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行在土尔其---我站在丝绸之路的终点

2012-11-15 09:38 作者:浇愁之杯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伊斯坦布尔位于巴尔干半岛的未端,著名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穿城而过,将伊斯坦布尔一分两半,一半属亚洲,另一半属欧洲,伊斯坦布尔成为世界唯一的一座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城市。

我站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边,呼吸着略带腥味的海风,聆听着海鸥的呢喃。对岸就是欧洲,我用目光丈量欧亚之间的距离,原来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距离竟如此短小,两岸的景色及房屋建筑根本分不出欧亚之间的区别。

在伊斯坦布尔,欧洲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结合已远超地理上的意义,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这里的交汇融合让伊斯坦布尔独具魅力,彰显神秘。我感受过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文化,也接触过印尼的伊斯兰文化,虽然土耳其也是伊斯兰国家,但很明显,伊斯坦布尔却更多地注入了西方文明的元素。

我站在丝绸之路的终点,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上,感受着两种文明交汇的脉搏,体味着两种文明融合的底蕴。遥望遥远的祖国,脑海的深处,清晰把响起了远古时期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传来的一串串驼铃声。

陆上丝绸之路东起西安,西至伊斯坦布尔,全长8000余公里,横跨十五个国家。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外交流的大门,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历史上的汉、唐、宋等王朝的兴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从此走向世界。各国王公贵族均以拥有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为富有荣耀,以此为尊。于是阿拉伯及西域各国的商队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为中国带来了香料,药材,珠宝及各种水果植物,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及各种金属制造走向了世界。丝绸之路上来往不绝的商人及驼队昭示了那个时代各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与鼎盛,也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友谊,丝绸之路的形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厚的一笔。

丝绸之路纵横八千公里,路上横卧着天寒地冻的巍巍昆仑,途径凶险莫测的茫茫戈壁,没有超凡的意志和毅力,是无法长途拔步至中原的。他们翻昆仑,越葱岭,渡流沙,皑皑山,他们受的是风霜刀剑严相逼;茫茫沙漠,他们经的是酷热干旱生死劫。大漠孤烟直,伴随他们的岂仅仅是一路的荒凉与孤寂?更有死神伴随他们一路相随,疾病与干渴,寒冷与饥饿,常常让商人与骆驼倒毙在丝绸之路上,而倒毙在路边的枯骨,却往往成为在沙尘暴中迷路的商人驼队的路标!沿着这些枯骨,一步一步,走出沙漠。唐朝诗人岑参写道:"今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商人的一路坎坷与磨难,尽在岑诗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王之涣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风不渡玉门关。塞外的苍凉与荒芜,让王维为出塞的朋友频频举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贬官新疆路上历经塞外苍凉荒芜的林则徐途径嘉峪关时,更是感慨: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也许,丝绸之路上,阿拉伯商人的驼队发出的一串串驼铃声中,注入中国塞外诗人的情感与元素,才让古丝绸之路显得情感浪漫,显得五彩缤纷,显得内容丰富。

茫茫丝绸之路,来回归途三万里,历经春,饱经岁月风霜。对阿拉伯商人来说,函关归路数万里,一夕秋风白发生。然而,只要能平安归家,即使增添了白发,也是值得的,更是幸运的。那些弃置在丝绸之路边的白骨,却成了多少家庭中父母,妻子,儿女中的归来人!

随着十九世纪世界工业化的蓬勃发展,古丝绸之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沧海桑田的变迁,岁月也渐渐磨平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痕迹,丝绸之路上那些关隘,那些客栈,也随着历史风的打磨,唯剩断墙残桓,默默地定格在历史的岁月中,风干在历史的记忆中。

今天,我站在古丝绸之路的终点,遥望中原,跨过空间的纬度,穿越历史的轮回,我依然看见,在夕阳晚霞中,那戈壁大漠,那西风瘦马,那驼铃叮咚的驼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16221/

行在土尔其---我站在丝绸之路的终点的评论 (共 1 条)

  • 徐伍莲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