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来读书笔记

2016-12-28 09:09 作者:射手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近日闲来欲读古书,信手偶得《世说新语》一册,故事集也,遂免读之。粗读之下,难解微言大义,只得些名人往事,甚趣之择一二而记。

华歆与管宁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华歆,三国时人,生平可见诸陈寿《三国志》,我却不知道。

《世说新语》记录了他与人往来的两三件事情,褒扬者有之,贬斥者亦有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华歆跟当时的大儒管宁一起锄地种菜,见地上有一块铁片(那时候金属的东西大概还是贵重的),管宁可能比较崇尚儒家宠辱不惊,虽泰山崩于眼前而色不易的浩然之气,认为即使是铁片,到了这个菜地里也“与瓦石不异”,照样得用锄头对付他。于是铁锄之下,一视同仁,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一派仙风道骨的样子。而华歆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你是铁片,跑到我菜地干什么,不讲规矩,妓院里容不得烈女,是阳就该到皇家歌剧院去演奏,什么身份就得在什么地方——于是抓起铁片丢了出去。

后两人又一起读书,忽听得外面喧哗,好像有个大人物坐着豪华轿车经过。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是个好奇宝宝,丢下书就跑出去看。管宁对华歆的表现非常不满意,遂割席与其分坐,说,你不是我的同道中人。

由是观之,管宁不在乎事物间的区别,不关注现实社会,更像个道家;华歆讲原则,讲究风声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是个真正的儒者。

很佩服古人见微知著的本领。

华歆与王朗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王朗好像是被诸葛亮生生骂死那个,记不清了,有兴趣的可以找《三国演义》考证一下。

王朗很崇拜华歆,虚心的向华歆学习。华歆很护祖国的花朵,喜欢在“腊日”这天跟他的后辈子侄们一起喝酒,王朗也有样学样。有人把这个事情告诉张华,张华说,王朗只是学个样子,喝酒是喝了,但远远不了解为什么要跟这些小屁孩们一起喝酒。

看来不只诸葛亮一个人鄙视他。

后来证明张华的评价是正确的了。

黄巾起义了,华王二人一起乘船逃难,路遇一人想跟着保命,华歆不接受,王朗说你平时都崇尚宽厚,倡导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怎么今天有好事不做呢?后来贼军迫近,带一个人好像跑不快了,王朗便想抛弃这个累赘。华歆说我早就知道你会这样,好人不做到底,送佛不到西天,这跟害人有什么区别。雷锋叔叔扶老奶奶过马路可以,但雷锋能维护和平,拯救世界吗?不能,所以雷锋叔叔从来都没有答应别人去阻止美国人造原子弹。

所以,女人若想过长久的好日子,一定不能嫁给像王朗这样的人;华歆倒是可以嫁,因为他会带着你一起逃命,但我想,更多的女人会在第一时间选择王朗,然后很久以后才知道当初本该选择华歆。

前几日从小说上读到有人评价刘皇叔在长坂坡扔孩子,说:“扔一次孩子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都扔孩子。”呵呵,虽为笑谈,吾甚与之。

唉,王朗太多,华歆太少;做王朗的时候多,做华歆的时候太少。

王祥与后母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

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

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这是个在各种古代人物传记中常见的故事,顺儿子和恶毒后母。

这样的故事看多了,总觉得古代的儿子孝顺的并非长辈,而是一种理念,或者是规则。就好像我们见过的丧礼中,父辈去世,儿媳妇必须得哭,还得该哭的时候就哭,该怎么哭就怎么哭;哭的时机有规定,哭腔有规定,哭的内容也有规定,不然则是大不韪,因为很多人在看着呢。哭得好了,别人就赞一句,会哭。于是乡里就有了令名,就如同某木匠身怀绝技——活儿好。

王祥事后母甚是恭谨,“谨”之一词,强调的是遵守。后母让王祥把一棵很能结果的李树看好了,当风雨忽至,王祥无计可施,只得抱树而泣。按照我们的想法,一棵李树只要不是赖以生计的财产,即使枯死也不值得男儿伤心。那中国的儿子们为什么要哭呢?因为“母恒使守之”,母亲让儿子好好把李树看住了,儿子却挡不住风雨,难称母意,自然是不孝。所以,此间母亲并非王祥的最高价值,“孝”的理念才是。一种有如烙印在血液中的理念得不到实现,甚至失落于风雨,这才是古代中国儿子们哭泣的理由。儿子们孝顺的不是母亲,孝顺的是“孝顺”。

规则和理念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强者们玩的是人,伟人们玩的是规则。

文中还提到了另外的故事:后母趁王祥睡觉,偷偷摸摸拿着刀去刺他,最后却刺在了被子上。这时候规则的力量显现了:儿子恨自己没用,母亲只是想试试杀儿子的味道,这点小事都不能让她满意,你还配做这个儿子吗?

“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这是子孝母慈的天性吗?疯了。

偷酒的故事

孔文举(应该是孔融吧)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

「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锺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 ①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①会:钟会,三国时魏国著名的谋士。是大书法家钟繇的小儿子。

与王祥相比,这两个故事中的儿子就率真可爱多了。幸亏在我们的历史上还能看到这样的故事,如果一个民族真到了做坏事还得讲究礼数的境地,“亡无日矣”。

生命减肥

庾公造周伯仁,伯仁曰:「君何所欣说而忽肥?」庾曰:「君复何所忧惨而忽瘦?」伯仁曰:「吾无所忧,直是清虚日来,滓秽日去耳。」

伯仁认为心宽则体胖,有所欣悦才能很快胖起来;而对于如何减肥,他的结论是“清虚日来,滓秽日去”,平平淡淡的生活,少些欲求,少些勾心斗角,少些情绪纠葛,便能身轻如燕。有所“忧惨而忽瘦”,那是被动的减肥,与伯仁谈笑间就能自然而然瘦身的境界相比,当然是下乘之道了。

两个无聊的古代人似乎在讨论一个时尚的话题——身材,而在彼此轻松的对答中却蕴含着更有价值的探讨。“清虚日来,滓秽日去”,似乎是再朴实不过的语言了,但正是这一来一去道尽了生命的真谛: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需要的留下,不需要的放下,人生数十载,不过是“来去”二字而已。留下太多,放下太少,自然就身心沉重,步履维艰,我想这就是之所以世人多庸碌吧。

当聪明的现代人想尽办法要瘦出小蛮腰的时候,几千年前的人们却正想着为心灵瘦身,为生命减肥。向往那个潇洒从容,走路有风的时代。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87497/

闲来读书笔记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