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孤独的回忆,我还在路上读《我们仨》

2017-03-27 13:46 作者:三炮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为啥取这个名?查了这本书的背景资料才知晓杨绛先生是用了多大的毅力和精力才完成这部长达九万字的回忆散文的 。女儿于1997年去世,丈夫于1998年去世,在两个最亲的人生伴侣相继去世后,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长达63年的风点滴。

想象一下,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老年相继地失去了相敬如宾的丈夫和心的独女后是怎样的孤独与落寞,何况她还写下了这部煌煌巨作,其中的艰辛与痛楚是一般人不能体会到的。

拿破仑 波仑巴曾说过:“世间各种书中,我独爱以血写成。”这本书想必是作者饱含着热泪写完的,跟用血书书写有过之而不及。

就在今年5月25日,杨绛先生永远的告别了这个世界,享年105岁。作为世纪老人的她或许看遍了人世繁华,也阅尽了人情百态,唯独不能忘却的就是他们仨了。

斯人已逝,佳作长存。享有“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盛誉的杨绛可谓著作等身,其翻译的作品《堂吉诃德》是目前公认的翻译得最美最高水准的一个译本。

这本《我们仨》也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满满的回忆和爱。我认为从爱情婚姻家庭、学习和生活这几个方面来解读这部作品会比较有趣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最美不过遇见你

1932年天,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清华大学,钱钟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就这么一应一答,两人便坠入了爱河,世纪佳缘由此开始。

《我们仨》分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第三部中直接写到了杨和钱于1935年前往英国牛津留学的事情,在那里两人惺惺相惜,爱情的故事在延续。有人说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但是看看两大学者的爱情历程并不是这样的。

通俗点说在没有约炮的年代,两人一起做着喜欢的事情或许就是爱情最好的催化剂。在西方求学期间,这两位学霸最开心的时刻便是在一起看书,一起阅读研究西方的文化

当代芒果电视台一哥汪涵也说过:“爱情是婚姻的坟墓,但总比暴尸街头好。”有时候爱情加入了过多的世俗杂质就会变味,但钱和杨爱情观里似乎没有什么杂质,他们是学者,他们有的的只是对方,有的只是学术,有的只是这个家。

找一个人喝喝酒,聊聊天,旅游,易。找一个人看看书,,难,找一个人看一辈子的书,相濡以沫,疑义相析,难上加难。但是我们的杨绛先生一家就做到了,这一看就是一辈子。

女儿钱媛还没有出生的时候,钱钟书就谆谆嘱咐妻子:“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这大概就是我听过最好听的情话吧。一个男人爱你爱得至深,以至于想生一个像你的女孩,而且这里特别强调不要儿子。

第二部是写父女患病期间,但是杨绛先生没有直白的去描写,她编织了一个,在这个梦里有柳树,有古驿道,有客栈,有船......文笔自然不用多说,但是情感可歌可泣,从其中的三句话即可看出来。

第一句是:“我心上又绽放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地二句:“我心上连连绽放出一只又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第三句:“我心上盖满了一只又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从最开始的“添”到“连连绽放”再到最后的“盖满”,饱含热泪的眼睛越来越密集,即昭示着女儿和丈夫即将要离开的不舍之情愈加的深重。

她一再对自己说:“梦是反的,梦是反的。”后面的“阿圆清澈的眼睛里,泛出了鲜花一样的微笑。”这几句似乎也是为了给后面埋下伏笔,果然,当她听到小马夫妇的话:“走了,睡着去的,这种病都是睡着去的。”一语成谶,白发人送黑发人,一家三口就这样先走了一个少的。

有趣才相遇

王小波曾说过:“一辈子很长,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可惜天妒英才,王小波终将没有和李银河厮守终生。),这两位学霸无论在哪里都离不开学习或者学术方面的问题。文中就提到了这样一件轶事:她和钱在出国的轮船上曾吵过一架,原因可能让我们现代人大跌眼镜,他们居然为了一个法文“bon”的读音正确与否而起了争议。

两人各持己见,杨绛说丈夫口音带乡音,钱表示不服,于是说了很多伤感情的话,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杨绛请了一位能说英语的法国夫人公断才了结此事,两人中一方赢了,一方却输了,心里都不舒服。最后干脆做了约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这才缓解了尴尬的气氛,虽说是这么说,但是之后几年他们再遇到这种事的时候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商量就做了决定。你看看,学霸们吵架都是具有文化水准的,并不会像现在有些情侣或者夫妻为了一点鸡皮蒜毛的事而发脾气。

钱媛,他们爱情的结晶,亦是爱女。出生在书香世家的她从小耳濡目染,正是应了当时钱钟书对快要临盆的夫人说的那句话:“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小家伙从小就过目不忘。有确切资料记载当年钱钟书在清华求学期间有过目不忘的强大能力,以至于从不用做笔记,所以才有后来的“博学鸿儒”、“文化昆仑”的盛誉。钱媛的祖父称她是“读书种子”,外公则说她是:“过目不忘”。她和钱钟书最“哥们”,是母亲杨绛“平生唯一的杰作。”

生活在这种学习氛围浓厚的学者家庭是多么的幸福呢!

看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他们一家子一生过得很平淡。杨绛先生当时翻译兰德的作品的时候有过这样一句话:“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与世无争,也是一种生活哲学。内心平淡,也是一种精彩。因为他们有家,家就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文末耳熟能详的一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还是道出了杨绛先生的无奈与怀念。正如他自己说的:“人生没有单纯快乐,快乐总是夹杂着烦恼和忧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痛苦并快乐着”吧!

又想起了这句话:时常安静低调,吞得下苦痛,经时光雕刻,岁月打磨,平凡中的传奇更显伟大。

《我们仨》带给我的绝不止这些,因为我还在路上。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05596/

孤独的回忆,我还在路上读《我们仨》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