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话早年的农村文化生活

2018-03-19 08:43 作者:戬穀居士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闲话早年的农村文化生活

在上个世纪的中叶,村里的社员们集体下地干活,常顺手采点野菜,变着法使那三顿红薯饭有点吃头。生活过成这样,穿衣住房,就可想而知是啥样子了。至于精神生活,乡下大都没有电灯照明,没有报纸杂志,难见谁家会有本书。偶尔听说哪村放场电影,一队人整天都在议论。年轻人还会想法和队长商量,先多干点活,好早些收工。青年男女要收拾打扮一番,前呼后拥跑上几里路去看次电影。回来后的几天里,你说“柳堡的故事”,她说“上甘岭”。大家锄着地,口中议论不停,从“二妹子”说到“王成”,还会哼几声“一条大河波浪宽”,再唱到“九九那个艳阳天”。青年人热闹,上年纪的老人也会不时插话,问几句他们没听明白的情节。这就是那个时代农村的文化生活。再一种就是,好多青年人只读完小学,就回生产队参加劳动。可左邻右舍,同院对门的同龄人不少,下天会不约而同来到一家,回忆起在校如何学习,也谈点心中感受,再憧憬着将来能怎样生活,大家倒也不觉得有多大的苦。我大哥当时在四川部队上,探家时带回来一本《欧阳海之歌》,我如获至宝的藏起来,还没有读完,就被邻家一同学看到拿走,大家不仅争相传阅,也成了那一段时日我队青年们的说话主题。我喜好读书,经常对着一盏如豆的油灯,不管天蚊虫叮咬,更不怕腊月寒气刺骨,经常看书到后半而不愿去睡。我曾写过几句描述当时读书情景的小诗:“早年家贫离学门,为求三餐累伤身。夜深微烛翻书久,炬燃发焦入深。”还有一种是长夜难熬,人们会聚在生产队的养牛屋里,听所谓的说闲话。也就是老汉们噙着旱烟袋,捡点吓人的鬼狐故事,你说几句,他接几句。说什么半夜走到前街拐角,迎面碰上一个高大的黑影,走路无声还是双脚乱蹦。又说后巷夏家的二楼上,经常在大白天能听到有人走动的声音,不一会木楼梯上会伸出两只穿着绣花鞋的小脚。镇东邹家大院牛棚外,三更天会有一群身穿白衣的小人在搬运砖瓦。街西申家祠堂上屋里,经常传出嬰儿的笑声。这些闲话,常说不断。地点相同,内容有变。不要说年轻人,就是有些上年纪胆小的,也是听得毛骨悚然,胆战心惊。

“话说社员早年时候,生产队里集体劳动。日常肚饥身弱衣寒,晚上夜长难熬天明。天老少聚会牛棚,大树圪塔点火代灯。听着老头说鬼道怪,不敢回家吓得心惊。”这几句话,就概括了当年农村人的一些生活状况。

上面说的是村里和大伙在一起的情景,而秋就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了。“春暖花开红薯育苗,棚搭坟头残夜难熬。风摇沟草云月明灭,啼惊魂浑身发毛。”在当年红薯育苗的三个春天昼夜里,我和一个年老长辈住在两个坟头一平而在上面搭的草棚内,白天好过,到了晚上起来添煤加火,稍有一点动静,吓得那心跳、那魂就象要掉一样。每年秋天也是我们两人晚上一起,在一条荒沟崖头的草庵内,看护将要成熟的玉米庄稼。“秋夜护禾冷风号,四野黑似鬼影飘。霜落雨打孤庵栖,怕兽无眠熬通宵。”因为孤寂,老人会说些三国红楼,鬼狐传闻。而大多时间会成宿的给我说“资治通鉴”,使我知道了好多在学校没有学过的历史知识。对于先朝的历史,传统的文化,庄稼的种植,劳动的技巧,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说清了,听懂了,明白了,学会了。四季添岁了,身体长高了,胆子变大了,见识增多了。这就是早些年农村的真实文化生活,只要想起来,还是有很多可怀念的。

现在乡村土地自由耕种,人们不在一块劳动,熟悉机会少了。青年外出务工,春节也难得回乡,就是住在一条街上的老少,好多人见面都相互不认识是谁家的人。随着传媒的多样化,家中的电视都是分开看的,上网已不光是年轻人的事,老年人也会去网上百度搜寻一些想知道的有关信息。

人老了,有空闲了,眼前不时会晃动起这些往事。心中经常冒出念头,何不把过去的经历,亲身的见闻,捡些有用的,于后有益的,录成文字。不管是书上读的,口头传的,随意写来,也是一种乐趣吧。现在已过夜半,窗外冷雨连绵,面对电脑屏幕,难禁浮想联翩,不觉手敲键盘,就写这些闲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63400/

闲话早年的农村文化生活的评论 (共 10 条)

  • 心静如水
  • 程汝明
  • 木谓之华
  • 亓方文
  • 江南风
  • 雪儿
  • 淡了红颜
  • 听雨轩儿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