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问世间,情为何物?

2017-12-08 11:41 作者:糊涂虫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看到好友“秦时明月”的议论:“天地无仁、大道无私”,谓之“不会同情我们的悲哀与无奈,一如既往的运行循环着,海啸、地震无非是地球能量的合理释放,他不会因顾及人类的生存而不来或消失。”顿觉此乃真知灼见,说白了即是:自然界自有其铁一样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它并不是一个生命体,不需吃喝拉睡,也没有新陈代谢。它毫无道德,毫无情感──所谓道德所谓情感,统统都是人类自己的事。

湛江本地有说人之父为天,母为地,意即天地合作产生了人。这和易经所论“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交合,则化生成人及万物的论见是相符的。思及人类只不过是自然之产物,无论其意志也好,情感也罢,都只是生命过程中的附属产品、是生命过程衍生的现象,没啥尊贵的意义。

可是,但凡做了人类,却无法摆脱这种由于高级进化而带给我们的感觉情绪和思维意念上的各种感受和体验。亦即说是,和自然界其他物类相比较,是人必有“情”,必定有情感的活动。它关乎思维意识的心理活动,也关乎神经细胞的生理活动。一句话,人,就是伤风悲月多情善感的感性动物,就是个情种。

人活一世,定当饱尝酸甜苦辣咸,饱受喜怒哀乐愁。从婴儿哇哇落地起,我们就已经会哭会笑会闹,从青到壮年再至垂暮,我们经历并体验了亲情友情情乃至各种各样复杂微妙情感的纠结和冲突、煎熬与品尝,就跟神农氏尝百草那样地尝尽人生百种滋味。

由此,人类浩大的文化宝库里,无论历史,文史,艺术等等凡是用文字(现在已包括光磁电子)记载的东西,几乎都积淀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内容,浸淫着无比深厚的感性内涵。尤其以文学艺术形式记载的东西,简直全都是人类感情活动的历史记录。看那些文字、影像、音乐里堆砌得重重迭迭的伤春悲秋相思幽情,爱就爱得地老天荒恨就恨得海枯石烂的人类情感,真是让我看到头大脑瓜痛,真是禁不住要哀叹:亲!怎一个情字了得哇?

问世间,情为何物?(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此情原意指的是男女相爱之“情”,以我陋见,它却可以泛指人类所有感情,延伸至比如亲情、友情、人情、乡情、离情……等等具备挚爱喜欢留恋之意的“情”。其中带有靓丽色彩且掺杂着两性相悦的男女之爱,最撩人情怀,最受人们称道。因而自古至今,情歌情曲情诗情书情言是铺天盖地数不胜数,占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多半不止。特别是舞台和屏幕上,演员和歌星把各种各样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和歌曲演绎得沉醉激荡,缠绵悱恻,更是把爱情推崇到感天地泣鬼神,直教人生死相许。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极端的例子(如私奔、殉情)是有,但极为个别,只表现于特别封闭的社会生活环境里或特殊性格和心理特征的群类中。现实生活呈现出来的事实,更多的是见异思迁,移情别恋,离婚率不断增高。这说明,人类爱情这东西其实很不稳定。

相比而言,那个“血浓于水”的亲情就稳定多了。由于血缘的关系,人类这种与生俱来的感情,恒定到足以维系一生。尤其是父母对于自己亲生子女血肉相连的爱,才真正是生死相依感天动地。不过,去到儿孙辈的反哺之情、兄弟姐妹、亲属、宗族关系这些层次的亲情,似乎又逐级逊色不少。

心理学家们对人类的情感做出的定义看似较为冷血:“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由是我们可以明确了:相对于客观事物,情感是主观范畴的东西,它是很自我很利己的,跟客观事物的价值特性是否有利益于个体本身的这种主观判断密切关联。

透彻一点讲,就是说:人对于某一事物的喜欢好恶之感,完全是根据它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亦即是否对自己有利有益而产生。譬如,大家都喜欢花,是因为鲜花能给予我们的愉快感受;某人受到大家的欢迎,是因为这人具备待人为善乐于助人或逗人开心讨人欢喜等等诸如此类的对大家都有益处的性情;再如美女帅哥的相貌身姿让人赏心悦目喜欢亲近,可如果行为猥琐举止不雅,令人感到不舒服时,也依然会被人讨厌鄙视。

所以,我们在剖析“情为何物”时,确实必须从剖析引发情感的对象──客观事物的价值特性入手。曾有“人之初性本善”,又有“人之初性本恶”的说法,我认为均属无稽之谈。其实人之初本无善恶,只有“私”,自私利己的“私”,这是人类天生的本能。凡令其舒服愉悦可满足本身各种欲望需求的就会喜欢爱好,反之就厌恶憎恨。无论任何情感,都可以从这种价值观中找到引发它的根源。即使是最无私最感人的父爱母爱,同样是源于繁衍后代延续种族的需求和欲望。当然,这种感情是与生俱来,天赋地予的。

鲁迅在《伤逝》里对此有精妙的诠释:“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唐朝白居易《庭槐》诗:“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

《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

明代文学家徐祯卿:“情无定位,感触而兴。”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

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感情不过是多种形式的自爱。”

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一个人的感情完全受着喜恶的支配,谁也做不了自己的主。”

瞧瞧,这些大师们所表达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情感这东西,一依附于生命的存在,被身外物所牵连,是为客观性;二受事物所制约;事物变化情感则变,是为不稳定性。

这里面,鲁迅对爱情的说法是最为实际的,不能生存,何来爱情?简言之,人类由爱情最终走向婚姻时,确实需要有经济基础的支撑维持,情感才能够得以稳定和发展。脱离生存的物质条件而产生的所谓“纯粹的爱情”,只不过是虚幻的水中月镜中花。譬如当代那些歌迷影迷里个别疯狂的痴男怨女,那是帕拉图式的爱情,不需生活在一起。否则,谈感情就要伤钱,要结婚的话更必需钱财开路。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打仗如此,婚姻也如此。

现实里有无数贫贱不移相濡以沫地相守一世的夫妻,这种情况同样是因为具备了两个必要条件,一、可以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二、由于长久生活在一起,爱情已经转化成为亲情,成为谁也离开不了谁的生命伴侣。

人类是高级动物,既有感性更有理性。人生历程过得稍长的,所遭遇到的情感经历都可谓是百转千回百味尝尽、百端交集百感丛生。看得透的,是圣人,看不透的是众生;善于用理性控制感情的是情商高,只凭感觉和情绪处事的是有智商没情商,是感情上的弱智者。

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说得对:“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有理性的感情会提高人的生存质量,而盲目的缺乏理性的感情却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于毁灭人的生活,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里比比皆是。

各门宗教教义里,最侧重修炼人的心性以消除所谓情志孽障的,当数佛教。佛教用繁文缛节的仪式和冗长晦涩的经文,苦口婆心地教谕着广大信众,实质就是想要人们懂得用理智去看待人生一切情事,去引导感性的情绪,以脱离情感困惑的苦海,从而回归大智慧大自在,是谓普度众生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后来镌刻在湖南岳阳楼上的楹联中一句“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都凸显出人类情感中高层次高境界的道德价值观,融小我为大我,纳小爱成大爱。这是人类情感理性的升华,当个人的视界和思维都达致这种大化时,物欲淡化,私利淡化,人情和世事就全都会变得简单很多,人们就不用经常陷进情感纠结的泥沼,心情因此不会太苦太累,安乐自然就会常驻心中……

问世间,情为何物?──简直就是一个“天问”,其实谁也看不明参不透,搁谁谁都说不清楚。

本文原想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究,翻来覆去说来道去地写到这里。结果读后感觉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 唉,弄巧反拙了,还是停笔收摊吧。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2297/

问世间,情为何物?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