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连载〕北疆漫记D1——夜色下的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

2017-08-12 10:07 作者:孙成岗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连载〕北疆漫记D1——色下的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

【文/摄影】孙成岗

☆★☆☆★☆☆★☆☆★☆☆★☆

【按】如果把旅行比作吃饭,那么用文字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便是消化。只有消化好了,才能吸取营养,才能在“行万里路”中体会到“万卷书”中读不到的东西。之所以说是“漫记”,是因为写作时的文体比较随意。既有随笔体,又有散文体,还有一些章节使用了旅游攻略的文体。通篇并没有像攻略那样提供旅馆或饭店的电话号码,因为那样做总有点写软文做广告的嫌疑。写这些文字,主要是想把北疆之行的印象固化下来,当然如果能给将来走这条线路的朋友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则是意外之喜了。

☆★☆☆★☆☆★☆☆★☆☆★☆

高中时代,一位在新疆塔城戍边的好友经常给我传递有关新疆的信息,在我的世界中,新疆是那样遥远,那样神秘。这次踏上新疆的土地,融入北疆如诗如画的风景中,真切感受了新疆之大,新疆之美。(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原定海航的HU7693次航班,在前站因故禁航。经机场工作人员建议,我们改乘了天津航空GS6508次航班,比原定时间晚一个半小时抵达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晚上下榻于小西沟附近的青莲酒店。刚刚踏上新疆的土地,一种别样的感觉爬上心头,一丝新奇,一点恍惚,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天空一片瓦蓝,阳光似乎也比内地强烈了许多,刺得人睁不开眼睛。时间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太阳还高高地挂在西边的天际,天是那么地么亮。原来这里的时区比内地晚了两个小时。

带着踏上陌生土地的兴奋和好奇,我们走进了位于二道桥的新疆国际大巴扎。本想9点出发避开乌鲁木齐的拥堵,忘却了这里的9点就是内地的7点,正是交通繁忙的晚高峰。各种车辆无序地在路口挤来挤去,龟速前行。这座人口300多万的城市,拥有80多万辆私家车。道路不堪其重,便向高处发展。所以乌市到处都是高架道路,有些高架枢纽高达六七层,倒也壮观。

“巴扎”是维语,就是“集市”或者“农贸市场”的意思。这座巴扎早就有之,现在这样的格局则是2003年形成的。据说目前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巴扎,也是了解新疆和中亚的一扇窗口。清一色的土黄色建筑洋溢着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商户的广播里播放着我们听不懂的维吾尔民族语言,大街小巷的招牌无一例外地用汉维两种文字标注。置身于此,不禁让人想起古代丝路商贾[gǔ]云集的繁华。

巴扎广场南侧有一座清真寺,分立四角的四座宣礼塔把圆形寺顶拱卫在中央,塔身的镀金部分在夜幕的灯火下显得格外金黄。

广场中心是80多米高的观光塔,塔身采用维吾尔传统砖石拼接工艺砌成,在人眼极易触及的高度镶嵌着大型浮雕,再现了维吾尔族特有古典歌舞“十二木卡姆”的场景。塔内有电梯直通塔顶的“西域史诗”展馆,那里不仅是了解西域历史发展脉络的载体,更是观赏乌市街景的绝佳去处。据说,塔顶还有一位美丽的西域公主,正在翘首等待情郎的到来……

广场上还有手鼓、不拉、铜壶等体现新疆民族风情的雕塑。那个叫做“米斯盖尔”的硕大铜壶不是沏茶的物件,而是洗漱的工具。贵客来访,热情的维吾尔人会用铜壶中的净水邀请客人洗手。缺水的新疆水是何等地宝贵,只有贵客才能享受三次冲洗的待遇。受到礼遇的客人洗手后绝不能把沾在手上的水滴随意乱甩,那是对主人最大的不敬。

“馕”是颇具特色的新疆食品,类似于汉民族的“烧饼”。这种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特大烧饼是吐鲁番维吾尔族的最。1994年我初上帕米尔高原时吃过从草木灰中刚刚刨出的热馕,那种美味经久难忘。

大巴扎内部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里拥有无数独具风情的小店汇集着各种颇具民族特色的商品。金银铜器、刀具、乐器、陶器、地毯,还有各类叫不出名字的干果……

周边街道上的建筑也与大巴扎保持了一致的风格,一色的土黄和圆圆的尖顶,在夜色中伴随着缓缓流淌的维吾尔音乐,把游人带进了伊斯兰风格的流光溢彩中。

大巴扎在交通高峰期是一个难以进入的地方,但它的确也是一个值得一到的处所!因为这里的民族音乐、无法听懂的语言、别具一格的伊风建筑,确能勾起人们踏上西部边陲重镇土地时的羁旅情思。

【注】不是同一公司的航班是不能改签的,只能退票后重新购票。退票前如果到航空公司在机场开设的柜台开具“延误证明”,则可以免除退票费。这是此次旅行学到的实用知识。【文/摄影】孙成岗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7045/

〔连载〕北疆漫记D1——夜色下的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的评论 (共 1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