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吃货

2017-03-16 14:10 作者:似曾相识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朋友看了我空间的文字,对我说,读你的东西,印象最深刻的是吃。里面写吃饭的场面特别多,走到哪里都是个吃。欧洲吃,台湾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足迹所至,笔墨所及,都少不了写吃,看的人垂涎欲滴。比如读你的《江油寻根记》,我感觉你哪里是去寻根,纯粹就是吃,天天都是吃,每一篇都有写吃,你是不是特别吃特别能吃啊,你是吃货一个啊?呵呵,我感谢他的认真,可吃是好事情啊,吃了再写出来才活色生香,古今中外,哪部文学作品不描写饭局宴饮呢。何况在这方面,我算什么,你看看《清明上河图》,你看看那个美食节目主持人蔡澜,你看看汪曾祺老先生的东西,你看看《红楼》里的宴席,那才是大家手笔啊,至于吃货,我恐怕实实在在的没有资格。

其实,吃货是个好话。人说人你这个吃货,有好多意思,贬义上讲,可能是说特别能吃、特别爱吃、好吃懒做、庸庸碌碌,但在现代语境中,更多的是夸奖喜欢可爱的意思,更高一层,是指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那些热爱生活,讲究饮食,乐观豁达、身心健康的、能吃会做的美食爱好者。生活中,谁又会无端拒绝那些琳琅满目、让人馋涎欲滴的美食呢?中国人吃饱肚子时间不长,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过是应运而生,之所以收视率高,就是因为它贴近人间烟火,迎合了受众的欣赏口味。

我的饭量不大,饮食要求不高,整洁干净做熟就行,最喜欢的是小时候母亲做的饭菜的味道,粗茶淡饭菜根香,那是一种非常亲切的记忆了。我观察过饭桌上人们的表现,我有几位朋友的吃相特别令人喜欢,他们在平时都有君子风度,彬彬有礼,但吃菜时,绝不虚情假意、忸怩作态,而是真性情毕露,温廉谦让中喜欢吃什么就津津有味、大快朵颐,别人看不上的大肉骨头,他也能大包大揽、风卷残云,萌态十足。和这种人吃饭,是一种享受,甚至能带动你的食欲,说不定引得你胃口大开,随着他能吃一顿饱饭。当然,人被形容成什么货,什么徒,毕竟不太好听,中国的语言丰富多彩,一个词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褒贬之意,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一位好朋友是饕餮之徒,他不喜欢,我就改了。

我所知道的中国古代最早最讲究的美食家,应该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圣人孔夫子了,“文革”期间批判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官不大僚不小,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讲究。他的原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陈旧或变味、鱼肉不新鲜了,他都不吃。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过米面的数量,酒可以随便喝但不能喝醉。现在想想,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的烹调方法、食物结构、饮食习惯还是非常低级的.饮食仅仅只能果腹而已,孔夫子是圣人,他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本义,可能主要是希望人们在做祭祀用的供品时,应选用上好的原料,加工时尽可能精细,这样才能尽仁尽礼,是崇儒重教。

北宋的大文学家苏东坡,更是大名鼎鼎的美食家,家喻户晓的“东坡肉”就是他的发明。他在《食猪肉》里写道:“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yan)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具体方法是,把五花猪肉切成大块,加上八角葱、姜、酱油、料酒,慢火细焖成酥香味美、肥而不腻的红烧肉,民间命名为“东坡肉”流传至今。东坡诗文中,不仅对猪肉的烹制有许多描写,而且对其他菜肴的做法也多有记述。如他对豆粥的描述:“地碓(dui)舂糠光如玉,沙瓶煮豆软如酥”;有关时蔬菜他写道:“蔓菁缩根已生叶,韭菜戴土拳如蕨。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他还有东坡羹诗云:“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中有芦服根,尚含晓露清。勿语贵公子,从渠嗜膻腥”。至于豆苗他写道:“豆荚圆而少,槐芽细而丰,点酒下盐酸,缕橙莛姜葱。”把豆苗嫩叶摘洗干净,用香油炒熟,放盐、酱、橙皮、姜和葱花,便是下酒的好菜。除了猪肉,他好像对豆类情有独钟,也可能是为官清廉,条件所限吧!

到了清代,最著名的美食家、“吃货”,莫过于大才子袁枚前辈,他的名著《随园食单》,不仅介绍了南北菜肴饭点及名茶名酒,还讲了不少炊事原则和饮食规矩礼节,其中对饮食方面各种细微之处的在意和独到的见解,让人感觉他实在是古今中外,有品有位,名副其实的美食家。他认为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这叫耳餐而不是口餐了,殊不知豆腐得味,远胜燕窝;他说,鸡猪鱼鸭,豪杰之士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海参燕窝,腐陋之人也,全无性情,寄人篱下,好听好看不好吃,那就没什么意思了。他说燕窝佳矣,何必捶以为团?海参可矣,何必熬之为酱?主张食物应该尽量保留其本味。(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另外,他主张吃饭时菜肴不必求多,多必不精,而且还会出疵漏,一个名厨极尽心力,一日之中所能做出的好菜,也不过四五样味道,再多了也就是应付而已。菜要随做随吃,要得鲜美,必现杀、现烹、现熟、现吃,不能停顿。还有的人,暴殄天物,运用物料不完全,取一部分而弃其大半,“烹甲鱼者,专取其裙,而不知味在肉中;蒸鲥鱼者,专取其肚,而不知鲜在背上。”特别是他对虐待动物更不赞成,烈炭以炙活鹅之掌,剸刀以取生鸡之肝,皆君子所不为,物为人用,使之死,可也;使之求死不得,不可也。他同时提倡,酒筵上饮酒不可过度,那样,再好的肴馔也吃不出什么味道了。非要喝的话,先于正席尝菜之味,后于撤席逞酒之能,庶乎其两可也。袁枚甚至反对吃火锅,认为“日宴客,惯用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且各菜之味,有—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今—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问哉?”他讨厌宴酒上过分的殷勤劝菜,认为—肴既上,理应凭客举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听从客便,方是道理,何必强让之?

拉拉杂杂说了这些,还是围绕着一个吃字,我的意思是,在圣贤文豪、先哲大家面前,我们只能是高山仰止、望尘莫及。但民以食为天,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人在江湖,无论你走到哪里,吃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吃饭,观察当地的民情风俗、体会当地特色文化才能接地气。我只不过是注意观察,记录下来,整理出来罢了,体现在文章里就有了环境画面、烟火味道,表达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这个缤纷世界的赞美,鼓励自己积极向上。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03118/

吃货的评论 (共 6 条)

  • 淡了红颜
  • 鲁振中
  • 雪灵
  • 襄阳游子
  • 清澈的蓝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