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走近西夏国寺

2012-11-07 13:58 作者:南山子矜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走近西国寺

到达西夏国寺的时候,天刚下过一场小。国寺正门的佛城广场及院落,清幽得有些空寂,凉爽得有些透心。去年这个时候,寺院的正门外张掖宾馆还盘踞于此。如今,大理石铺成的佛寺广场,花团锦簇,松柏飘香,南北走廊壁画典雅,广场中心的水池波光潋滟,喷泉如柱。在一棵古松的护佑下,雕刻有“西夏国寺”字样的奇石镇守门口。使这样一座传承900年,从旷古的西夏走来的古寺,得以归真顺源。极目向东,门柱有联“张万里丝路大道有成开盛世,掖千年宝刹佛法无边渡慈航”。这对联不仅将古丝绸之路上张掖的独特位置点透,而且一路走来将新世纪金张掖的繁荣发展囊括,可谓一语双关。

有人说,一个时代必定有富有时代气息的标志性建筑,这些建筑足以表证那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历时千年更加灿烂辉煌,光芒万丈。西夏国寺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它的兴建对于佛教在甘州的再一次文化传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张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积淀着张掖的文脉,而且延伸了张掖的佛脉。

张掖,古称“甘州”,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边城,因地处古代丝绸之路文明的交汇点,而以得名。佛教传入中国时,首先从包括张掖在内的河西走廊一带开始传播,此后,随着佛教传播渐盛,佛寺渐多,张掖便有了“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的塞上江南之景,金张掖便成了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明宣宗朱瞻基说:“甘州,古甘泉之地,居中国西鄙,佛法所从入中国者也。”

所以说,甘州这座城市首先是有先天的“佛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西夏国寺,位于甘州城区西南隅。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即公元1098年。国寺原名“迦叶如来寺”,又名“宝觉寺”、“宏仁寺”。因寺内塑有著名的室内大卧佛,民间又称其为“卧佛寺”或“大佛寺”。 “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余年,更喜有人修善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是真空。”卧佛殿前门的楹联,精练地概括了地居甘州的西夏国寺的历史及其文化意义。

话说历史进入西夏时,一是在中央设置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佛教管理制度和体制。二是嵬咩国师在“迦叶如来寺”故址掘得古涅槃“碧玉佛像”,正巧,西夏王亁顺为了替母后梁氏祈求冥福,在嵬咩国师的努力下,在甘州此地原有寺庙基础上敕建卧佛寺,赐额“卧佛”,即今大佛寺卧佛的雏形。皇家寺院由此诞生。

元朝时,甘肃行省所治甘州,是全省最大的城市。传说,元世祖忽必烈生于此寺,元宪宗蒙哥及元世祖忽必烈的生母吉太后安葬在甘州十字寺(卧佛寺旧址)。如今,大佛殿二楼有一幅古代楹联,“万道霞光遮凤辇,千条瑞据罩龙楼”。用通俗的文字映射了这段历史。十字寺故址被毁于明初,因为,在藏传佛教的教俗下,作为皇家寺院的后院,建皇家庙祀、娶妻生子等均是有悖大义之事,这在明代将士的心目中是绝不能容忍的,除了卧佛殿外,其它建筑,洪武五年被进驻甘州城的朱元璋军队烧得干干净净。直到今天,这片地下还埋有大量建筑物燃烧后留下的灰炭层。

据传说,宋恭宗赵显降元后出家为僧,号合尊大师,曾驻锡此寺,因而国寺享有皇家荣耀一直没有中断。后赵显娶妻生下一子,被元明宗和世辣收养为子,并夺其妻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元朝天下,宋朝皇帝”。这些传说,是真是假,不见经传,但也不无道理。

明代以后,相对应于三个历史时期,正好给甘州卧佛寺的建设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这三个时期是:永乐时期、正统时期和万历时期。分析原因,均与政治和军事为起因。清代时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更是公开把自己称作为罗汉转世。并敕赐寺扁,颁旨予以保护。

历史步入新时期,江泽民同志曾两次来张掖,对这坐具有辉煌历史的佛寺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嘱咐要“好好研究,加强保护”,并指示中央财政部门拨专款用于佛经保护。

因此,今天人们称呼为国寺,名正言顺。

国寺现存建筑宏伟,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进入寺院,迎面矗立的是题有“宝觉禅寺”的牌楼,牌楼气势磅礴、壮观,字迹遒劲飘逸。穿过牌楼依次是大佛殿、藏经阁、土塔三处建筑。

大佛殿是一坐集建筑、雕塑、绘画艺术为一体的现存的西夏宗教殿堂。内有亚洲最大的室内涅槃卧佛释迦牟尼像,卧佛为木胎泥塑,塑像长34.5米,肩宽7.5米,脚长5.2 米,耳长约4米。进入大殿,迎面可见头北脚南,面西横卧于佛坛上佛祖涅磐是的巨大身驱。仰望卧佛,金装彩绘,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首足处有一女一男立像两尊,女像去髻高挽彩带飘扬,俗称“优婆夷”;男像面目威严,峨冠博带,俗称“优婆塞”。卧佛身后塑十大弟子举哀像,两侧廊房塑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内四壁存有明清壁画700多平米,有二十四天护法神将,十二因缘、七佛像、佛本生图像等等,这些都取材于《封神演义》、《西游记》和《山海经》等名著。

大佛殿后的藏经阁,门有楹联“正统皇帝赐真经经千年风雨今犹存,众身黎民看重书书一脉宗派谁能识”。望文生义,这就为国寺所藏经文平添了诸多神秘色彩。藏经阁内共藏佛经6800多卷(其中珍藏有明英宗颁赐的600多卷佛经),至今,经文保存完好。尤以金、银粉书写的经文《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和《大般若经》为稀世珍宝,系中国之最。大佛殿后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建于元代,其独特的造型,与北京妙应寺白塔极其相似,风格独特,实属国内罕见。与土塔毗邻的还有曾经辉煌的金塔,后被盗去一吨多重的金顶,只剩金塔殿还诉说着历史的曾经。

走在寺院中,穿梭于各殿堂之间,徜徉于佛的禅定之中,历史的印迹渐渐将心浸染。踏进寺院的这个下午,因昨喜降甘霖,寺院愈发显得清幽不染纤尘。于安静中似乎更可领悟历史上佛寺林立,佛塔遍地,晨钟暮鼓,香烟缭绕。

1275年5月,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遥远的地中海东岸,历尽周折,到达上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欢迎。他在元朝的17年里,足迹遍布华夏大地,行至张掖时,被国寺的宏伟建筑和甘州的繁华所吸引,居住一年多。《西游记》中,唐僧取经在张掖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历久不衰。诸如高老庄、晾经台、流沙河、八千里弱水、牛魔王洞、黑水国、青龙山等均写入了书中。如今国寺大佛殿内《西游记》壁画,以连环画形式演绎唐僧师徒四人西去取经的故事,为国内罕见壁画。

当年,纪晓岚被贬职到新疆,路过大佛寺,曾写过“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的千古奇联。郑振铎到张掖的时候,看到这儿的砖雕就惊叹不已,说在这么偏远的地方,能够有这么高工艺的砖雕艺术,实在不简单,这同时也印证着西夏时张掖的繁华。

本觉姚尼姑,1901年生于张掖,1952年本觉尼姑住进国寺旁的小屋里看护佛经,1975年在寺院圆寂。二十多年里她对经卷的隐藏守口如瓶,甚至在“文革”中遭到“红卫兵”、“造反派”的威吓,就连大佛的肚子被炸开了,她都始终没有说出藏经阁所在。后本觉年事已高,贫病交加,终因炕起火被焚辞世。人们在拆除烧残的房子时,才发现了藏经阁。本觉尼姑用自己生命捍卫佛经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至今,国寺的传说源远流长,感人的故事诠释着佛性。正因为寺院烟火不断,张掖的佛教文化才得以源源流长。

走出国寺山门,山门有楹联云:“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不明。”是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年又一年,问天问地古今已有人,也许有许多秘密逐渐地被人们淡忘。但许多奇迹又将人们从历史的长河中唤醒。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千年疑问总会云开雾散,重见天日,并不断地开启着人们的心智,永远地给人们以哲理性的启示。

西夏国寺风雨沧桑,虽经历过无数次的灾难,但是它巍然长存。它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华和衰落,也见证了佛教东渐的过程,900多年来,佛教文化一直洗涤着河西人的心灵,活耀着甘州的大地。人们从这些有形的建筑中寻找精神的寄托,书写着甘州的历史。

今天的张掖,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的佛寺,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时下提出创建“一山一水一古城,宜居宜游金张掖”的品牌,西夏国寺更是张掖的灵魂、形象,窗口和名片。它教导我们,求进、求精,不断探求,希望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找回文化的根,国寺的魂。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昔日的皇家古风与今日的湿地祥和相辅相成;甘州古城与滨河新区相得益彰;自然景观与美丽画卷相互补充。这是一次属于张掖人民的飞跃与新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涅槃。正如国寺殿前那块匾额所书—— “无上正觉”。这样的境界,古老的甘州必将会谱写出新的辉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12523/

走近西夏国寺的评论 (共 7 条)

  • 着墨
  • 捧心西子
  • 一缕阳光
  • 孟杨
  • 山风耳语
  • 在乎你渴望
  • 江清月近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