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江汉原野潜江雷雨见日出

2017-07-29 19:36 作者:放浪牧舟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江汉原野 潜江雷见日出

陈忠毅

小车飞奔,好象牵着高速公路,嗖嗖迎风而去,又像一把剪刀,把无边无际的江汉平原裁成两半。骄阳下,路两边单调一色的田地,整齐划一的农舍,没什么风景好欣赏,坐着就昏昏睡着了。感到车抖动了一下,睁眼一看,车刚过一座小巧的石拱桥,停在一座白色两层建筑物前。下车抬头一看,“曹禺纪念馆”五个大字扑入眼帘。仿佛在平原上见到少有的高山,我“高山仰止”,心中升起一股崇敬的情感

曹禺纪念馆座落在潜江市十里荷池、清风飘香的马昌湖畔的曹禺公园内。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步入第一层大厅,只见气势恢宏的大厅中央安放着曹禺铜坐像,两侧石壁上镌刻着《曹禺家世》和 曹禺散文《我是潜江人》手迹。大厅右侧是取自曹禺父亲万德尊的诗词集《杂货铺》之名的参观接待厅,左侧是“名人书画厅”,展出包括曹禺本人以及茅盾、周巍峙等文化名人纪念曹禺的书画作品。第二层中央是取自曹禺名剧《雷雨》之名的会议厅和取自散文《迎集》之名的会客厅,而两个主体展厅位居其左右。这里珍藏了曹禺的著作、手稿、照片、图片、书柜、轮椅等各类实物资料300余件。仔细端详这一件件展品,曹禺的形象变得愈益丰满、完整。

曹禺不愧为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奠基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话剧开始进入中国,老百姓戏称它为“文明戏”,象看”西洋镜“一样,只有少数人观赏少有的话剧演出,而由中国人创作演出的话剧近乎为”零“。1933年6月,正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读书的应届毕业生万家宝,认识了比他低两届的女生郑秀。万家宝放暑假没回天津的家,约好郑秀,两人整天”泡“在清华园图书馆大厅东北一隅、靠近借书台附近的一张长桌的两端,相对而坐,开始了一项连他们也没预料到的、以后震动戏剧界的”大事“——万家宝埋头创作《雷雨》,郑秀则用工整娟秀的字迹誊写出来。八月初,初稿完成,深秋,《雷雨》在清华园诞生,署名作者曹禺。那年,曹禺二十三岁。《雷雨》的诞生及演出,成功揭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戏剧界,标志着我国的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随后,他又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奠定了他作为中国话剧大师的崇高地位。

沿着展厅慢慢观看,一个问题始终堵在心口不得答案。新中国成立后,曹禺除了完成《王昭君》和《胆剑篇》外,几乎没写出什么有影响的作品。实事求是讲,《王昭君》并没有产生大的影响,《胆剑篇》虽有一定影响,那也是集体创作,曹禺执笔而已。江郎才尽了吗?曹禺戏剧的魅力在于描述、刻画人性的真假、善恶、美丑。新中国成立后,他对新生活不熟悉,又不愿写那些违背他心灵的“歌德”(歌功颂德)之作,他又当了剧协、“人艺”的领导,写不出有影响、“接地气”的作品,就不难理解了。他在晚年叮嘱后人:文人不要做官,要远离是非,安心创作。于今天看来,仍不失切肤感悟之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出曹禺纪念馆,我漫步曹禺公园,在“雷雨”广场,似闻炎炎日下,天边传来滚滚旱天雷,倚“日出”亭危栏,远望“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十里荷塘,一片锦绣尽在眼前。穿过公园门前大道,西行即是曹禺祖居。祖居内存放着万家自江西迁居潜江的历代先祖的牌位和族谱,其中致公党主席万钢赫然在目,应为曹禺堂弟。走出祖居,空阔的广场让人感到时间寂寥。曹禺出生在天津,一直到他离世都没能回潜江。他逝世后,潜江感激他对潜江花鼓剧团的关心和扶持,感激他将《原野》搬上花鼓戏舞台,感激他“我是潜江人”的游子真情,陆续在潜江建立了曹禺纪念馆、曹禺公园、曹禺陵园、曹禺祖居。家乡象慈祥的母亲将儿子揽入怀中,我觉得曹禺叶落归根,重回潜江原野,他是幸福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4715/

江汉原野潜江雷雨见日出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