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教育是什么

2017-09-10 10:04 作者:热雨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题记:泱泱五千年,欧美几十载,我们的校园承载了几代人的教育想。

教育是什么?泰戈尔如是说:“教育应该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因斯坦先生说:“当你把所有的东西都忘了,忘不掉的是素质。”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当然,也有人认为“教育是人爱之光、智慧之美,是人性的回归与审美的原生态。”

而今则追求“崇德向善·兴国之魂”,不失为一种优秀的中学生红色信仰价值观与不可或缺的核心文化基因。还有接踵而来铺天盖地众口皆碑的“中国梦”,点燃辛辛学子奋发向上的精神火炬,与生命息息相关,皆可抱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先贤般的抱负。

教育始于孩童。其先天遗传因素不可忽视,其秉性各异天赋亦不尽相同,教师应发现其天赋、爱好与兴趣,发展其个性特长或挖掘其某方面的潜力,因才施教一言而蔽之,思无邪。

是的,你可以不优秀,可以平庸,但不能丧失人性的感动。不忘初心。普通人也罢,名人也罢,只是自己生命的选择,本无可厚非,似乎已与幸福指数无关。文人学士与渔樵庶民哪个更具人生的价值未知其可孰是孰非?文人学士不知庶民之忧,庶民村野亦难懂文人之乐,所谓白菜青菜各有所爱仅此而已。各有各的生存方式与价值观,幸福感其实相差无几。皇家尽可风流,平民也要人做。

有记者采访《谁的青不迷惘》的作者刘同:“你的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答曰:“空闲的时候写出来的。”其实,无论九把刀、鲁先圣还是杨红樱,其成名前皆一路歌哭犹不失风流,何其易哉?这似乎是一种定势。面对《一人的村庄》《狗这一辈子》我们可叹可圈,刘锃亮何来如此灵感,其文字之美可谓美不可言,不过闲情而已,似乎已不止于此。(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应该感激我们的网络,让无数无名作者自由发表,作家似乎已成普及之势,一走红,“好诗在民间”,无论余华还是余秀华,无论学者还是农妇,皆可争一席之地,令无数网民唏嘘不已。本人亦感动的一塌糊涂。吃经典亦可吃时尚也罢,他只是当代人的一种精神休闲与审美快感而已,似乎与身份、地位和财富无关,且仅属于平民消费。

比尔·盖茨乃世界首富,其裸捐更令世人所瞩目,人性因此生出完美。可见慈善之心不分民族、不分国界与人种,不用理会语言与肤色,爱心无价,给我以时光以我的生命,让生命在时光中缓缓流淌。

“早”凸显出智慧。《礼记》有云:“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处处有坎坷,有残缺。他不从众,便让人即使望眼欲穿,也难望其项背。它只有质朴的装裱,只有占满书页的文字,让你的思想走向深刻、纯净。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探求到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当下中学生精神空虚,这种生存状态岂不更令人担忧?

我们期待成长中的学子们不再困惑,尽洗俗世的铅华,让善举触动人生苍桑的目光,渴望令我们的目光更专注。只因你对生活还有太多执着、痴迷,当你站到一定的高度时,眼前那一切犹如“蜗角名利”般的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你还会不开心吗?是理想让我们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丑小鸭变成了小天鹅,随风飘动的都是美好的遗失。

“两岸垂柳淡如烟,一汩湖水何澹澹”,鲁西热土留下了无数让人称颂的骄傲,古有曹植、武训与李苦禅,今有季羡林、傅斯年与徐本禹,这是崔其升特有的“思变精神”与文化底蕴创造了“杜口模式”和“杜口旋风”的奇迹,成为农村教改的辉煌纪念碑。我希望有一天,还能递一支桨给我,我们一起来掌握方向,由稚嫩走向成熟。

不媚俗,不趋俗,留名千古的必是那些特立独行与世俗背道而驰的人,细数历史烟云,你会发现魏晋的风骨,竹林七贤的不羁,宋代的气节,明清的不俗,板桥的洒脱……唯有以君子之风的卓而不群,方能尽显名士风流。

文学上,如今又有几人能如桑塔格一般从容说道:“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读者,而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文学。”一个个作秀者,只看见红地毯和金钱,作者比作品更有名的情况比比皆是。我们只见得浮光掠影的“商品文学”,吾不见哪怕只是一个有着创造之光的作品。

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传承与遗留。有那么多人感慨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多的文化,它随着历史的烟云,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辉煌的交椅。这时我们才会感到,它们逝去的姿态。

文学。熏陶。感悟。我们不可怨天忧人,为信念而奋斗不息。不知不觉中,各种文明美德已渐行渐远,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索取什么,愿沧海横流成为我们每一人的缩影!我们看到霍金、史铁生与海伦·凯勒,其感人事迹激励着每一个心底的良知,就是这份感动,这份激励,促使我们塑造着自强不息的自己。山或许遭人樵采,已经满目疮痍;水或许已经枯涸,剩一滩烂泥,而热的人生答卷呢,却是好美好美的极致,其纯洁天真的本性被展现无遗。

或许每个男孩子都有一颗热爱自由幻想的灵魂,而女孩则看重这个世界的美好、纯洁与热爱,而现实却是深不见底、动人心魄,即使终生贫困潦倒也打败热雨,对于文学永不言弃。

以上我们所谈的都是人文教育,或能给中学生读者带来更多的触动,为了活得自由与真实,甚至为此置生死于不顾,这其实是一种精神感召的力量。犹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其被活活冻死命运多桀,可其对烤鸭与美好生活的信仰却为读者留下了至善至美的想象。

后记:“教育”是个太大的课题,应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他令我们欢呼、流泪,亦令我们扼腕叹息。仅此。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1398/

教育是什么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