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兴游铁门古镇细品千唐文化(品味新安之美征文)

2018-06-15 07:58 作者:戬穀居士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兴游铁门古镇 细品千唐文化(品味新安之美征文)

节后五日,风和日暖,长孙赵越和几位京城同事,在家中用过早餐,欣然与我同游镇上名胜。

铁门古镇自汉唐迄今,已历两千年沧桑。看那东青龙西凤凰两山咫尺对拱,南涧河于狭口处流过,故以地势胜景取名为“阙门”,至北宋景佑四年改为“延禧”镇。古为两京通途长达五里的这条大街,满载丝绸、三彩瓷器的商贾车马及西域驼队,穿越往来而络绎不绝。武则天的御驾曾多次碾压长街,杜甫过此触景生情曾写出著名诗篇《新安吏》。年轻人都听得一脸惊讶,还不断追问细节

站在十字街口,面对东北角的商铺说,我七十年前就出生在这院西厦房,临街铺面是父辈开的赵家饭庄,有鲁味名吃“小锅熬面”。当听见铁勺下“嗞啦”声起,一股诱人的酱香味直冲鼻中,那是把面酱倒入热油锅中,配上肉丝和葱姜佐料,生成的香味,引诱行人进店入坐,热腾腾的一碗熬面让你尝鲜解馋。北街胡同邵氏火烧馍,在小擀杖不停的“咣当”声中,面团经摔打抹油擀压,撒点芝麻,放入火炉壁上烘烤,那熟透的馍香,配上一碗飘浮红辣油的豆腐汤,直吃得你脑门冒汗。南街口东有杨家汤圆,左边柜子是花碗瓷勺砂糖罐,右手旁柜子是小火炉,黄铜锅中沸水翻滚白汤圆,盛上一碗,那甜味直入喉中。老马头的烧鸡,傍晚出锅,挎着盒盘在这街口西一摆放,那“烧鸡卤鸡杂”的一声悠长吆喝,香味沿街飘去,住店的客商凭着香气引领,来到摊前,一只鸡腿、二两小酒,能醉个舒坦。

徜徉西街中段,我指着一所不起眼的大院说,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自西安返回北京的“两宫回銮”,曾驻宿于这“行宫”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我任党支部书记,曾在此院主政村事二十余年。

行宫西邻是张钫家,俗称“张公馆”,建成已近百年。穿过临街屋门,迎面是高台明柱、前后出檐的八间大屋,而后又是深深庭院,屋宇相连,门窗依旧,墙瓦未换,清幽干净的院落地面,平铺的全是旧时灰色方砖。整座房院尽管经历风侵蚀,但依然保存完好,仍显古朴又气派威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与张公馆一路之隔的是张家花园“蛰庐”,现在是千唐志斋博物馆。门前广场正在扩建,顺街商铺已修缮一新,全是青瓦房灰砖墙的仿唐式建筑风格。

走进博物馆大门,草坪上有点点绿芽。迎面是“听香读画之室”书房,青石墙壁布满了爬山虎交错的枯藤,门两边镶嵌着康有为题写的石刻长联:“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凿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转身向西移步,青砖窑门上方的古篆石额《千唐志斋》由章太炎大师亲题,清末翰林宋伯鲁一副石刻对联分嵌檐柱:“逸兴寄河滨,十亩芳塘涵德水;高怀拟绿野,满园花木绣春风。”

站在这里,仿佛能感觉到仁厚慈惠的顺节李夫人,牵手端庄淑婉的田夫人,引导一队宫娥彩女躬身施礼迎接我们。进入室内,北海太守李邕风度闲雅的据于案前,笔走龙蛇书写《麓山寺碑》。来到天井,好像在硝烟呐喊声中,唐蒋国公屈突通降俘王世充八千乱兵。忽又隐隐听到风中传来圣武观女道士马凌虚在哀泣,她鲜肤秀质、芬芳若兰,被叛军安禄山幕僚独孤问俗掠入府中,受尽蹂躏,尽显乱世叛将之凶狠残暴。

依次穿天井,过窑室,入目满壁冰冷黝黑的唐志石,想像着它们在土穴中陪同墓主熬过上千年的孤独黑暗。不管其生前身份如何显赫或卑微,奈何死后同样长眠地下化泥,唯留青石一方,莫名的重见天日,又在这里的砖壁上,默默站立近百年。抚摸石上文字,依稀穿越时空,仿佛回到大唐,以不解的思绪询问墓志主人,用谦诚的心灵探寻史实,释疑惑增知识,从而感叹历史之厚重。

踩着蛰庐院中碎石小径向东,徐步登阶穿过月亮门,平坦的窑洞顶上有两座唐代风格的“千千亭”和“又又亭”分站东西对望。走过曲折的碑廊,看荷塘有几株残茎摇曳,水面数片枯叶漂浮。跨过水中小拱桥,登上错落有致矮土山,进入松树掩映仅容数人的“抱亭”。远眺“苍天白云自卷舒,青山秀水荡春风。”近观“花竹掩映隐旧筑,且向遗石觅佳篇。”

下山进《东园》,北墙正中有两扇红色小门洞开,踏阶入门向东,翠柏小径尽头又显现更窄而不起眼的虚掩小门,整体迁建的西沃北魏石窟就深藏在这不起眼的院内。

座北向南五间唐式大殿高耸,青瓦覆顶,红色栅窗,门显厚重。寂静的院内,只见薄雾云团,在殿北上空浮游,又飘逸着越过屋脊落下高檐,大殿半隐白气中,呈现出一派曼妙幻境。

西沃石窟,原位于黄河南岸青石半崖上,因建小浪底水库,才从原址崖壁整体切割搬迁于此。其东小石窟,顶刻二朵莲花,正壁主佛是释迦牟尼,两侧为弟子菩萨环侍。细看洞口东壁石刻碑记,是北魏普泰元年由邑老韩法胜合众三十四人,为求神佛庇佑子孙倡吉,各割己家珍,采招名匠,造此石窟像一区。中间的石窟较大,正面是一坐佛,窟顶雕饰宝盖,正中莲花,外绕四身飞天,在鲜花流动中身驾彩云。向西依次有浮雕楼阁式石塔四座,檐角飞翘,塔间石壁还有浮雕小佛像多达二百余尊。

在这里,仰看石刻以知北魏世俗佛文化的乡野普及,俯读造像碑铭以学民间文字的书写实证。面对粗糙的石壁以感叹古时百姓信仰的虔诚,而迁地重建北魏石窟,则充分体现出现时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

回身再次注目石窟,不由想起那千多年前的西沃山民、黄河船夫,为己生存温饱,以求船行安全,自愿捐输钱物,在险峻的荒山悬崖上,头顶风雨露,脚踏滔浪黄水,凭着手中锤子敲击,凿岩开洞造像,祈求神佛庇佑。这么艰难不易的工程巨造,是普通百姓心中揣着希望,是以多数人的朴素信仰作动力,才能发愿虔诚相继完成。

天已近午,我们一行又回到蛰庐院中书房前。仰望常年被藤叶围绕的“谁非过客,花是主人”雄浑冷峻八个大字,默然细思揣摩,颇能悟出其饱含的喻世禅意。谁非过客,千唐观行止,东来西往匆忙步;花是主人,松柏有本性,南风北雨润自然。听香读画室,成败得失烟云淡,赏石鉴史怀人赋;园林无俗情,枝繁叶茂芳香浓,怀知沉醉公晏诗。

千唐志斋这十多年又收集了近千方唐墓志石,现已开工建设二期新馆工程。

若你们再来游看铁门镇时,其风光之旖旎,蕴含文化之厚重,将呈现的是座千唐诗意名镇,也是别有风情的中原明珠旅游胜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jwqskqf.html

兴游铁门古镇细品千唐文化(品味新安之美征文)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