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屋映像

2012-12-07 14:48 作者:紫云飘飘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父母搬离老家住进小洋楼十几年了。今年清明节,我们一家给爷爷奶奶上坟后,回到曾经住过20年的老屋。站在被拆得面目全非的老屋前,我思绪万千。老屋昔日的风采清晰的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两层三合院,一层包着一层。前面一排长房子。青青的瓦,屋梁上都做着精致的花纹,纯木板壁,大大的镂花窗,加上粗粗的圆木柱子,宽宽的走廊,显得又古朴又气派。我家住在中间一层的西半头。这院子在绿树翠竹的掩映下,如一幅美丽而典雅的图画。

祖公朱国华和祖婆是这个院子的老住户。他们出生于光绪年间,共生育儿女十四个,养活八男五女。在那困难年代,能养活这么多孩子,简直创造了奇迹。因此他们被写进了城口县志。长子成家后房屋被烧不得不另择住处,老十三参军当了飞行员。剩下的六男和幺女儿留在了同一个院子,加上另外三四户同姓的人家,组成了一个有十几户人家的大院,由于家家户户都姓朱,所以称为朱家瓦房子。

院子里的人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守望相助”的生活。白天出门劳作,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拉过来,从不上锁,也不担心有强盗来光顾。最有趣的是,逢年过节时,不管是哪家来客,只要自家做有醪糟、汤圆之类好吃的东西,大人都会吩咐大一点的孩子端上几碗请客人尝鲜。我小时候就经常完成这些任务。如果要盛情款待客人,就把各家的客人聚集在一起,每家都出几道拿手好菜,端到餐桌上绝对不会有雷同的,这让客人们无不佩服。

1980年,祖公和祖婆一晃就九十多岁了。由于祖婆生活那个封建的年代,姑娘都要缠脚,祖婆的三寸金莲让她的行动更不方便。院里他的六个儿子就轮流照顾他们俩的生活起居。我爷爷排行老三,因此我也承担起这项光荣的任务来。老人家每天只吃两顿饭,早晨通常吃荷包蛋或醪糟鸡蛋,下午四点左右吃正餐。妈妈把饮食做好后,姐姐和六七岁的我小心地沿着第一层三合院的长廊送到祖公的住处。在他们吃时,对着他们的耳朵大声问:“祖公,祖婆,今天的饭菜合不合口味,明天想吃什么?”等老人家吃完,姐妹俩收好碗筷,提着小铁罐飞快地跑回家,把两位老人的要求告诉给妈妈,好尽快作准备。我们姐妹俩最乐意的是送下午饭。因为祖公他们的饭全是大米煮的,如果剩有饭或锅巴,我们就可以尝尝。我们每家负责一周,依照伦次排。老人家的生活质量在当时是特别高的,几辈人都其乐融融。

由于院子里的人户,尊老老,相处融洽,那时经常有村民来效仿、领导来考察。1982年,我们院子被县政府、县妇联评为“瓦房文明院”。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时,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鲜红的牌匾被挂在我们住的第二层三合院的正门上,那隆重的场面,让院里的男女老少欢欣鼓舞。(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院子里小孩子特别多,一家就有两三个,有的家里甚至三四个。每当放学回家,孩子们匆匆吃过午饭,就呼朋引伴去捡柴或打猪草。傍晚回家,放下背篓,一溜烟就跑出去玩耍起来。常常在父母的再三呼唤下,才依依不舍的离开同伴回到家里。我记忆特别深刻的是,有一次,我们捉迷藏。我和几个小伙伴藏在人家的牛圈的楼上,说是楼上,实际上只是几根碗口粗横放着的木头。那牛粪臭气熏天,但我们毫不在乎,因为我们觉得那是一个安全的地儿。果真,其他伙伴再外喊了几声,就没动静了。我们还暗自得意呢!等呀等呀,直到天黑了,才小心的从楼上下来。

幺姑爷爷范月清曾参加过抗美援朝,他有好多抗美援朝的故事。院子里的孩子经常趁下天他织渔网时请他讲故事。孩子们一个个托着下巴,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津津有味的听着。他讲完一个,孩子们总会拉着他的手说:“幺姑爷爷,再讲一个,再讲一个”。

站在老屋前,周围一座座小洋楼在鲜花的映衬下,在光中格外美丽,显得勃勃有生机;欢快的小自由地翻飞,唱着动听的歌曲,这激起了我心中的波澜。老家的新貌又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坎。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28709/

老屋映像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