅,我就不会知道去年去世的大舅妈原来不是原配。

杨啊岭终归是乡下,当时的沙洋已是鄂中汉江边商贾云集之名镇,镇上住惯了的大家闺秀乡下当然不习惯,而且新婚郎君又远赴他乡求学,张姓舅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娘家长住。

武汉陷落,国军退守鄂北,沙洋也有重兵驻守,况且也要称舅妈的张姓女子娘家是镇里的权重大户,驻军最高长官就住在大舅的原配岳父家。有长官就有副官。副官借长官的虎威胡作非为也就司空见惯。

大舅虽是一脸麻子,但以三嘎爹在当地的声势并不妨碍给他麻脸的公子娶一房面容姣好的媳妇。一位貌美妙龄少妇在副官面前进进出出,摩肩接踵,不由得心生邪念。言语挑逗戏谑便是常事。为避淫邪之大兵,回婆家暂避一时,独处不免思娘家,往来几番被副官借机得手,张姓舅妈为名声计便不再回娘家。谁知这副官得手后欲罢不能,仗着腰挎盒子炮的丘八及长官威风,无法无天,竟然提枪赶往杨啊岭,欲强抢张姓舅妈回镇上,长久做鱼水之欢。抗战初期的三嘎爹,刚刚置田买地,还在汉江边据传是因抗金而焚城后来新建的新城开有一间杂货铺,兵荒马乱的年月,不说赚多赚少能保住家业就烧了高香了。平日看到当兵的还不怕什么,跨短枪有肩章的都是官,哪敢惹得起。这副官在村头放了两枪,吓开了乡邻,径直到村子最显眼的门户三嘎爹家,看大门紧闭便起脚就踹。三嘎爹的四井口院子的大门岂是三两脚踹得开的。索性拿放火相威胁,三嘎爹无奈开门。这本该称作舅妈的张姓女子也许是迫于这丘八的淫威,也许是经不住甜言蜜语的诱惑,也许是这孽缘几次三番已磨厚了脸面,尽然不顾公爹公婆就在房外的感受与之媾和。此时三嘎爹所受的奇耻大辱恐怕是任何人都难以承受的。

因气急吐血而卧病在床的三嘎爹写信给远在宣恩读书的大舅。要他见信速回。大舅不知就里,既然父亲召唤,哪有不回的道理。以那时的交通状况,,从地处鄂西南的宣恩到鄂中的沙洋近千里的崎岖山路,大舅沿清江步行,一路避匪乱,躲兵勇,与西去难民逆行,历尽艰辛,二十多天才赶回家,此时的三嘎爹大病已初愈,使杨家脸面尽失的张姓媳妇已无颜留驻杨家,随着日本人快要打过襄河而撤退的国民党兵走得毫无音讯。

记不清是前年还是去年,有报道说,有人在全国寻找健在的抗战时期重庆儿童保育院学员,听我亲舅说过,大舅和我亲舅曾准备一起去重庆,大舅是去谋生,亲舅是准备到儿童保育院读书。我亲舅生于1926年,亲嘎爹亲嘎婆在我妈我姨我亲舅还不能扳够饭碗的时候相继死去,作为叔叔,以三嘎爹雄踞一方的声势,自然不会丢失脸面而不承担抚养侄男侄女的义务。况且我亲嘎爹还有几十亩上好的地,几个没成人的小孩也管不了。需要三嘎爹照应。日本人来的那一年,我亲舅十二岁。大舅回家只写了休书一封递与前日岳丈,便了结了一桩婚事。望子成龙的三嘎爹,眼看战乱逼近,为使孩子在躲避战祸的同时还有个像样的前程,便将我大舅与亲舅托付于亲戚送往重庆。

这时家里只剩下长子舅(三嘎爹的次子,个子高也但比大舅瘦,叫杨宗常,所以都叫他长子舅)和我姨。我妈早已出嫁到离杨啊岭六七里的中洪岭,出嫁那年十八岁,我才十四岁。其实这里的地名中有许多都带一个岭字倒不是因为江汉平原西北是绵延起伏的丘陵,一个村落在一道山岭而取名某某岭,而是就在丘陵与平原的交汇地带,历次襄河倒堤洪水冲刷成的一道道沙岭而得名。听父亲说,完婚那年闹二次革命,仗虽然没在这里打,但里过队伍刷刷刷的脚步声很吓人。

父亲是读过书的,当然没有大舅读得多。我爷爷在当时的中洪岭还是很显赫家族的一员,曾祖父是捐的秀才,爷爷辈上四兄弟四幢四井口的大瓦屋,光填屋场台子就把前面挖了一个几亩地的大堰。可喝鸦片四兄弟把家当全喝败了。到后来因管了侄女的一点闲事,我爷爷就被当地土匪一马刀砍死在千根柱头落地的芦苇棚里。要是万家不落败,就是土匪,也得看老万家的面子不至于砍人如草芥吧。我爷爷死那年我爸七岁。后奶奶带着与我爸同父异母的我姑改嫁,才七岁的我爸仰仗他姑妈的收养,才没有随后妈改名换姓去给人家当继子。我爸的姑妈我该叫姑婆,金家大湾的金姑婆乳名金儿,嫁往的金家是当时当地的大土财主,据我爸讲,土砖垒的院子就有三里多长,护院的还有枪。我爸投靠已是寡妇的金姑婆,吃穿不愁但得在读诗塾的同时干农活,这样读了五六年书,耕田耙地赶耖撒种挥镰五大农活样样都拿得起。金姑婆便开始张罗我爸的婚事,大户人家自有大户人家的婚姻形式。父母之命在前,媒妁之言在后。哪天高兴了,头面人物相聚,便会产生一桩大人之间高兴倍致,孩子成人后只剩无可奈何顺从的婚姻。父辈在言及不餍世的孩子婚事时,也许会测阴阳,拿八字,但却总是忽略自己将来的命运。我妈大我爸四岁,到金姑婆操持他俩的婚事时,两对儿女亲家早已作古多年。父母之命在前,后辈怎能违抗,我妈只能嫁给一个小女婿。好在我爸能写会算,十四岁已具成人体魄,再则三嘎爹有意让我爸成婚后便去新城打理杂货铺。其实不管怎样,我妈也只有应承的份。我爸比大舅大一岁,快二十岁的我爸已能撑起三嘎爹家里的一应琐事,不然三嘎爹也不舍不得大舅远走他乡。

亲舅与大舅有亲戚相伴,一路虽然辛苦,但只要不遭匪患,路走长了,脚上的泡自然就变成了茧子,但餐风露宿、炎日寒夜,亲舅十二三岁,虽说并少了父母娇惯,但也是大户人家生,大户人家长的公子哥儿。走到宜昌就面黄肌瘦,病病怏怏,几乎走不动了。恰遇重庆返乡亲戚看大舅恐怕捱不过再往西走的山高路远,还听说重庆屡遭飞机轰炸,保育院的孩子也被炸死过,两个大人就商量把我亲舅带回了老家。大陆开放台胞返乡探亲的时候,一个与大舅亲舅和我们家都算得上是远亲的老人回到中洪岭,我还陪他喝过酒。亲舅听说后感叹道:要不是当年回来,到重庆若大难不死,说不定今天也会带着好多金银珠宝回来呢,见面礼起码是近亲男人一个金戒指,女人一串金项链,都能跟着沾沾光。我记得我都随亲舅之声附和来着。现在看来,这完全是一种孩子小鸡鸡随人长,天都可以撑破的的臆想。也许读者会指责我这样对大舅及亲舅都有些不敬,但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们这儿的风俗不比北方,舅舅比亲爹还亲。鄂中有俗语叫做“外甥不认舅,捉到使坨子(拳头)拗”。这还有出谱,古传刘沉香怒与其舅杨戬恶战,斧劈华山救母,所以外甥不认舅也有它的历史渊源。何况当今什么都不认的怪事多如牛毛,我想,打个这样的比方也无大碍。有可能的现象多着呢!大舅饱读诗书想光宗耀祖都成泡影,由尊重转为对等比肩,再由一般高转化为不屑和蔑视,若是有人指责这样对待亲人有些世俗与小人的意味,那普天下的世俗与小人多了,你也指责不过来。亲舅能识字也不满一斗,在耕种不需要文化的年代,早忘到爪哇国去了。我作为外甥即使是一句不得体的话,也不会当老舅的面说出来,若不小心犯忌说出来了,我猜老舅也会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大舅其实也没走到重庆,出了宜昌遇上国民党十八军鄂西会战休整招募随军剧团演员,大舅应招到了剧团。说大舅有军人气质,除了因忌讳人家讥讽他的麻脸而长期历练出的不苟言笑、严肃刻板外,也许还与大舅在剧团长期与军人打交道的经历有关。以大舅的身板,虽然麻脸但也不失倜傥,剧团男女多数青年少,麻脸也不碍风流。但在剧团有无风流韵事大舅不会说,我也不会问。我猜的也不算数。也就不说大舅的风不风流了。总之,大舅在十八军随军剧团的经历大舅没有谈起,也许有些故事比我现在所知道的大舅经历要精彩得多,但大舅解放后尤其是反右后一直到现在的落寞有没有与他参加过国民党剧团有关?我问过,他说没有。三青团、国民党也没有加入过。我想也许吧,不然大舅怎么会侥幸经过历次运动而什么帽子都不曾戴过。不过从剧团回到杨啊岭的四六年天,剧团密友怕大舅辞职回乡的路上遇上麻烦事,特地给他开过一张国民党员的假证,告诫他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拿出来可以抵挡一下。这一点大舅说他从来都没向外人吐露过。没想到这张假证到后来还救了大舅一命。

这回大舅不是奉三嘎爹之命回的乡。抗战胜利,和平时日不长,又要内战。大舅也不是有很高的政治觉悟,或者受共党地下组织蛊惑而离开国民党的宣传机器。其实是因为大舅根本就不愿在国民党的军队哪怕是剧团里干才辞职回乡的。起先加入剧团除了亲戚的撺弄劝说外,也有热血青年当抗日救国的志向起了作用,不然恨透了国民党兵的大舅是绝不会给这些穿着二尺半的丘八当娱乐工具的。而且一干就是七年。

在日本人眼皮底下艰难度日,到日本人投降,三嘎爹的财富积累虽然没多大起色,但威望却日增。百般推脱没当维持会长,是不是因为二嘎爹嘎爹曲线救国被勤务兵打死吓的,还是有不愿当汉奸的民族气概,六十多年以后的我难得揣摩。国军回来三嘎爹立马当了联保主任是威望所致这倒是真的,我爸曾经在文革三嘎爹挨斗时在家里私下说过,三嘎爹是地主不假,但不应该当恶霸斗,他当联保主任是众人推举的。而且也没做过恶事。我爸全然没有因为在抗战时期给三嘎爹打理过杂货铺,以致后来搞四清运动说我爸穿过伪军军装而把我爸大队会计撤职,预备党员撤销,而对三嘎爹有丝毫怨恨。就足以说明三嘎爹带人是宽厚的。我二哥文革当造反派副司令,曾质问我爸:你为什么要穿军装!我爸说杂货铺要进货,骑着马去沙市,一路上若不找四嘎爹借那身军装护着,莫说马和货物,人保住保不住,都难得说。本来二哥能当正司令,幸好爸只穿过军装,没扛过枪,要不然二哥的副司令也当不成。权且有个副司令当着,我二哥也无话可说。文革结束正司令进了三个月学习班,副司令没事。爸说得亏老子的军装,不然你也得进几个月学习班,二哥照样无话。靠这身军装,我爸妈虽是寄人篱下帮三嘎爹开杂货铺,但也养活了我妈、我姐、我大哥。当然,三嘎爹也在日匪蒋伪混存的乱世中靠杂货铺撑住了本来就不菲的家业。

大舅四六年冬回乡,次年一开春,三嘎爹就在沙洋镇上现在的实验小学,前几年叫第一小学的前身官办南门街小学谋得了一个教师职位,很快就与抗战时期从襄阳逃难到沙洋定居的吴姓女子,就是去年刚去世的大舅妈,前年还是沙洋镇年龄最大的老师吴桂莲成婚。

大舅妈比大舅小六岁,当年枣宜之战,日本人的飞机炸毁了大舅妈在襄阳的家,大舅妈随父母逃难来到沙洋,38年蒋介石扒开花园口用黄河水抵御日寇,无数河南难民南逃湖北,沙洋这个汉江边由汉江重要水陆码头而得名的小商埠,接纳了许多河南来的难民,你要是去查三代四代,沙洋没有几家不与河南没有联。虽然大舅妈不是河南人,但襄阳与河南相邻,其口音,生活习惯在沙洋人眼里与河南人没多大差别,大舅妈娘家也就算作河南人。通过几代的同化,现在的老沙洋人其中有多少是河南或者襄阳人的后裔,任谁也没那个闲心去考究,但那时的本地人与外乡人多少还是有点隔膜的。大舅妈在襄阳读女子中学不到一年,就逃难到沙洋。与父母在沙洋人生地不熟,幸亏老家还带来点积蓄,在襄阳就经商的大舅妈父母在沙洋赁门面重操旧业,在外乡人于本地人之间迎奉游刃,历经几年打拼,总算站稳了脚跟。大舅妈嫁给大舅时,大舅岳丈已算得是沙洋的体面人物。四七年大舅妈二十岁按理早该嫁了,我虽然没看到过大舅妈年轻时候的模样,我能记得的大舅妈除了有一颗门牙稍显不齐,但凭大舅妈的有文化有修养就比别人出众,只是个头因大舅太高会让人觉得有点不般配。日后大舅与大舅妈的不和谐是不会是因为身高或者是当初大舅妈不知道大舅的二婚而产生,大舅的后半生的落寞是否与大舅妈的结合有关联,我想只有大舅自己知道。

有人说大凡戏剧第一场挂在墙上的枪到第四场必然打响。前面曾说道的大舅那张假国民党员证,不是出现在第一场,也不是到第四场才要要交代。合不合创作规律,我一农民只知道种地就指望有收获,管不了许多文字上的规矩。

大舅新婚后,与大舅妈在南门街小学教了一年多书。还有了大表姐。戊子年倒堤,南门街小学遭洪水冲毁,国民党节节败退,县府官僚哪有心思顾及学生有没有学上,老师失不失业。夫妻俩只好带着大表姐回到乡下。那时学校虽有教师宿舍,但没有食堂。大舅妈是独生女,不会做饭,小两口就在岳父家搭伙大舅的岳父是生意人,精于算计自然在生活费的多与少上有些想法,言语上也许没有表露,但脸色表情大舅总看得出来。

回到自己家里,大舅不会农活,杂货铺也因倒堤而毁没有复开。大舅无事可做。要想外出谋生,大舅妈不会做饭,远出在外生活不好安排,灾后的农田复耕活儿多,家里忙不过来,于是大舅就让大舅妈学着做饭,大舅妈是富家独女,娇惯使然便有稍许不愿,但婆家比不得娘家,不情愿也得忍气吞声去做。夫妻俩的不和谐是不是从此开始?大舅虽然没说,我估计,也许是吧。

做饭虽然不是高科技,但心存不情愿也就不会有长进。能对付着菜能炒熟,饭不夹生的时候,就有人介绍大舅到沙市伍郡小学教书。大舅应聘前往,大舅妈与大表姐随行。到校后学校看大舅妈曾经教过书,也安排她代课,这样做饭带孩子,还代课,可把大舅妈忙坏了。其间的争吵在所难免。

老说大舅有将军相,也许还体现在大舅为人耿直,不苟言笑。大舅在我眼里可是学识渊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自然就有人赏识。大舅到校不到一个月,学校教导主任缺位,校长就让大舅代理。来学校时间不长,就升任教导主任,虽然是代理,总免不了其他老师妒忌。时值戡乱救国年代,人人噤声小心,表面嗯、啊、哟,祸心则暗藏。四九年春之交,沙市解放前夕,正值伍郡小学周校庆,校长已准备出走,无暇顾及一应琐事,便交由大舅主办。一名与沙市党办官员有染的女教师受那个党部官员蛊惑,请人画了一幅漫画,画面极尽污蔑共党共妻侮辱朱毛之能事,几乎不堪入目,要大舅在校庆大会时做主会场背景,大舅虽然不是出于政治觉悟而反对张贴,但如此拙劣画作在满是天真孩子的学校贴出来,总觉不妥,大舅便以我乃代理教导主任,这事该找校长而婉转推脱。其实一幅漫画以大舅在剧团的舞美经历,只要举笔就成。但大舅若逞能岂不是两头不讨好。两次不能定夺,那个女教师便透露给其姘头党部官员。大舅就有了共党嫌疑。一天早晨,大舅在外吃早点,一群地痞流氓模样的混混涌来,将大舅打翻在地,一根木棒对着大舅左胸狠戳数下,幸好有钱夹护着,匪徒发现了钱夹,便强掏出来,翻开一看,内里除了有少许钱币,还有一张国民党员的证件,几个匪徒面面相觑,扔下钱包,一溜烟跑了个干净。大舅忍着剧痛独自找医生疗伤,才发现断了两根肋骨。大舅讲到这儿,还掀起衣襟,左胸乳头下果然有一点凸起,可能是骨头错位长成的现在这样子,几十年来,劳累和阴天都会隐隐作痛。大舅扯整衣襟时对我说。我又问,这张国民党员证对您现在的境遇是不是产生了直接影响?大舅说:没有,几天以后沙市解放,我就把它扔了。虽说是一张假证,留着让解放军发现总是不好。不是你来,而且我眼看已离死不远。说了也无妨。

沙市解放后,城市百废待兴,学校老师学生尽散,复课眼看还待秋季。大舅找过军管会。但大舅的伤病虽因匪患所致,但军管会也无能为力。给了点生活费劝回家或者回乡等通知。大舅只好回乡养伤。等伤未痊愈,沙洋南门街小学筹备秋季开学,聘请大舅当教导主任,大舅便欣然允诺。大舅妈也聘为正式教师。

大舅不是在后来由南门街小学改名为沙洋第一小学教书吗。为何会到老家务农呢?读者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恶霸地主的子贤孙活该回乡务农改造;要不就是三反五反反出来个反革命不够关不够判,撵回农村监督劳动;再不就是五七年划为右派,留在教师队伍里就是革命的蛀虫;也可能是四清运动将大舅清理出了革命队伍。但恰恰都不是。反正大舅怎么混过的三反五反我不知道,那时候我还是原子呢。反右开始时我才出生,大舅就是带过右派分子的帽子,我也记不得。何况在我记事后就没听说大舅是右派。也许大舅不是因为犯错误回的老家,不是有三年自然灾害吗?或许是怕三个孩子饿肚子回老家弄点瓜菜代孩子好养活。但大舅与大舅妈都是人民教师,虽说后来又在五三年和五六年生了两个女儿,一棵草尖顶一滴露珠,虽然苦点,但养活三个女儿应该还能凑合。为何却要回到老家去当农民呢?有着将军的神态,将军的素养,将军的气质甚而是儒将做派的大舅,为何放着人民教师不当,跑回老家当农民?看来外貌酷似将军的大舅,骨子里却免不了农民目光短浅的劣根性。同时还缺了点将军的果敢,将军的决断,多了些将军本不该有的懦弱。

我之所以产生疑问,并想弄清原由,不是在三嘎爹头上戴着高帽子游乡的文化大革命,那时候我的鼻子下面还不时糊有干鼻涕壳;也不是打倒四人帮拨乱反正的时候,那时候我因为刚开始后悔没读完初中,不然有张毕业证,老书记也不会不让一个旁人认为、自己也认为有点小聪明的我去当老师。那是在刚刚不再以有地富反坏右的亲戚为耻的时候。大舅到我家串亲戚。第一次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大舅后所产生的。

将大舅比作将军,也就是我在看到他高大的身躯,严肃的表情,优雅的谈吐加上渊博的学识表露出的一种让人感到其威严不容侵犯神态时产生的想法,——当然是在有了对将军一词的浮浅理解之后。其实,一个刚刚进入八十年代的农村年轻人,几乎不会有与真正的将军不期而遇的机缘。而且据道听途说得来的一点本地区称得上的人物中,只有陈士榘将军为荆门人。身板挺直,高大威猛,不苟言笑的大舅从直观感觉中所得出的将军范儿一点也不为过。但大舅有没有将军的内涵,以我当时井底之蛙的见识,虽然不会有丝毫的疑惑。但大舅在世人的眼里是什么形象,三个表姐及大舅妈对大舅的看法如何,我不在大舅跟前,也无从得知。但大舅现在的地位一文不值却是不争的事实。

从形象上看,当然是以我的眼光看,大舅有将军的风骨。但在其他人眼里或许则不然,大酒店岳父也就是大舅妈的爸是小商成分,政治地位自然要比一个大地主的儿子高许多,上江人的个性加嗓门,使得大舅再刚烈的将军性格在家里也得隐忍。在学校里社会上更得夹着尾巴做人。大舅九十岁的嗓音有一点如老旧或许钟口有些破损的大钟,虽隐约间还有原来的深沉洪亮,但也有经岁月摧残,让人听起来有些喑哑的感觉。

大舅在沙洋一小当教导主任的位置在颤颤兢兢的岁月里,经过了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反右,仍然在职,但大舅的将军身材与将军性格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恐怕已经只剩下一副皮囊了,大舅妈因为大舅的地主成分的不得志,大女儿因地主成分没能上中学,大舅的岳父动不动就骂大舅你个恶霸地主的儿子。长时间的隐忍压抑终于因粮食节约身体素质的下降而得了肺结核病。那时三嘎爹三嘎婆都还健在,一个弟弟就是我喊的长子舅因为成分的原因找不到媳妇,三嘎爹与三嘎婆老归老,还顶着大地主大帽子,但不妨碍挣工分,虽然比起评下中农来讲每天会少五厘政治工分,但没有小孩的负担,填饱肚子倒没有问题。大舅请病假回家养病一年多,病好后回学校,学校的档案里却写着大舅是自动离职,回乡务农。连大舅妈也不知道。以大舅的阶级成分,找谁理论去?文革后拨乱反正,右派平了反,拿公家小东小西回家上纲上线遭开除的找关系平了反,就连当年因乱搞男女关系而开除与大舅同辈我也喊舅舅的粮管所职工,都因处理过重而平了反,按理大舅也应该平反,起码也应该恢复城镇户口,给点生活费什么的,但档案里白字黑字写着自动离职,回乡务农。大舅无力回天。

是的,大舅经历过所有的政治运动,但每次都侥幸逃脱惩罚,没挨过斗,没挂过黑牌,没带过优派的帽子,也没有因阶级成分过高而降职,从南里小学到沙洋一小,大舅在生病回家休养以前,一直都是教导主任,一个有着将军性格的的知识分子在那个阶级成分可以决定一个人终身命运的年代里,大舅的内心该承受多大的痛苦读者可想而知。

倘若一个强邦或者弱邦的将军为了百姓免受战争的血腥,将在剑鞘嚯嚯作响宝剑使劲儿按住那需要多大的控制力,大舅为了家人为了自身所受到的精神压抑谁能理解,同样有文化的大舅妈麽?因大舅回乡家庭生活困苦不能获得高一点学历的表姐们麽?不能帮助亲弟弟娶一房媳妇,而让他到别村入赘做上门女婿的长子舅麽?或许没有谁怨恨过他,但大舅的落寞是缺少对一位即使落败也是将军所应该得到的尊重。

前面说过大舅或许还像一位儒将,其实并不言过其实。在国民党军队的剧团里大舅是熟谙音乐的,七年的青春年华在那个年代那种军队里若说虚度也不为过,但大舅的许多真才实学就是在那里获得的。既然可以称为儒将,自然懂得琴棋书画,大舅的琴棋我没有亲见只有耳闻,以大舅一个多甲子以来的心情,大舅轻易不会表露在这方面的才华才是真情。但大舅的书画我可是亲眼所见。文革时期,我还只有上十岁,走亲戚去我亲舅家,大队的宣传栏里,大舅画的毛主席像与商店里请来的毛主席像相比挑不出一点毛病,可想而知,要是能挑出毛病,以大舅的阶级成分,造反派们能放过一个恶霸地主的孝子贤孙吗!他在当时的高桥公社专搞宣传栏就搞了半年多,大舅能出一点差错吗?我就亲眼看到过办宣传栏出错的人挨斗的场景,原因是他用铅笔勾出字的外廓,再用红油漆涂色,忘了把主字上面的一点图上,在沙洋师范的操场上开批斗大会,颈子上挂着用铁丝栓着的黑牌,两个人在在背后将其两只胳膊反过来架飞机,后来有一个人用绳索绑了几块砖头挂在那个人的脖子上,不一会儿,那个人就歪倒在批斗会场的大台子上,口吐白沫。那时我还小,但至今任记忆犹新。我不是杜撰,我哥是造反派副司令,我自然有资格在台上亲眼所见。大舅没有挨斗的经历,但有眼看三嘎爹他父亲带着高帽子挨斗,游街的内心感受啊。可见大舅的画笔所画的每一笔有多重!

早三十年往前推,我亲舅家门前的春联都是大舅写的,差不多整个杨啊岭村三队的对联都是出自大舅的笔下,一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书法的行草楷隶篆,但我总觉得大舅的书法耐看,春节期间哪家哪户门前都有对联,在我眼里,除了大舅写的对联,其它的似乎都不屑一顾。

若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大舅的满腹学识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除了写几幅对联画几幅宣传画外也换不得饭吃,文革终止了,大酒也不能用手中画笔换来几个政治工分。大舅不会使用五大农具,在当时的生产队里自然拿不到全劳力工分,大舅是被“自愿”回乡,也没有安置费,长子舅做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三嘎爹三嘎婆好像是文革快结束时相继去世的,地主地主婆老了也要吃穿,大舅刚回乡还要养病,可见家里的经济状况是何等的长时间窘迫,大表姐的户口没随大舅转回乡,在镇上的一家服装厂车衣,二表姐早早辍学,在生产队要靠双手挣公分养家,在家要替不在家里住的大舅妈担当家务及一应琐事,大舅妈的一点工资全拿来贴补一大家子人开销,一家子的艰辛,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找到一个对象去抱怨,大舅成为出气筒自然就在所难免。就像改革开放这许多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随着一部分人先富造成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就会有许多怨气一样,私下里就总说当政者怎样怎样,可谁知道当政者的苦楚呢?大舅在社会在家里尽管如将军般高大的身躯至今都没有因生活的屈辱和抱怨而压弯,但我知道大舅的心一直是佝偻着的,几十年来就从没有直起来过。

十一

大舅有没有对别人的抱怨,我不想去深究,但我在进大舅住所的时候,我就留意到大舅的卧榻对面有一副画,用尼龙薄膜遮盖着。我临走的时候到跟前看了看,薄膜有些旧,但看上去薄膜上没有灰尘,我近前仔细一瞧,原来那是一幅嘉兴南湖革命纪念船的油画,大舅说这是文革时期画的,我本来想问大舅还有没其他画作或者墨宝,但欲言又止。临走钱的寒暄知道了大舅现在的生活除了要自己做饭以外,衣食无忧。

又快到春节了,一片啰嗦文字写了快两年,本来想去年春节前写完拿给大舅看一下的,老婆去年十二月头被摩托车撞了个腰椎骨折,卧床静养一个多月,两个女儿大的在广州上班,不能回来,小的大学毕业前的考研,连告诉她都不敢,吃喝拉撒都是我伺候,又要准备年货去广州大女儿家过年,就拖到现在才完稿,我也有我的生活上的艰辛,一个初中肄业的五十多岁半大老头,谋生活的空隙里敲这些文字也有些头疼。

一年多了,也不知大舅现在身体怎样,其实最应该关心的是我亲舅妈现在怎样,因为从广州回来到现在又一个春节快到了,我都没有去看望过亲舅妈,今年春节无论如何也要去看望并给她拜年的,再不去,老表即使不抱怨,我也会自责。至于大舅,他毕竟不是我的亲大舅但这次我也一定会去看望他一下,或许我还会像上一次那样算计着买一点礼品。

2013。1。10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46896/

大舅,非嫡亲的大舅的评论 (共 9 条)

  • 晓梦芳菲
  • 着墨
  • 流年,流年
  • 剑客
  • 黄瑞槐
  • 云海
  • 今生依梦
    今生依梦 审核通过并说 文友假如这是一篇叙事散文,那么篇幅过长,假如是小说,也需要分章节,要不很难有读者阅读完整,这篇文章体裁以人物为主,那么简化为叙事散文我认为更加好。问候文友。
  • 梦天之蓝

    梦天之蓝呵呵

    赞(0)回复
  • 天

    谢谢今生依梦文友的点评!一片赘文拖拖拉拉写了一年多,原本想揉进许多意境,现实的历史的,可大舅的坎坷命运就如他的九十余岁的年龄一般,岂是我一介失地农民的长长唠叨可以叙述得完。这里的大舅 或许是一个虚拟的大舅,但他却与我有着溶于血的亲情。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