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流年入梦——我读《幽梦影》(二十五)

2017-01-13 12:22 作者:程素涵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躬耕吾所不能,学灌园而已矣;樵薪吾所不能,学( )草而已矣。

【()】括号处有三种版本,一、无字;二、刈;三、薙(tì,剃的繁体)。

心得

隐逸之路

在中国文人这个群体中,张潮不算显赫;而说到隐逸文人这个群体,张潮似乎也不在其列。但张潮是文人,也有隐逸的想法,看这一则就知道。躬耕渔樵不是读书人分内事,一个“学”字表明了向往之心。

文人隐逸,是有传统的,大约起源于先秦。这些人大多是一个时代的“贤者”、“君子”,被称为隐士、逸士或高士,至于不仕,原因各种各样:返璞归真、避祸遁世、功成身退、以隐求仕……所以隐与隐大相径庭。从动机出发,隐逸也分出了高下。道家的隐逸追求林泉之乐,为了实现人格独立;儒家的隐逸更像是一个计谋,身在山野心在宫阙,时刻寻求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文人隐士并非非儒即道,更多的人是在两者之间寻找着个性化的隐逸方式,东方朔的隐于朝、阮籍的隐于酒、王维的隐于禅、白居易的隐于官都是各自的隐逸之路。五花八门的隐逸方式下只有两大阵营——不舍于名利和淡泊了名利。(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张潮的父亲张习孔是顺治六年的进士,为官时间不长便“绝意仕进”,却经营下好大一份家业,他本人工诗词古文,著作颇丰。张潮从小熏陶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加上“颖异绝伦,好读书”,年少才高,雄心勃发。1663年,张潮14岁,第一次参加了科举,不第;隔三年,17岁再试,又不第;20岁、23岁再试,仍不第。才高志远却科场困顿,张潮感叹“人生几何,谁堪屡误?”从此放弃了举子之业。直到1691年,42岁的张潮援新例“捐纳京衔”,授翰林院孔目(相当于图书管理员),实际上并没有出仕。

放弃举子业所带来的痛苦在诒清堂消融了。诒清堂是藏校书家刻堂,是张习孔弃官寓居扬州后建的。张潮继承了父亲的诒清堂并扩大了规模,从家刻变为坊刻,诒清堂成为徽州府籍张氏著名刻坊,张潮也成为清初徽州府籍最大的坊刻家之一。

在诒清堂,张潮读书著述,从事编刻事业,同时结交了很多朋友,其中就有冒辟疆、孔尚任。朋友间书信来往不断,后来汇编成《尺牍偶存》《尺牍友声》。1683年小说集《虞初新志》编成并初次刊刻。1688年,39岁的张潮接触戏曲,并完成戏曲集《笔歌》,第二年发印付梓。1691年《幽影》基本成书。1695年刻印《檀几丛书》初集五十卷,并策划《昭代丛书》。1697年,《昭代丛书》甲集付梓。1699年,先后编成了《檀几丛书》余集、《昭代丛书》乙集和丙集以及《虞初新志》二十卷等等书籍。1700年,张潮梓行戴名世的《有明历朝小题文选》,二十卷《虞初新志》出版。同时完成《瘗(yì)鹤铭辨》和《古鼎释文》的刻印,《昭代丛书》乙集也告竣。1703年,《昭代丛书》丙集刻印。1707年,编完《尺牍偶存》最后一卷第十一卷。

张潮在1699年、1701年两次遭遇了牢狱之灾,晚年事业颇为不易,生活尚且困难,刻印已经无力承担,仍然不言放弃。观其一生,著作等身、辑录成册,仕运不济的人生阴影在著述刻印的事业里消弭于无形。

躬耕渔樵只是心向往之,张潮选择了隐于书的隐逸之路。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91110/

流年入梦——我读《幽梦影》(二十五)的评论 (共 13 条)

  • 鲁振中
  • 雪中傲梅
  • 清澈的蓝
  • 雪灵
  • 紫色的云
  • 秀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听雨
  • 虚妄的伊
  • 心静如水
  • 读书不求甚解
  • 江南风
  • 无痕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