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苦旅归来

2012-11-21 10:05 作者:大江斜横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苦旅归来

苦海茫茫,何为彼岸

天地浩荡荡,山河莽苍苍。世事烟渺渺,人生苦茫茫。

人生天地间,不过是俯仰之间。仰观宇宙之大,生何能及;俯察品类之盛,死何所有。经过自然的造化,人类有幸成为了天之娇纵,地之傲尊,自然赋予了我们以超越万物的灵性,可以行游四方,神驰万里,几可凌驾于万物之上,真可谓万象皆宾客,为我真主宰。然而当人类对自然予取予求的时候,我们却在人世上陷入了不宁的深滩,掉进了失落的深渊。人生在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为了求名谋利而往往使得身心具疲,身不得闲,心不得安,“处若忘,行若遗,茫乎其若迷”,到得头来只会惆怅间若有所失,感叹余徒劳遗憾而已。我们来世一遭总觉得不能尽人之性情享受到那自然惠顾生命美好恩赐,而是为了名利奔波忙碌,劳倦无休,生命到头一切又皆如大,“一事无成惊逝水,半生有梦化飞烟。”仿佛我们生来就注定是一个不归的苦行者,永远跋涉在人生的旅途,只会觉得苦旅茫茫,而不知家何能及。但如果我们能够停下匆匆的旅步,打量一下眼前的风景也许我们会有惊奇的发现,“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赏心之景无时不有,乐情之事无处不在。“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香。”路不在远近,心能自闲即为家。而家园之乐对于一个离家久远的人来说那永远是挥不去的梦影。

人类从洪荒蒙昧的刀耕火种时代走到今天,现代文明已然高度发展,人类自诩可以无所不能,能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面对大自然可以宣言“人定胜天”,能够不断的去征服和改造自然。声称可以巧夺天工,可以夺造化之神奇。我们人类已然把自己看作是天之骄子,是万物之灵长,我们现在已然把高山踩在脚下,把寰宇玩于股掌,那种“海到天边天作岸,山到绝顶我为峰”气势很容易把自己视为自然的主宰。然而当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灾害向我们袭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我们人类才突然感到自己原来是那么的软弱无助,这时恐怕意识到的会是我们自身在自然力面前显得那么的渺小脆弱,不堪一击。曾几何时我们骄傲的认为我们可以征服自然,但最后却被自然征服了。极端的天气日渐频繁,极寒极热正在考验着我们人类耐力的极限,当一次次滔天的洪水无情地淹没了我们的家园,当一次次沙尘暴席卷文明的都市,当全球开始变暖的警报拉响,我们面对自然的迎头痛击,当头棒喝,似乎已经觉醒,明白了任何“自大”本质上就是一种无知,而不管任何“狂妄”其实质更是一种愚蠢。原来真理我们还远没有认识。因为真理只存在于整体之中。而我们的认识却总是失之于片面。由于我们自大的偏见,由于我们狂妄的无知,我们的某些行为已经背离了真理。而任何一种违背真理的行为最终都会受到真理的惩罚,之所付出的一切必将徒劳而无功。而事实也一再证明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却让我们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光明而健康的出路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究认识,而美好的家园终究是我们梦想的归宿。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自然因我们曾经武力对它的征服而给以猛烈的回击下,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然认识到自然是不可征服的,也是不可改造的。历史上人类对自然的任何一次征服都是暂时的,随之而来的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自然会向我们显示他那无比强大的力量,在有着无限能量的自然面前我们才感到了人类力量的微不足道。这时我们才真正意识到人类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在自然面前我们永远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而大自然亦母亦师,永远是我们依赖的家园,而且她是我们人类要学习的最好老师,我们只有师法自然,顺天应时,才能和自然和谐共存,健康共生,人类的发展也才会避免不必要的挫折。

对于自然的自身发展我们相信它有其永恒的法则,而且也应该有其变化的节奏。在不变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恒准,常变常新,有守则久。故有不变而能常生,有变则能常新。推陈出新,生生不息,繁衍无穷。我们人类要求得生存发展,就需勤心得去观察自然,用心感悟,虚心向大自然学习。而实际上大自然也无时无刻不在以它特有的某种方式启发着我们。以我们今天的发展来看,人类的每一项发明创造都不能不说与自然的启发没有关系。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之所以能不断有革命性的发展,也正是在于我们能够自觉地去感悟自然所给予我们的种种启发,总结实践,发现规律。仿生学的发展就是最有力的说明。而人类的任何一次对大自然所蕴含的规律的重大发现又都会带来科技上的空前革命,从万有引力的发现到蒸汽机的发明无不说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会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而自然对于我们社会的人文发展也同样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山水向来是文人笔下的物。启功先生说得好:“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天地的文章。”山水之间相得益彰。山无水不秀,水无山不奇,二者相济相生,相融相得。智者何以乐水,仁者何以乐山?因为水变化无穷,化育万物,而山不动不移,是能恒久。山水之间,以变而依不变,以不变而生变,固才有万物生生不息。从山水中我们自然也能够悟得物之理、事之道,时变时守方能永久。智者动而仁者静,静者易生,动而易化,动静相合而生生不息,化物无穷。因此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正是一种敬天而效法天命的大智大慧。这里的无为也绝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与天争功,不夺天时,应天顺时,依势而动,不为只是不违天道而已。所以凡事都应努力去适应自然,遵从自然的规律行事,不违天命,不违之为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常言有道:天道难违。违则必遭天谴,故有“天与弗取,反受其祸;时至不行,反受其殃”之说。为此我们道法自然并不是坐待天成,不去作为,而是要积极地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规律,而后遵照规律,应天顺时,抓住时机,有所作为,否则就会错失良机,不能有所为相反就会在自然的竞争面前惨遭淘汰。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为了避免互动干戈,化解矛盾,减少对立,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追求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求同存异、和平共处自然就成为了人们生活更加迫切的要求。而如何育人树人也就成了现代人今天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家主张做人要守朴存真,不失自然天性,率性而为则近乎自然天道,近乎天道方能行教化之风。由此道家的学说则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做人需要不断地完善自我,首先就应该不断的虚心学习,丰富自我,超越自我,但丰富超越自我还要做到不失自我,修身还须抱朴,才能存真率性,近道而知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施教于人,造化于物,成就天人之功。道家认为“天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事物之间相生相克,阳刚柔阴弱,柔弱克刚烈,自然之间永远趋向于一种动态的平衡,而这也正是今天科学上所倡导的人们生活上所追求的一种“生态平衡”。“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在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法则,事物的强弱总是在不断的相互转化。人类的扶弱济贫也正合于自然之道,人类社会唯此也才能更加和谐,不断进步。

自然不言,但能醒人;天道不语,但能启智,只要我们亲近自然,洞彻自然,必然能够获得天道一枝半叶的回赠。拈花一笑,包含万有,自然衣钵,会心相传。为了洗却苦旅的烦恼,为了涤除世间的愁怨,就让我们师从自然,以万物为友,从中感受那天地之理,自然之道,在理中得趣,在道中求乐,天人合一,万象皆我。

与天化物,不世之功

人类与自然就本质上而言是一个整体,而真理就存在于这个整体之中。我们只有无限的去认识这个整体,才能更接近真理。要探求这个真理,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我们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佛家认为生灵有别,但众声平等,就是希望人类不要妄自把自己看作是万物的主宰,而凌驾于万物之上,肆意妄为,任意去伤害外物。今天我们已然认识到如果我们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必然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让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自然万物各有其性,而人类却是最具有能动性和主观积极性的一族,人类与其他自然物的区别就在于我们不是被动的适应自然变化,而是能够积极地应对,我们虽然不能改变自然的规律,但是我们却能够能动性的改造我们自己,使我们自己能够很好的去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

在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的文明已经呈现出多元归一的趋势。而在历史上我国的文化大多时期呈现出的是“百家争鸣,百花开放”的局面,三教九流彼此吸纳,相互融贯。道家之逍遥,佛家之慈悲,儒家之图治,三教之间相互取舍,兼容并存,愈致精纯,才成就了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道家重在追求天人合一,能够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知天而不畏天,这也使得他们能够更易于感知觉悟自然之道,从而可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 徜徉于山水,游刃于天地,娱情逸性,逍遥自在,无所窒碍,以游无穷。道家认为人类如果希望能够在自然界游刃于有余,就须得充分的去探求认识自然的规律,熟适自然之道。老子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久也。”博而能容,厚而可济,高而固妙,久而能生。“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生万物,而德育之,形以相辅,势以成。道大德居,道深悟及。道是众妙之门,玄之又玄,而我们人类的使命就是要认识理解这玄而又玄的自然之道。认识了自然之道中的玄机奥妙也就应该是达到了儒家所追求的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修身治国的理想。“天地之大道唯生,生生无息之谓道。”道家修身养性,求己之生合于自然之道,追求天人合一;佛家苦渡众生,悲天悯人,怜惜天下苍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励志成仁,志在大济苍生。自然之道在于,一物得生,物物相生。而能够穷神知化的人类当在道的基础上怀德养物“赞天地之化育”。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把人的作用定位于“裁成辅道”,助天育物,认为人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就可以帮助天地化育万物,与天地并立为三。

今天我们人类已经在自然的教训面前有所清醒,不再自以为是地对自然进行无休止的掠夺。而为了救赎我们自己曾经对自然犯下的罪过,人类发起了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积极行动。明白了过去那种盲目征服自然的做法是有悖于自然之道的。人类不管是对自然的征服也好,改造也好,本质上都仅仅是一种自己意志的体现,而大自然的法则却不是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征服和改造自然都是一种逆天而作的行为,是与天道背道而驰的,夺天道岂可以收天功。儒家认为能够辅天育物是圣人之功。因形见义,从“圣”字中略可以会得儒家和道家殊途同归之处。道家认为“人法于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儒家把能够帮助天地化育万物的圣人看作是又一厚土,只有能够像大地一样滋养万物,哺育苍生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圣人。而圣人不正是我们师法的对象,学习的典范。圣人有训:精诚所至精石为开。凡事真诚则灵,辅天育物的人必须是至性至诚的人。“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三才天地人。唯人可以辅助天地化育万物。人类虽然是道之所生,然而人类却又间于道与物之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道大无声,物盛无语。自然赋予了人类以特有的精神,情志,可以思,可以言。人类有着道不能行的能动性,物不能有的创造性,这就足以让人类在天地间有所作为。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依天道而为,不为违天道之为。正如庄子所认识到得那样,人类只有真正像庖丁解牛那样,了解了牛的自然结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达到了目无全牛,而后才能在自然面前做到游刃于有余,踌躇满志而大有作为。

回归自然,柳暗花明

天道无私,一切都是自然的选择。要大行自然之道,就要顺从自然,适应自然。而行自然之道重在于一要“顺天”,二要“济物”,三要“和事”。 “顺天”须当顺应自然,不与天争,不与道违,那么生活就会顺利安宁;“济物”是为物我相济,有无相生,自然就会物不至于乏,行不至于穷,人不至于困;“和事”即为和而不同,求和而不苛求于同,才能使物各得其性,人各得其所,万物并存,生息不绝,繁衍无穷。一理一分殊,一致而百虑,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盲目自以为是,敬天而向自然学习才会得天道之宣,行人间大义。道家张本宣义“替天行道,辅天育物”,人人皆天下人,天下皆人人之天下,而不敢王天下,霸天下,因为王道,霸道实非天道。天道在于“平”,在于“和”。世界万物是平等的,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别;物我关系,人际关系都应以“和”为贵,唯此人与自然之间才能和谐,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人物相和,人人相和,和平美好的时代即会到来。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的古人由于对自然的虔诚,使他们对自然奥秘的认识甚至不逊于现代的人们。道家鼻祖老子认为人应该效法于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才是万物之母。道家敬天,师法于天;佛家知天命,唯天命是依,所以不管孙大圣本领如何之高强最终还是不能跳出如来的掌心。而一些儒家大师却能够汲取百家之学,兼各家之长,有着更高的思想境界。拥有这种境界的人多是乐天派。他们不仅能够应天顺时,而且能够自觉的亲近自然,享受自然。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诗仙李太白在自己的人生仕途中屡受挫折之后,面对青山襟怀大开,吟诵出“众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唯有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深情佳作,把青山引以为知己,“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达到了一种人与物相融相得和谐相济的人生境界。豪放一世的苏子瞻在人世的旋涡激流中大彻大悟。他在《赤壁赋》中道出了自己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觉解:“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种对人生的豁达和自然的觉解不仅让自己的人生峰回路转,而且也不知让后世多少人而为之释怀。天地无私,自然无欺,人所共适,谁能夺之。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顽者自狭,悟者有容。人生一觉百事消,“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类的生活似乎正在日益远离自然,而远离自然的后果便是利益冲突,和谐不断遭到破坏,纷争加剧,世界很难太平。而如果我们在这时能够去“痴”,戒“贪”,放下“执着”,走向自然,也许会迎来人类发展的新的春天

被世代尊为圣人的孔老夫子不也在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孜孜以求吗。“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春暖大地,万物萌动。涓涓泉水流,欣欣木争荣。鸟雀呼美日,晴光跃虫鱼。在此良辰美景,童叟相携,才俊结伴,濯足于溪流,歌吟于东皋兴至而往,兴尽而归,岂不快哉。孔圣人借志言志传达出的不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然开始在追求这种理想的生活,出外旅游,怡情山水这已经成为人们放松身心,休憩心灵的生活需要。世界各地竞相开始打造宜居城市,致力于为人们创造一种优雅和谐的生活环境。引水造湖,植树成林,建造生态公园已然成为了现代人们生活的一种追求,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必然。何谓现代人类的文明?现代的文明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欣赏的是那名山大川,险峰幽洞,流湍急瀑,白涌碧翻的自然奇观,醉心于那天朗气爽,风清日美,秀木华林,吐芳溢馨的人文胜景,而不是动辄向自然动武,企图征服自然,无限的向自然攫取,破坏生态,制造危机。人类生活自然为大,我们只有回归自然,就会如江河入海永不枯竭。回归自然,人类的发展不但不会走到山穷水尽,相反一定会柳暗花明。

苦旅归来,走向大同

真理盈光独处明,微义能觉身自轻。迷津知返家园近,苦旅归来草虫欣。

由于人类对真理认识的局限性,我们的文明之旅难免会有迷途失路,而漫漫的旅途又总让我们感到身心疲惫,于是人在旅途不免会患上那思乡病。想家了,我们的家园在我们的心里就会变得愈加温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美好的大自然总是像一位期盼游子归来的母亲住守着家园,“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远方的游子在他困顿疲惫的时候,总想希望投入自然的怀抱,享受那母亲般的抚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美好的大自然又总会让我们找寻到那慈母般的温馨,“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归去来兮,和美的田园在等待着我们休憩,锦绣的山川迎接我们赏游。池鱼入渊,羁鸟回林。草木有性,我本多情,物我相融,同美同乐。“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风物无边,独享此种“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人生自在,不厌不倦,来有山水,去有明月。“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文明的苦旅已经踏上归途,大自然一定会以最美好真诚的热情迎接拥抱我们。现代科技也不应再是一只挣脱锁链的怪兽,无恐地去肆虐大自然,而应该是在自然神圣之光照耀之下的拓荒者,能够使我们更多更好的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使自然和人类社会各美其美,美他之美,美美与共,日臻美好,和谐大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19449/

苦旅归来的评论 (共 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