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追思怀远话清明

2012-04-04 08:50 作者:子新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冯晓白

清明节,是人间亲情、伦理之情融和传承的节日。它与中秋节不同的是在悲伤追思怀远下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以实现亲情的融合。其核心价值是人伦亲情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代代相传,以促社会和谐!

在我国古时候清明节也叫三月节,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有清明和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节气,时间大约在每年阳历的四月五日前后,今年就是四月四日,也有在四月六日的,而大多年份,都在四月五日。此时,水增多,大地呈现和景明的气象。万物也开始“吐故纳新”,无论大自然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据《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天地润泽,是春耕生产的大好时光,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千百年来,是我国农耕生活的重要节气。

作为节日,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且有一个嬗变的历程。据传,早在西周时代对墓葬就十分重视,就有清明墓前祭祖扫墓习俗。最初始于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纷纷仿效。《孟子·齐人篇》上曾经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乞食祭墓祭品的事情。后来,清明节与早一天的寒食节合二而一,从而,祭祖扫墓的习俗就代代相传。

寒食节顾名思义,即在这一天,禁食烟火,只能吃冷食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寒食节缘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臣子介子推“割股充饥”的故事。当时,晋国有人欲加害于大公子重耳,重耳被逼四处逃亡,忠臣介子推等护送公子,逃亡途中饥寒交迫之际,介子推便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重耳吃,使他免遭饥饿之苦,保全了生命。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勤政民,励精图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史称晋文公。在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时,却忘记了介子推。后经人提醒,他方惊悟,便派人去请介子推前来领赏,此时的介子推已背负老母到绵山隐居。

得知介子推母子已隐居深山,晋文公又亲自带领臣子上绵山寻找,搜尽群山,仍一无所获。为了逼介子推母子出山,他采纳了一个臣子放火烧山的建议。他们认为,介子推是子,一定会救母出山的。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三,仍不见介子推。当大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悲伤悔恨,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位寒食节。禁止人们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诚。

其实,清明作为节气与作为节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节气是一个历法概念,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节日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文化活动和纪念意义。清明节,是中国祭祀和扫墓的传统节日,其核心价值是积淀深厚的人伦亲情理念的融合和传承,是几千年民族精神最精彩的体现。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我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在这一天举行扫墓活动,大到國祭即祭炎黄,小到千家万户家祭族祭。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香表纸钱等到墓地,將食品供祭在亲人墓前,虔诚的举香酹酒,再将纸钱焚化,插柳配新土于坟上,然后扣头行礼祭拜。

少年时代在家乡,每逢清明节,就随大人们抬上香案,提上祭祀的物品,成群结队地到祖坟去祭拜。先到家族先祖的坟茔,后到宗族近祖的坟茔,其中有一件快意的事情就是吃肉菜和领油香的麻花吃。从而在幼小的心灵就感受到人伦亲情的美好意蕴和氛围!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在秦以前就有,但不一定在清明之际。而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代方开始盛行起来。明时《帝京景物略》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俎,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霸,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酒。”这里较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祭祖扫墓的情景!《清通礼》说:“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壙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这里把扫墓的形式叙述的具体详细,反映了当时人们虔诚的敬祖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放风筝、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其目的,防止人们吃冷食伤身。

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水,又有踏青郊游的喜悦笑语;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体现,更重要的是人伦亲情传承与交流。因此,才有髙翥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酒泉。”的真实写照,再现了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凄惨情景,以及哀思逝者的悲痛心情

对于那些羁留异乡的人们,则只能在漂泊的地方,感应清明的气息和呼唤,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遥遥祭告,诚如权德舆的诗句:“自叹清明在远方,桐花覆水葛溪长。家人定是持薪火,点作孤灯照洞房。”道出了千万游子清明盼归与亲人团聚的心声及切切之情,流露出淡淡的无奈和惆怅。

因而可以说,只有清明节具有这种独特的氛围使人伦亲情得以交流与传承!

2012年4月3日

冯晓白,字子新,号北郭居士,耕墨园主。斋号:知穷斋。陕西省乾县人。职称:主任记者。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委员会秘书长;西安中国黄河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日本国书艺院监查员(评议委员)。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中华诗词研究室研究员。

冯晓白本人先后被录入《世界名人录》、《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世界人物辞海》、《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姓氏通典》、《西部书画名家》等典籍。

通信地址: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357号广电小区634信箱

邮编:电话:邮箱:yixincun95@。com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14203/

追思怀远话清明的评论 (共 5 条)

  • 诗飏
  • 墨白
  • 惜缘
  • 剑客
  • 一叶孤舟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