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科研斗口友善修行

2018-03-30 10:58 作者:酣然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故事就要从2015年秋季开始说起,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有幸考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研究生,从踏进农学院的那一刻起,我就与斗口试验站结下了不解之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试验站坐落于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与三原县接壤处,它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设立的校级小麦玉米试验示范站,斗口试验站前身是于右任先生1932年亲自创建的“斗口村农事试验场”。该站目前有科研教学用地325亩,高标准规范化实验田100亩。这便使它成为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平台;农作物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基地。

我和试验站插肩而过的因缘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也正启示了我,激发我的人生感悟

大行之道在于宽广,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都是前人对我们后人的教诲和勉励。人常说:多读胸中自负,常练笔下生辉。诚然,这些林林总总无不彰显着人生哲学,浅显的道理却是大哲。我们现在能做就是要善思、善学,才能多学、多实践,进而达到修心、修身、修品质的目地。

从本科到硕士学习生活的转变,踏入一个新的环境,站在新的起点,是人最迷茫的时候。此刻我们还没有站稳,就要迅速转入科研长途,这势必对我们就是一种历练和考验。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扬帆逆行,笑看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便是我们的第一课。(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第一次来到斗口试验站是在十月,金秋十月,吹风送喜,到处一片祥和,好像大自然十分眷恋这里最后的一片绿色,穿过一条林荫大道,一下子就感觉脱离了世俗的繁华,好像进入了“世外桃源”,心越发的平静了。几分钟的路程,就到试验站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站门口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试验站”这几个金色大字,格外醒目,迎面是上世纪的一栋四层的平房建筑,正面墙上高挂着“经国本 解民生 尚科学”的校训,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试验站”的映衬下显得十分夺目,更使得这样一个在上世纪的灰色建筑越发的沉稳和庄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杨凌农科城,就是因为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它与农民有了更深入的“接触”与“交流”,成为地道的农业大学。皮毛相附,斗口试验站也不例外,它更加的接地气,成为农民的“大哥”,忠实的为农民、为农村、为农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一种品质,我们缺失的就是这种地道的品质,来这儿也是我的因缘,是人生一次历练的修行。

互作共前进 大团结大协作大美人间

斗口试验站是学校较大的试验站,在运行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光和热,我们在这里收获了人生不少的财富,人常说:青年是希望、是脊梁、是攻坚力量,本着年轻我们可以有很多机遇,抓住机遇,勇于挑战。

实验室本地的学生少,大部分是异地学生,还有一些外籍留学生,泊停异地,人生地不熟,却在试验站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家是人停泊的港湾,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国的命运是一体的。实验室成员多,保持“家”的和睦需要大家维护,风俗习惯、故土理念,都是交谈的切合点。

我们是隶属于海江波老师的实验室成员,老师一直谆谆教导我们实验室们每一个成员,一定要团结友善,和睦相处,互帮互助,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一个成员的脑海里,无论发生什么它都是一条宗旨,指引我们。

没有傲气、没有脾气、没有架气,成为实验室人的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试验站上,就是这样一种品质,带动了一批学生,成为实验站茶余饭后的佳话。

孩子干农活都很辛苦,也吃不消,作为男生的我们,宁肯自己多出点力,多一点耐心陪她们到最后。有一次去斗口试验站试验田取样,要取玉米鲜样,八月的艳阳高照,辛辣,体表的温度三十五六度,任务重工作量大,不可能去挑选一天的时间去工作,况且刚采的鲜玉米样要立刻测农艺性状,刻不容缓,顶着太阳采样,我们四个人分成三组,其中一组挖样,一组两人在凉快一点的地方进行保鲜处理,这样保证水分不散失,就安排成女孩去干,最后一组就是送样,相当于传送带,男生就剩我和一个外国留学生,最后就让他戴上帽子去挖苗,我负责传送鲜苗,来回跑,我们干劲十足,刚挖出来的苗必须立刻从地里送去保鲜,每个样点要取三株,重复三次,这样下来几十个小区,依次重复这样动作,也不能为了划算一次拿很多组的样品,这样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必须勤拿快跑,时间慢慢过去了,这样整整一天,我们配合的默契,友谊也从这里更加成熟。

一人坚守 全站人的福祉

新时代新作为,这是我们的福运,勤能补拙。

青年人在物欲纵横的新时代不可能独善其身,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多少都有影响,如何成为国家的栋梁,担当起使命。作为当代研究生的我们更应该责无旁贷,在新时代号召下涌现了一批有职业道德的人士,国家把这上升为国之根基,就是对这些默默奉献人的颂扬,同时也中肯的启示给我们,让我们知识青年共同合力,守住这片精神圣土。

在试验站办公楼不远的地方,有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但它却支撑起试验站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它就被亲切的称为试验站的“后厨”,简单的砖结构,显得十分结实,走进第一道门,正眼前是一个长方形的餐厅,厅不是很大,能容纳二十人同时进餐,眼到处十分干净、温馨,物品摆放的井井有条,所有配套设备齐全。走过餐厅一段,紧西边有一个侧门,其间有一个中年妇女,娴熟的动作,不慌不忙,正在操办我们这些人的午饭,年纪不是很大,但脸上布满了细微的皱纹,额头上挂着鱼鳞状的汗水,她做饭效率很高,不一会我们四个人的饭已经做好了,“今天是油泼面,换一下口味,”她一边干活一边说着。吃到嘴里不错,“要让你们吃到热的可口及时的饭,”她又补加了一句。

最后我才知道她是当地人,家里也好几口人,在家人最需要的时候她在这里操劳,乐此不疲,家里的饭也只能放一放,这一放就是好几年,这种舍小家为我们试验站这个大家的精神,让我感悟油然而起,家庭主妇为了家事操劳,这仅有的一技之长都拿出来奉献给试验站。这种站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的精神,和最近国家在全国播放的“大国工匠”精神异曲同工。不起眼的地方,她一个人操守“后厨”的所有事务,成为我们物质生活最坚实的保障。

我们歌颂工匠精神,这种精神行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时刻发生,而我们却好高骛远,从来没有觉察到。这样一个职位,这样一个平凡的妇女,却用自己最真实的行动践行这种道德精神。常言道,文化无界。我更认为文化无身价,人人平等享有。青年一代是文化的传承者,如何传承,如何发掘,如何坚守,我想她给我们了不少启示。

老师们悉心指导 打开科研的“零围墙”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老师是我们的指路明灯,是照亮前方黑暗光明的灯塔。

试验站的老师分工明确,有后勤保障、有技术攻坚、有理论坚实型的,人才济济。他们为试验站的高效运行默默地奉献。试验站可用耕地300多亩,在老师和同学的协作下打理的井井有条,实验安排有条不紊,错落有致。

秋耕时分,一片农忙,田间地头都用最辛勤的智慧书写着明年的喜悦,试验站的老师忙里忙外,亲自上阵,融入这一片乡土,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在试验田只要你留心,就会有学问,老师会随时随地帮你解决。记得有一次已经十一月,在董永利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试验地采土样,总共42个小区,一个小区重复三次,一个点收集三个深度的土样,0-10cm、10-20cm、20-30cm,用塑封袋将土样收集,写上标签,然后测取其中的Fe、Zn的含量,初步的过程在这里就完成了,期间老师悉心指点。

董永利老师对大田管理和生产实践很有经验,来到试验田靠路边的小麦田,老师停住了,就小麦苗期发黄这一现象给我们做了全面的讲解:其一,这部分小麦在播种的时候松耕没有做好,导致小麦生长过程中土壤通透性很差,生长过程中根部缺氧,从而影响了小麦的生长。其二,小麦根部有害虫破坏,导致小麦发黄而死。其三,秸秆还田的循环模式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一些细节,如果秸秆没有完全打碎,就很容易架空小麦根部的生长,从而出现发黄症状。随后老师还补充了解决方法,十分耐心,很接地气的给我们讲述,其实像这样的知识小课堂举不胜举,只要遇见就会给我们道明原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我们的科研知识水平,在试验站这所大学我们又有了别样的收获。

立足当下 放眼未来

少不更事,芳华已逝,学不能已,只有学了才能有所获。一切都因缘而起,因缘而落,青不在,教诲长存。试验站教会我方方面的科研知识,打开以后我零基础的人生哲学;标榜我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人生观;把我零碎的知识像穿线拉绳一样拉的更紧了。

时间又回到我第一次来试验站的情景,黄昏洒下了一片金色。这次我多希望把老师说的全都记下,像海绵吸水一样,一个也不能落下,再一次浸入这片热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试验站,寄托了我太多的感情,太多美好记忆

再见,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将来是什么样的,我只能畅想,但不可否认,历史有时确实惊人的相似,这就是我的斗口试验站修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64636/

科研斗口友善修行的评论 (共 12 条)

  • 倪(蔡美军)
  • 听雨轩儿
  • 襄阳游子
  • 江南风
  • 郭伟
  • 老党
  • 雪儿
  • 水莲花
  • 心静如水
  • 淡了红颜
  • 浪子狐
  • 草木白雪(李淑芳)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