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访《创业史》作家柳青故乡寺沟村

2017-10-12 08:58 作者:白鸟群群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陕西、山西交界旅记1篇

去拍吴堡县城中心街的“柳青图书馆”,门前到处是车根本没立锥之地,以作家名字命名的图书馆不多,好,墙壁镶嵌的“柳”字,掉了一个木字旁,应补上。

打车去吴堡张家乡寺沟村的柳青故居,(不通公车,说那里村民出来时,大家要在本乡“拼车”,七八人合伙坐私人中巴)要价200,讲价后160,约一个小时车程,方向在县城的西北。山深壑巨,弯路极多,要小心驾驶,路很窄勉强走双向车,但还平坦。感受在如此寂静山里,柳青能坚持十来年,写下《创业史》等长篇,令叹。

沿途有的沟峁只有一二户,有的已经搬迁,山上黄土多植被少,想此地物产之困厄,司机说山上有许多枣树林,但今天已经不再施肥和喷洒农药,所以也长不太好,因枣子不卖钱,不重视。司机家原来住在山里,几年前因两个孩子进县城读书,在县里租房,说老了还是要回到农村,家里有窑洞,住房很多。

说山里很多地方的地不许种了,退耕还林,保护生态,养羊也不赚,都外出打工去了。

山里空气非常好,沿途并无污染痕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到寺沟村,柳青故居前一群老年村民正坐地聊天,看见有客人车来,礼貌散去,村里说正在开发空心挂面,是最近几年才开发的,卖的很好,可以当礼品,装盒,但很贵。沿途见做好的挂面就放在阳光空气里晾嗮,远看像挂着的一片片大白纸、或一缕缕粉条。

柳青故居位于山坡窑洞,此沟地理极其偏僻,想,写作古今必须付出牺牲,柳青放弃了县委副书记当农民作家,有付出才有回报。

写土改、集体化初期有几部长篇,周立波的《暴风骤》,梁斌的《红旗谱》,柳青的《创业史》,还有冯德英的《苦菜花》也是写农村,但写的是抗战时期的事更早一些,这些书在五六十年代很有名,跟杨沫的《青之歌》一样有名。这代人有方向,有信仰,柳青又加上陕西人苦干狠斗的硬劲。他们有局限,也有幸运,影响了一个时代文学。(柳青主要影响的六十年代人,同样陕西出来的后面的路遥,影响了八十年代人)

柳青一直把写作当成终身的“艰苦创业”,在他的窑洞周围更能感受到这种氛围。

旧居窑洞是一个院落,几孔窑,似乎是整修过,当年的情况应更旧陋些,我来因没找人,没接待,窑洞的门锁着,简单看了一下,院中还有石头碾子。

穷乡出英杰,甘肃、陕北应是在一千年前左右,既宋代时候,气候才变得恶劣的,(唐代应好得多,植被丰富,气候温润),最近几百年西北环境更加恶劣,所以历出人物,陕西的人才从来都是堆积过剩,一因历史文化积淀过厚,二因民风在艰苦中朴厚淳实。

-

-

(思考:

那一代作家都认真地生活过了,

让我们也认真地生活。

那一代作家都认真地写过了,

让我们也认真地写作。

那一代作家都对文学无比虔诚,

让我们也端正虔诚谦虚的态度。)

-

-

柳青(1916——1978)的小说《创业史》,我在60年代小学的时候就读过,了解一些往昔的土改后的农村,但真正了解还要有农村生活才行,所以印象很深但理解懂得有限。他是1916年出生的,他的青中年岁月是30、40年代,我是50年代出生的,有很大距离,他1978年辞世,而我那时才刚刚开始发表诗歌。所以要了解作家柳青的思考就要跨越时代。

柳青名言“文学是愚人的事业”。

柳青的故乡在吴堡无尽的山茆沟壑里,距离黄河有一段路程的深山,但至今文学好者来一趟也并不容易,只有上边来的文人雅士地方上才有专门的车送你,可以省去时间和周折。这里地理上属于晋陕交界的黄土高原,茫茫山岭中,蜿蜒的黄河隔开了陕西、山西两省,举目所望尽是苍莽黄色,山。

像柳青、浩然等作家这样,蹲点在乡村写作、生活,不出来做官也不做文化官员的,当年亦不多、极少,后来80年代陕西清涧县又出来个放弃官职、潜心写作的路遥。浩然在河北农村,文革中写了《金光大道》《艳阳天》,都是长期在农村蹲出来的,不当农民安知三农苦乐,安知农民真正需要什么,浩然有大才华,可惜受了文革影响。

柳青有一句名言:“人生的路很长,但关键处就那么几步…………”(大意)写在他的故居门外的小径路边。

一进村就可以看到柳青的青铜雕像。这个故居免费参观,村民也并不兜售什么,有个简单的小卖店似乎可以卖点纯净水食品类什么,这就是陕北的淳厚风习。村子是沿着一条狭长山谷走向的,在沟岔里挖出一孔孔窑洞,也有民房、与旧式窑洞结合的。

-

-

(思考:

※ 柳青的《创业史》,写的是农业集体化最初的“创业”故事

中国农业究竟适合单干?还是集体?几十年未休的大争论。

-

※ 我自幼生于农村,后17岁下乡当知青,我个人观察,及结合几十年正反经验反思,认为一些地方适合单干,一些地方适合集体,土地越平整广阔、发展越落后的地方越适合集体化,农业集体及产业化,易于解决大家的基本温饱,抗风险能力强,容易去除不平等引发的矛盾,对部分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有关照。但可以保留各种体制,包括混合体,做实验,“万全良策”并没有,外国也没有,各国的国情都很不一样。

-

※ 还是要因地制宜,因史制宜,因大家民主意愿制宜,我国地域广大情况繁杂,哪种体制走好了,都行;最怕两种体制间的“过渡阶段”,所以任何事情不要轻易折腾,换一种体制不一定就比原来强。苏联几十年的毛病就在于折腾太凶。

※ 苏联人的性格喜欢极端,结果跑到另一极端。中国人喜欢孔子说的中庸,既不温不火,走中间道路,可能温和的改良永远适合农业和一切)

回程天已经渐渐黄昏,秋阳还很热,但比去时凉快不少,进吴堡,天还未黑。

-

这里的面条叫“河洛”(音),很硬,嚼不动,吴堡县里一位大婶告诉我,可以吃一碗“抿夹”,晚饭找了一个专门做“抿夹”小馆子,12元一大碗,原来一种绥德、吴堡一带传统面条,杂粮的,现压,只是煮好后柔软不少,汤汁和蘸料很丰富,又辣又酸,但很好吃,能去火,不完全同于山西的“拨鱼儿”,味道形同甘肃天水一带奇异的“酸汤面”,在做法上有点类如东北吉林农村“臭插子”,但后者要发酵。我觉得“抿夹”的酸辣味道很符合这里的水土。

吴堡的特色传统小吃:“抿夹”、坨坨面、羊杂碎汤、油旋(一种土炉烤饼,但富于油脂,它是配羊杂碎汤的),可能还有一些。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5024/

访《创业史》作家柳青故乡寺沟村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