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南行两景小记

2012-08-22 15:20 作者:匈奴轻骑兵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南国的景致随处可见,不需远行,尽在身边。周末,跟随父亲驱车游玩仙居南部上张乡,轻车简从,游目骋怀,经仙居、至永嘉,中午返回,选景有二,小记如下:

仙居县上张乡姚岸村

该村古树参天,三五成行。在古树之中,有一院落,门上匾额题写着:“中共仙居县委旧址纪念馆”。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深感惭愧,对于这些历史并不知晓。还没进得大门,门前古树下。有一个烈士墓园,两个战士长眠于此,合葬立碑,青石筑造,碑文清晰,向导描述其中有一战士就义时年仅十六七岁,正值少年意气,风华正茂,但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人民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纪念馆上下两层,为仿清末民国建筑。顶上瓦片堆砌,砖木结构,左右两个面为砖墙,而南北面为木制门廊,古色古香,一楼没有任何家具陈设,只有展柜,放着六十多年前仙临黄边区革命根据地三中队同志的生活用品和作战兵器,从瓶瓶罐罐到战刀、火枪、手枪,一应俱全。二楼的陈设,床榻、高柜、橱凳、油灯盏、梳妆台、写字台、脸盆架,固然简陋,却别有风致。那个高柜,前面可以拉伸,内藏暗格,可以放些机要的文件和武器。现在墙壁上都是介绍文字,六十年前,作为中共仙居县委的前身,三中队革命先辈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越却光辉闪耀的革命斗争,也在相对贫瘠的边区扎根,加紧生产,枕戈待旦,解放这片土地上辛勤却贫苦的人民。这些实物和梗概说明让英雄们的影子仿佛在脑海中鲜明起来。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浙江省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驻足凭吊,感怀先烈事迹。

永嘉县黄南乡林坑村

驱车继续前进。省道上的风景随山脉起伏而变化,路况不错。而山景却愈见雄奇,有些地方,山势陡峭,寸草不生,裸露的半边绝壁当风兀立。碰见如此地貌,梯田也无处垦殖,没有生计,自然没有人家,槭树的红叶,参差如阵,和周围大多数的绿叶交织,山影迤逦,恍如画卷。车行渐至温州市永嘉县黄南乡林坑村,三山垂抱,楠溪江山水初会,还只呈现出涓涓细流的形态。村口有一座老水车,轻盈的水轮接驳了横竖两道木齿轮,楼上是磨坊,若是山渠流水,水动轮转,若干年前的村民们,就会捧着麦子来到这里磨粉。这是中国古代先民最早使用的机械之一。几步之遥,一座木质廊桥跨立在溪水最窄处,仔细看过桥下基石,原为大块鹅卵石,后来增补些青色条石。廊桥基本还是古风原貌,椽架也有很长的年代,阑干上长年的摩挲、日光的侵蚀,形成了淡黑色的包浆。江浙多水,自然多桥,但毕竟不似闽粤,这样独特的廊桥建筑样式,的确少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谢灵运笔下的永嘉山水是有灵气的,只不过连这山水诗派的圣人都无缘得见始建于宋人,呈现于今人眼前的林坑。带着相机,拍摄下几个典型的房子。其中一座,外墙早已脱落不见。仅村内部骨架,隼卯严丝合缝,不同的隼卯,各式的企口,大大小小的木制构件可以不用一枚铁定来连接。这座古房子甚至连内部上二楼的梯子的骨架也完好无损。二楼楼顶承重的柱子、椽梁、檩木、旁边的檐角斗拱的延伸也历历在目。唐宋样式古朴,不事雕琢,也不作彩画,简约精巧,浑然天成。林坑是目前楠溪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山地民居村落,浅黑色的木屋,朴素自然、洒脱不拘,即便700年来有所修缮,房子架构依然是唐宋古貌,这点并不像全国现存大多土木建筑般,总是大抵相似的明清风格。在山林怀抱中的林坑古村落,在多情的阳光下,风姿绰约,用“湮没深山中的璞玉”来比拟,真是恰如其分。

用完午餐,原路返回,沿江的景色颇有可观。“一桥飞跨南北,天堑变通途”,为了保护楠溪江的生态地理环境,诸永高速公路并没有采取开山挖掘隧道,沿江架设桥梁的建设模式。这里的青山依然巍峨而踞,这里的绿水依然蜿蜒而行,拔地而起的一条条钢筋水泥立柱支撑起诸永高速公路挂在山腰间,高速公路楠溪江沿线就是一座整段的桥梁,提升着半个浙江崛起的速度,彰显出在人文精神的浸润下,经济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关怀。人在山中穿梭,山在心中掩映。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77459/

南行两景小记的评论 (共 6 条)

  • 诺
  • 浅笔抒写
  • 健康
  • 千山暮雪
  • 晓梦如烟
  • 神雨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