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第十届洛阳王城菊展观后遐思

2017-10-02 23:23 作者:孙成岗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

近年来,每逢国庆,王城公园都要举行菊花展览,到今年已经十届。每届的菊展都有一个主题,今年的主题是“喜迎十九大、放歌中国”,为此,公园用5.5万盆约450多个品种的菊花设计了“鹤舞王城”、“语花香”等30多组主题花坛。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第一次免费对市民开放。

与去年菊展烘托出的热闹活泼的氛围相比,今年的主题花坛多少显得有些庄重。轻肌弱骨的花枝上含珠裹露的菊花散发出浅浅的菊香,不同色彩的菊花相互交织,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我国种植菊花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最早记载菊花的史料是《周官》和《埠雅》。原生的野菊不像现在这样多姿多彩,而是单一的黄色。《礼记•月令篇》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之说。秦朝咸阳的市井上已经有专门销售菊花的花市,说明菊花种植在秦朝已经相当普遍。

到了汉朝,菊花的药用价值渐渐为人所知,《神农本草经》明确说“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人们开始把它当作延年益寿的补品,在九月九的重阳节采摘盛开的菊花泡在酒中制成菊花酒,谓之“长寿酒”并相互馈赠。

唐代,菊花的栽培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嫁接培育出了紫色和白色的菊花。唐诗中多有对菊花颜色描写的佳句。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治黄”把菊花浅浅的淡紫和清雅的明黄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则把点缀在满园金黄之中的一丛白菊喻为霜,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圣洁之美。(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唐代菊花传到日本,日本人把中国的菊花与日本的野菊进行杂交,从而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培菊系统。到了明未清初,菊花开始传入欧洲,通过杂交,逐渐形成英国菊花的各色类型,之后又传到美国。可以说世界上的各类菊花,其最重要的亲本就是中国之菊。

菊花很早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与梅兰竹一起被称为“四君子”,其凌寒傲雪的品格深受人们喜文人雅士常借菊花抒发胸臆。唐末农民起义首领黄巢科举落第后,写下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磅礴诗篇,自比菊花表达了对科举的愤懑和决意造反的雄心。末句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话中有话,不知是指长安城中菊花的金黄如铠甲,还是指攻入城中士兵铠甲的金黄如菊花?全诗洋溢着“老子不考了、造反去了”的恢宏气魄和豪迈格调。

李商隐对菊花也是大加赞美,他笔下暗暗淡淡的紫菊与融融冶冶的黄菊,不仅具有“陶令篱边色”,而且也散发着“罗含宅里香”。被贬屈居县尉的他不甘自己的政治生命就此打住,感慨菊花“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暗喻自己虽不怕挫折,但长期这样虚度年华,恐失去机会而不能施展抱负。因此“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祝愿眼前的菊花能够浮在鹦鹉金杯的美酒之中,被端上富贵人家的筵[yán]席。他表面言菊,实则言志,白玉堂美酒中的菊花就是他希求进入更高政治舞台实现政治抱负的雄心壮志的体现。

陶渊明笔下之菊则是田园闲适的标志,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尽现了陶公的洒脱与自得。在东晋灭亡前夕,陶渊明辞官归隐,找到了他心中的桃源。日暮若有若无的岚气笼罩在南山的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飞向山林,在这样的自然中,诗人采菊时的心情无疑是远离尘世的超脱和宁静。只要心若止水,即使身处闹市也会与居于僻静之所一样怡然,这就是诗人所说的“心远地自偏”的意境。在这里,菊花无疑就是陶公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象征。

菊花是大自然在岁寒之初的萧瑟中馈赠给我们的亮丽。人们喜爱菊花,时常托菊言志。然而借菊言说的志向或抒发的情怀却因时境之异而不尽相同。从古人寄托在菊花中的情怀就可以看出,菊花本无所谓什么风骨,它只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开放凋谢。对菊花的赞赏也好,贬低也罢,只是咏菊之人一时心境的映射。我无意评价古人论菊的短长,但我更喜陶公采菊时的悠然,倘若能有一份陶公那样天人合一的心静,那么人生何处又不是桃源?!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4069/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第十届洛阳王城菊展观后遐思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