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说弄堂

2012-10-07 21:12 作者:田原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江南水乡的街道是沿着河道呈线型发展的,但是江南的一些老城镇的整体布局属于交织型。比如说杭州,杭州人比较习惯于将“街”叫做马路,因为机动车可以通行。“巷”通常是垂直于马路的,小汽车还可以勉强通过。“弄”则垂直于巷,将建筑分成一段一段的,汽车是绝对开不进去的。如此,江南老城镇的城市空间就是由这些街,弄,巷交织相错在一起,复杂而没有规律。

弄堂不仅仅存在于上海,江南很多地方都将“弄”称为弄堂。有的弄堂穿越巷,有的不穿越,就像北京的“死胡同”一样。穿越巷的弄堂,是巷与巷之间的交通联系。而不穿越巷的弄堂,则是主要为了巷子深处人家的出行。笔者这个北方人比较喜欢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死胡同”式弄堂。关于弄堂这个称谓的由来,据说古代吴语中称弄堂为“弄唐”,因为“唐”有庭中通道的意思。弄堂就像厅堂,这也许就是后来“堂”的意思吧。在弄堂里,老人们可以晒晒太阳,妇女们可以边做针线活边聊一聊家常,孩子们可以开心的玩耍。

既然说起弄堂就不得不提上海的弄堂,弄堂是上海的非常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上海的传统街巷是里弄和石库门的建筑。一排又一排的石库门建筑民居,规规正正。上海人将石库门建筑前的一条小道叫做弄堂。王安忆在其著作的《长恨歌》里是这样描写上海弄堂的:“站在一个制高点俯瞰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个城市的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显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当天黑下来,灯光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黑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

在江南,最有味道的就是弄堂了,弄堂是江南文化的缩影,凡是江南长大的孩子,大多都带有很深的弄堂情结。弄堂不是自己的建筑厅堂,只有家人交往;也不是街道,人来人往。更不是城市的十字路口,喧闹熙攘。弄堂是城镇中的一弯静地。弄堂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弄堂里听大人们讲故事,打弹子,拍洋片,玩烟盒,做弹弓,斗蛐蛐是很多江南孩子的童年。笔者在此无法对弄堂文化的高度做出一个评价。但是,这小小的弄堂,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江南人,日后不管他们走到天南地北,在叙说往事时,都无法不提及弄堂里的趣闻轶事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97835/

浅说弄堂的评论 (共 5 条)

  • 夕颜
  • 田原
  • 大海之子

    大海之子我是“弄”“巷”不分的,看了这篇散文,增长了不少知识。欣赏。如果再增加一些弄堂的风土人情,可能更有情趣。问好田原。

    赞(0)回复
  • 风语

    风语欣赏佳作,问好朋友,念安!

    赞(0)回复
  • 至诚

    至诚欣赏佳作,问候朋友!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