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原创散文《清明遥寄情》

2012-03-31 09:34 作者:怡然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清明遥寄情

清明节的的确确是快到了,近日我总是昼里想父亲父亲。也许很久了没有再聆听他老人家的教诲,没有再享受到父亲的慈,也许是父亲在天堂寂寞了,惦记我这不的女儿。父亲啊,为什么你那么早就离开了我们,让我还没来得及去体味你厚重的父爱,没来得及回报您的养育之恩,你匆匆地离开了却给我留下深深的遗憾!七年了,你开我们更远一年,就更对您融入更强烈的深深的眷恋与思念。窗外夜半呼啸的风,可是父亲您对我思念的回应吗?

父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和我的母亲都是第一届的师范毕业生。父亲一生不求名利,远离纷争。他体态宽厚健壮,在师范读书的时候被选拔进了省男子举重队,我曾经在父亲的书柜底层翻出来过父亲年轻时身穿运动衣,胸前挂着奖牌,手捧鲜花举起右手致意的英姿飒爽的留念。可惜后来父亲在一次比赛中把腰扭伤了,意外的受伤结束了父亲的体育生涯,也改变了父亲一生的命运,以致于他的一生都无法再进行重的体力劳动遇到阴天还必须忍受疼痛的折磨。父亲从来不曾向我们提起他的这段辉煌,或许心爱事业的夭折成了他永远不想触及的疼痛。

伤愈后的父亲自愿重新返回师范校园就读,父亲家境落没,勤学上进成了他的安慰与快乐。刚刚踏出校门,还没有来得及倾洒报效国家的热情,“十年浩劫”就席卷全国,这股洪流势不可挡,即使在山区避风处都未能幸免于难。父亲出身不好,再善良再无争也没能逃过这一劫。父亲怕了、倦了、累了,等风声过去一些,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最边缘最贫瘠的山区鱼儿泉磨山坪的任教之路。

这个只有五六十户人家的山区小村子,民风淳朴善良,对于父亲而言成了奉献青与躲避灾难的世外桃源。这里的条件极端艰苦,父亲去之前就没有学堂,村里把村委会的房子让了出来,白天上课,晚上办公开会。有了父亲在这里的任教定居也才有了我和哥哥在这里的童年生活

所谓教室也就是隔成两处的五间正房和三间西屋。都是已经很旧的土坯结构。窗户或麻纸或草纸堆在一起贴着,挡风可以,遇雨却无助。正房五间分里外屋,里屋是教室,炕上几个课桌是低年级的孩子,地下是稍高年级的,村委的办公处和父亲的住处就设在外屋。而西屋就是五六年级的孩子们。初来乍到,什么都没有,要自给自足,父亲下决心要让孩子们接受到正规的教育。(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村里村民都很穷,没有条件满足正常教学所需要的教材和器械。夜晚让人寒栗的松涛声提醒了父亲,这里是山区有的是松树与山珍。父亲就带高年级的孩子们勤工俭学,采了松子蘑菇之类卖了钱,为孩子们置办了教材课桌,没有活动的项目,父亲又利用课余把屋子侧面的空地一锹锹拿沙土垫起来,又求村里的木匠做成了方圆数十里第一个篮球架,买了篮球教孩子们篮球的规则与技能。

在这个孤独偏僻的小山村里,父亲白天上课,夜里看书写字,父亲最大的爱好就是练书法和下棋。充实的爱好与情操让父亲忘记了外面的动荡与纷争,写累了就在寂静的夜里吹一曲悠扬的琴声。

这里的乡亲们很淳朴,父亲的举动赢得了尊重,和乡亲们的关系越来越好。在那个困难的时期,乡亲们在末秋初常常给父亲送来整篮的南瓜和山药蛋。而父亲也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在孩子们身上,课余为乡亲们做着力所能及的事。父亲是个细腻手巧的人,用山上的藤条编成篮子,用炮线织成精美的笊篱。拿在手里让人爱不释手,村民们一传十十传百,个个都想让父亲做一个。父亲从来不会推辞总是笑眯眯地答应,然后在夜里的煤油灯下彻夜的编制,记得有位老人对我说,那个时候大半个村子的人家都用得是父亲编成的笊篱。

那时候的父亲这里就是他的家,春节都在这里过。更为印象深刻的是,每年刚过腊月二十,我和哥哥就要和父亲一起忙碌了,父亲擅长草书和隶书,全村好几十户人家的对联,从房屋到街门,从猪窝到羊圈,一个地都不落得写。什么“出门见喜”什么“鸡肥蛋大”什么“爆竹声声辞旧岁”父亲写,我们按,还捎带研墨,那时候年龄小,手也困了腰也酸了,呵欠都打上了,也没办法哪敢在父亲面前偷懒?必须坚持下来。

父亲对我和哥哥极其严厉,对他的学生却慈祥可亲。我们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一不小心都可能让父亲大发雷霆。男孩子调皮,哥哥只要和孩子们打了架,不管对与错,父亲首先会教训哥哥。我常常记得哥哥委屈的眼神,父亲却说“遇到事情要懂得宽容和礼让!争强好胜称英雄就该揍!”我还记得有那么一次,好容易在炎热的夏天一个来看我们的亲戚送来了一只大西瓜。三四岁的我正在拣豆芽,给生好的豆芽剥皮。手里捏着豆芽心里早馋上西瓜的甘甜了,这时候有个学生来给父亲背书,父亲马上拿刀切开了一块给这个学生吃,嘴里说“吃吧孩子,这稀罕!”根本无视于我的存在,看着人家大口大口地啃着,诱人的果汁从嘴角流出,我的眼泪吧嗒吧嗒直掉到豆芽里,父亲只一句话,“你拣完豆芽再吃!”

父亲的热情善良和知书达理,方圆数十里邻村上下都知道。那个时候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交通条件太差了,几乎全靠步行,自行车极其少数。所以常常出门去办事大早走了,天黑都未必回来。父亲这里就成了邻村上下过路村民休息打尖的地方。大叶茶是肯定必不可少的,经常有路人在这里吃午饭,甚至有上山打松子的,认识不认识,只要称呼一声“岳老师”就可能在父亲这里借住上好几天。在离磨山坪十多里的地方,有一个知青林场,这些来自城市的学子们没有受惯大山里的寂寞,父亲是这里唯一算得上的“文化人”,更是把父亲当成了他们倾吐的知己。常常在上工闲暇来这里等父亲烫上一小壶烧酒,炸几粒花生米,拿手直接朝嘴里投,喝着酒,唠着嗑,流着泪,临了感叹一声“他乡遇故知啊!”

父亲在这里一呆就是十九年,十九年啊!屋背后的那棵槐树都从小到大枝杈枯黄岁月峥嵘了。父亲从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在这里成家,到有了我们,这里就是父亲的第二故乡。他手里教过的学生一批又一批,送出了哥哥送弟弟,教完了父亲辈转了一圈又教到了他的孩子。这里的乡亲们习惯了有一个“岳老师”父亲习惯了早已和这里的大山乡亲融为一体。

到了一九八四年的时候,五十岁的父亲因长时间操劳,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受伤后的腰椎因为严重变形,剧烈的疼痛长时间地折磨着他。血压升高,常常眩晕,父亲不得不申请离开他深爱的大山,离开他熟悉的环境,牵挂的孩子们。

出山后,父亲被调到交通比较便利一些的村镇任教。尽管多年省吃俭用,但微薄的收入既要赡养老人又要供我们上学,根本挤不出钱来,父亲的病一拖再拖,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实在很疼痛了,就悄悄地吃几粒去痛片。仍然不耽误学校的管理工作和照顾我们。

一九九六年,刚刚办理完退休手续,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可怜的父亲就因脑梗脑出血倒下了,医疗条件的局限和身体长期劳作的透支,倒下去的父亲就再没有独立站起来。全家的重担压在了本就很瘦弱的母亲身上,坚韧的母亲用爱,用责任硬撑着,不想影响我们的学业和工作,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此时的父亲仍然不忘看书,不忘研究棋谱,不忘去打听山里的人。

病痛整整折磨了父亲十年,在零六年的时候,父亲的身躯已经变形不像样,身体的肌肉也开始腐烂。母亲整夜整夜不能睡觉,为不会咀嚼的父亲从嘴角送进一丝流食,父亲的眼角常常噙着泪嘴在蠕动却发不出声音,手艰难地抓着我们,这分明是不舍啊!

阴历十月二十七日,天空飘着初的第一场,这位善良勤勉了一生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热爱一生的教育事业!

可怜的父亲,没有享受一天的好日子,没有看到如今社会的巨变,没有待他的儿女膝前尽孝,就这样离开了,亲爱的父亲,您老安息吧!您九泉有知可曾感觉到亲人的思念?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12245/

原创散文《清明遥寄情》的评论 (共 3 条)

  • 疯狂侠客88
  • 诗飏
  • 明月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