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目送》读书札记

2017-11-29 11:32 作者:俞桐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翻开龙应台先生的《目送》,七十三篇散文被分为三个部分,我读完前两个部分,作者细腻的笔触,对亲情离别的无奈与不舍,在我脑中徘徊不去,我怕升起的情愫淹没在琐碎的日常,所以尚未读完全本,便急于写下此时的感触。

首篇《目送》讲述了母亲送儿子华安上小学第一天,儿子“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等到他十六岁去美国做交换生时,母亲与他拥抱,他勉强地忍受母亲的深情,穿过护照检验门后,“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仿佛是一种成长,更似一种诀别,我和华安一样,在经历了由孩童向少年乃至成年的过渡后,开始拒绝母亲的呵护,拒绝她的唠叨,追求自以为是的独立。从中学住校后便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远离父母的关怀:课业重、工作忙、有应酬、要旅行、须挣钱,甚至各种千奇百怪的理由都有。母亲不会说什么,但我能感受到那种无奈、不舍以及失落,母亲说现在的家是旅馆,回去了就铺床,一走就收起来,她说时间长了有灰。

十七岁时的我也会像华飞那样拒绝母亲递过来的伞,像华安那样即使是同路,也不愿搭母亲的车,即使同车,也戴上耳机听自己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我喜欢书中的另一篇《为谁》,华安看到母亲给自己准备的夹杂着剩菜的泡面,于是陪母亲逛了三个小时的超市,然后一丝不苟的给母亲做牛排大餐,最后告诉母亲:“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我也到了回家要掌勺的年纪,我母亲好像和所有天下的母亲一样,“”吃剩菜,舍不得仍,我反复地告诉她吃剩菜的危害,然后直接把剩菜扔进泔水桶,最后炒几个不算难吃的菜。似乎我们和大多数人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与父母的身份角色发生着交错或着逆转,小时候我们向父母撒娇,吃父母炒的菜,现在父母向我们撒娇,吃我们炒的菜,索取和付出像是画了个圆圈,却像是生活本真的模样。

我饶有兴趣地读了几遍《母亲节》,读着读着我自己止不住地笑,龙应台像是有一种能力,她能让你开心地读文章,然后又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忧伤,她有一种自嘲式的风趣。她用幽默且温馨的句子描述对孩子的关切,“譬如三更半时,如果你也在通宵工作,突然‘叮’一声,你知道他上网了。也就是说,天涯海角,像一个雷达屏幕,他现身在一个定点上。或者说,夜航海上,茫茫中突然浮现一粒渔火,分明无比。虽然也可能是万里之遥,但是那个定点让你放心──亲爱的孩子,他在那里。”我的母亲像她一样,“莫名其妙”地关注着我们在线的状态,我妹妹在公司的时候手机是连无线网的,所以头像的右侧是WIFI的图案,当它变成4G符号时,我母亲就会给我打电话,让我关注妹妹的去向,有没有夜不归宿,我就像个间谍一样,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儿。这是母亲对于子女的担忧,或者说一种不希望被子女发现的关爱,我理解她,虽然不喜欢她的做法。

慢慢地理解了龙应台所写说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在目送中成长,也在目送中诀别,我们一个一个走掉,在很长的岁月里,一年只有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父母之于我们是怎样的一种关切,只有身为父母后的我们才会有所体会,那是怎样的爱,是怎样的不舍,又是一种怎样的无奈与忧伤……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1179/

《目送》读书札记的评论 (共 8 条)

  • 晶湖
  • 飞翔的鹰耿彪
  • 鲁振中
  • 荷塘月色
  • 王东强
  • 心静如水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