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庆七日骑游太行

2016-10-24 15:01 作者: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热切期盼中的国庆假日终于来到了。

10月1日,从江苏沛县至河南辉县市薄壁镇

1日清晨,六位骑士在约定的时间齐聚沛县长途汽车站,司机师傅热情地帮着把自行车塞入大巴车底货柜内。为了避免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骑行去太行的400多公里的路上,我们按计划先乘车至郑州后再骑行北上入太行。7点40分,客车准时出发,在车上我偶尔参与大家的各种聊天,更多的时间是沉浸在对即将到来的太行骑行的美妙遐想和对往昔游览太行的快乐回忆之中。太行山我已到过多次,早些年都是随团至旅游景点的定点旅游,说实在的,当时所见虽也是令人惊叹,但现在的印象并不深刻了,深深震撼我魂魄的是2014年的国庆假期骑行太行山。

那次骑行,主要线路是骑行太行的多条挂壁公路。由于当时的情形在脑海里已翻滚过无数次,时光虽已过整整两年,但整个行程及很多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次也是与五位骑友的六人之旅:我行我素、蜗牛、快乐一站、千里马、海岸,这次大帅哥蜗牛因故没能成行,换成了虚竹。那次的路线是乘车至开封,南环路口下车,穿故汴京而过,跨黄河浮桥,经停陈桥驿,晚宿封丘。翌日,越新乡,至辉县天界山入太行,暮入回龙挂壁,至锡崖沟农家。拂晓,登上锡崖沟挂壁,冲下王莽岭;午后一鼓作气穿昆山挂壁,继入万仙山,徜徉郭亮挂壁,当夜止南寨。晨行红旗渠畔,翻林虑山,穿太行隧道,至石板岩,宿于王相岩下。黎明时分登王相岩,继奔井底挂壁,午后又梯后挂壁。第六日,沿逶迤山路翻越太行屋脊……所至所见,令人叹为观止。真真壮丽山河,豪迈人生

行进在巍巍太行,心知此行所至不及全豹之一斑,最负盛名的太行大峡谷、太行天路……都还没有到。挥别太行的时候大家约定:明年国庆,咱们再来!但去年国庆,因我之故,弟兄们没能成行,甚是感念他们的等待;今年不到“五一”,我们的小的群名就改成了“萦太行”,太行之行成了我们很多时候聊天的话题。很遗憾,蜗牛兄弟今年临期因故缺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坐在行驶的大巴上,我压抑住内心想放声的欲望,在心底呼喊:太行,我又来了!

午后近2时许,大巴车停在了郑州北外环与G107路口处。啤酒、家常菜、大碗红烧肉面填饱了肚子,跨车沿G107向北进发。十来公里后,我们就第一次下车驻足在郑州黄河公路大桥上。

没有亲眼见过黄河的人对黄河的印象可能都是来自李白的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自《黄河大合唱》中的呼喊“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船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等许多名篇名句中。但此时的黄河根本看不到什么“惊涛骇浪”,连“奔流”也看不到,就是“流”字在此也成多余的了:此时此地黄河早已断流,站立高高的大桥中央,向上下游远眺,只能看到在宽阔的河谷中断断续续、大大小小的沟汊和水塘。

但这也许正是大自然和黄河的神奇之处吧,盛水期和枯水期的情形有着天壤之别。大桥东侧不远处就是著名的郑州花园口,稍有中国现代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一个令人动容甚至潸然泣下的史实。1938年6月,日本侵略军攻取开封,迫近郑州,锋芒直逼武汉。为迟滞日军的进攻,作为“焦土抗战”的一项战术措施,国民政府决定炸开黄河大堤,“以水代兵”,水淹日军。6月9日,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被炸开,“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天,苍天也为之痛哭,接连几天瓢泼大。水借雨势,雨助水威,日军被溺毙万余人,但同时被无边黄水吞没的还有89万余中国居民,豫、皖、苏44县沦为水乡泽国,殃及一千余万人!但这笔账应该算在日本侵略者头上,不能当作蒋介石“祸国殃民”的罪状吧。

煌煌我中华历史,也有着不少飘洒着凄风苦雨的篇什,日寇的欺凌是其中最悲惨的一页,时间的流逝并不能淡漠血写的历史,更不可能从心底抽掉焚毁!望着大桥上南来北往的滚滚车流,我们有自信,历史相似的一幕不可能再重演,我们有底气再不需要“焦土抗战”,更不需要“以水代兵”,我们有的是“东风快递”、“深海蛟龙”,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过了黄河继续沿G107北行,转S230,经亢村镇、大呈乡,穿获嘉县城而过。天已薄暮,又是微阴天气,不经意间望见西北方半空中隐隐若云团在奔腾,从视界西北绵亘西南,因专注于骑行,没思量什么缘故。经峪河镇至S306左转,薄壁镇应该近了,抬头间,猛然感觉原来隐约奔腾的云团变成了高耸入天的城墙,瞬间明白,那就是巍巍太行啊!

太行,我来了!

夜宿薄壁镇。薄壁镇东距辉县市区约25公里,地居晋豫两省,辉县、修武、陵川三县交界处,是豫北晋南的交通重镇,古时由晋出豫的主要门户之一。现在向西偏南不到20公里是河南著名的云台山风景区,向东偏北不到20公里是河南著名的关山风景区,再向东紧邻著名的回龙风景区,国庆这几日热门景点大概都会游人如织吧。套用张岱的一句古文,景区国庆长假,一无可看,唯看看景之人。我们当然不会去凑那个热闹。

10月2日,从薄壁镇到山西省陵川县马圪垱乡双底村

2日晨,早餐毕。沿S306西行,一缕缕清风带着路边野菊花、成熟果实的馨香,沁人心脾。又像一只只无形的手,轻抚着脸庞,继而又迅疾地划过耳际飘然而去,我特别享受骑行中风从耳边划过的轻哨声。大约4公里后,右转一条笔直的公路像一条甬道通向前方的山峦。这座山峦名为北尖垴,“垴”的意思是“山岗、丘陵较平的顶部”,进到太行深处你就会明白,这座山包仅仅算得上是太行山伸出的一个触须,顶多算是一根小脚趾头!行至“甬道”尽头,左转为下行,称为宝下路,通下面的宝泉水库,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风景区,但不是值得我们停留驻足之处;右转为上行,称为宝上路,是我们此行太行由豫入晋的必由之路。饶是太行的“小脚趾头”,已是典型的曲折回旋的盘山道了,但与后来几天的盘山道相比要“平坦”得多。体力佳者基本能用低速档位盘旋而上,但也都能体会到把“痛快”拆解为“痛苦并快乐着”是多么真切了。只顾着骑行,没注意时间,估计11点左右,到达山顶隧道。穿过隧道,停下等候后面的弟兄。山默默无名,连累隧道也无名,只见出口处左壁上写着“上库交通洞”,原来左侧山谷里是宝泉水库“上库”所在,山中隧道不因山得名,却因水库取名,时人有“趋炎附势”之嫌,弱弱地为其鸣不平。

六人会齐,上山随即变为下山,这时考验人的主要不是体力而是心理承受能力。车子没怎么登,盘旋而下至一条叫甘河的小山沟。既然叫河,水盛时候应该比较宽阔,河南岸是河南省薄壁镇的平甸村,河北岸是山西省马圪垱乡的林村。又是上坡路,基本在一条比较开阔的谷地里,比较平缓。在一个叫榆树湾的村子前,我们被村前月牙状的水湾深深地陶醉,水面极开阔,细平如明镜,色碧如翡翠。对岸山崖高耸,植被茂密,树木参天。山色倒映水中,河水灵动,潭瀑相连,美不胜收。既凸显着太行山脉的雄伟壮丽,又蕴藏着江南水乡的婉约秀美。

继续前行,远远就看到斜前方的山坡上鲜红的六个大字:红豆杉大峡谷。路边标牌也指示谷口的村子就是计划中今天的目的地双底村。2013年国庆假期,我曾随听风知雨、秋风萧萧等徒步穿越红豆杉大峡谷,过马武寨、抱犊沟等,从河南八里沟出太行。

近几年的太行穿越等旅游活动特盛,带来了双底村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印象中几年前还是比较低矮破旧的山村房屋变成了一栋栋崭新的楼房,特别是靠近路边的地方,都是房舍宽敞、设施完备的农家旅馆,找了一家安顿了下来。这儿的旅馆很有古时候客店的遗风,有提一下的必要:住宿每人一天40块钱,包一天三顿饭。早饭、晚饭是玉米碴子稀饭,花卷,两个素菜;午饭是手工面,加浇头,就是西红柿、鸡蛋穗子、土豆丁之类的浓羹,浇在盛好的面条上,就是当作菜了,随便吃饱,可着客人的肚子装,各个农家的情况都大同小异。另外,可按旅客人数开具“路条”,附近的红豆杉大峡谷和白陉古道可以凭条免费进入。

午饭后,我们寻路去白陉古道,入口就隐藏在双底村那片最稠密的民居后面。刚踏上石块铺设的缓坡的时候,第一感觉是脚下铺设的皆青黑色的石头,诧异自己已几次入太行怎么会有太行山石多赭红色的感觉,再就是惊叹这些被鞋底、马蹄、车轮打磨得滚光溜滑的石头曾经承载过多少人间的沧桑故事,流淌过多少人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没走多远,就看到前方一座青砖白灰砌成的高大门楼,门楣上一块横亘的青石上镌刻着“晋门”二字,古道穿过拱门后才顺山势蜿蜒而上。右手边的台地小院里矗立着大块片石,上刻关于“白陉古道”的简赅介绍,可以说,不认真阅读或者读不懂这篇介绍的人是不可能懂得白陉古道的,现据照片录于此,胜于我饶舌多矣——

太行山古有八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皆为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之冲要。白陉为“太行八陉”之一,因傍白鹿山而过,故曰白陉。

白陉始自河南辉县薄壁,过孟门关经陵川长山底、武家湾、甘河、磢底、横水河至上党与太行陉、滏口陉会合,全长约150公里,目前仅有黄围山景区5公里保存完好。

白陉创始久远。早在3300年前,商代二十代君王盘庚迁都“北蒙”(现河南安阳西,即“殷墟”)即称“左有孟门关”。《史记·吴起列传》载:“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记载了公元前550年齐庄公伐晋取道白陉之史实。《辉县县志》曰:“孟门,亦即白陉,古太行八陉之第三陉。山西、河南咽喉,从鸭口(原为丫口)可达。明成化元年设巡检司,弓兵把守。清康熙四年裁撤。”孟门关及白陉之要可见。

白陉不仅是一条军事要道,而且是一条商贾通道。碑文记:“凡潞泽两郡,自西北而来者熙熙攘攘,莫不由之”,“至辉之薄壁,或通获嘉、修武,或达淇卫、汴梁,或历彰德而通山左”,成为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晋商通货东西、交流南北的重要商道,成为太行山中的“丝绸之路”。

白陉也是太行山边缘区百姓的生存之道、生命之道,晋豫间的百姓利用这条古道不断进行着贫与富的调整、有与无的交流,直到1968年大峡谷中修通简易公路前,这段古道一直是地方村民来往的唯一通道,晋豫水土共同养育着白陉古道两头的人家。

白陉古道从殷商前创修一直使用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使用期长达3000多年,成为太行八陉中使用时间最长、保存距离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道。

七十二拐是白陉古道上下盘山的路段。这段古道修建在陡立的峡谷中,峡谷两侧的白云岩中发育有垂直的“通天”节理,古人为了降低上下坡度,便于马帮驼队行走,沿峡谷垒砌了“之”字型的盘道,故人称“七十二拐”。

景区内的白陉古道由三部分组成:行巅第一桥、悬天栈道和七十二拐。沿途主要景点有:行巅第一桥、山崖古驿站、石敢当、鹿岩、仙人座、生命力、明镜高悬、石门锁钥、蹄迹长存、山神庙茶棚、明代时刻、七十二拐等。

这应该是对白陉古道最好的介绍了,可惜原文中有些病句、白字和标点错误,如原文中“成为太行八陉中唯一使用时间最长、保存距离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道”中的“唯一”,小学生都会感觉多余,已加以修正。曾见过不少地方的旅游胜地或文物古迹的标牌和文字介绍出现过类似的低级错误。

入了晋门,山势迅速陡峭起来,很快就转入“七十二拐”。 七十二拐是白陉古道中的精彩片段,当古道延伸至双底村,一路行来原本宽阔的河谷变成了十里河大峡谷,峡谷逼仄,石凶水恶。当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靠着炸药等现代技术修了一条简易公路,现在更修成了算得宽阔的县道,但我们穿越白陉后下山从X761回双底的时候,被所看到的景象深深震撼了——在上世纪“人定胜天”口号喊得震天响的年代修筑的、二十一世纪又被改建为了加强型的钢筋水泥路,多处被不久前季的山洪冲刷坍塌,特别是峡谷曲折拐弯处,不但路面损毁,连路基都被掏空数米深,架在路边山崖上离开路面约十米高的电线上挂满了山洪暴发时的藤蔓、细树根等杂物,当时若身临其境,该是多么惊心动魄的景象啊!峡谷不可迈,绝壁不可攀,动物也只有儿能展翅飞过吧。愚公移山毕竟是传说,我们聪慧、顽强的祖先们硬是在黄围山二郎峰的崖壁间凿出了一条“之”字型路盘曲而上,把白陉古道从山谷双底村跨二郎峰约1.5公里硬是拔高了400余米。路面宽大都在2米左右,“拐”的长度不一,约在3~8米。随着山崖越来越陡,“拐”也越来越短,越来越密,越来越陡,越来越急。两拐之间栽有“石槛”,保证高度不同的上下“拐”铺石的稳固,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像现在的一个个巨大的台阶。行走其上,与我们后来骑行的太行天路相比,并不觉得特别险峻。因为路边修有约一尺宽、半米高的护墙,再加上路边生长着茂密的树丛,遮挡住了下面的崖壁和深谷。

在当年,管仲曾叹息“悬车束马踰太行”,曹操亦感慨“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崔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烽火燃起时,白陉古道的山崖下曾丢弃着无数折残的箭镞、卷刃的钢刀、擂裂的战鼓和丢弃的号角;世道太平时,这条路也曾见证过无数客商、驼队马帮通货东西,交流南北,马迹人足,泪滴汗渍,满怀期望去实现富足和繁华梦想。现在很多陡峭的上“拐”处,会看到铺路石上拳头大小一两寸深的石窝,让人一下能想到那是无数的骏马载重时候奋力上坡时踏出的蹄窝,我们可以凭此遥想当年千军万马、人吼马嘶、旌旗猎猎、车轮滚滚的壮观景象!

随七十二拐拐来拐去,大概登临此地的人没谁能数清是否真的拐了多少次,转过山脊就到了白陉古道的另一个惊险片段——悬天古道。古人在万丈悬崖腰部或凿开石壁,或铺石而过,傍崖而筑,随山而转,上倚危岩,下临深渊。路上著名景点处设有指示牌,驻足欣赏,拍照留念,笔秃力乏,不暇细述。有一处景点的名称有可讨论的地方,前面白陉古道的官方介绍中称“明镜高悬”,在悬天古道最近观赏位置立牌称“天目明窗”,民间称“天眼开”,指的是在山峰高处两峰相连,但上下连为一体中间却是空的,如张家界之“天门”但形状像极一只竖着的眼睛。称为“明镜高悬”实在不妥——因为这里是透的,什么镜子再明也不能透啊;称为“天目明窗”也不妥,说是“天目”就是天目,别同时还什么“明窗”;民间的“天眼开”倒还贴切简明。但我却因着山名给他另起了一个名字:二郎神眼。因这山峰叫二郎峰,我无暇向当地人考证这山名是否和玉皇大帝的外甥二郎神有关,但我有这么个联想,也当然可以这么联想啊!我无偿把这个主意送给当地旅游部门,不收起名费了。

另有一个奇观不可漏过。太行一路骑行,曲折盘旋、层层叠叠、时明时灭的盘山公路是司空见惯的了,但走在白陉的“悬天古道”上,环顾、俯瞰,除了满眼巍峨的山峰、刀削斧劈的悬崖,还可以看到一幅“三道并行”的人间奇观:脚下盘亘的是三千多年前创修的白陉古道,向下崖壁上是建于上世纪大跃进时代的被称为“小红旗渠”的盘山水渠,谷底是二十一世纪修筑的钢筋水泥的X761。我想,这段白陉古道之所以能如此完整保留到现在,是因为它有“生命”,说白了,它一直发挥着作用,不是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修筑峡谷底部的简易公路之前都一直是当地村民交通的唯一路径吗?沈从文《边城》有言:“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白陉古道之幸绝非偶然!三道并行,历史在这儿碰了头。

山势越来越和缓,渐渐来到悬天古道北边收费口,建筑形制和入口处的“晋门”差不多,但明显年代较近,上书“白陉”二字,这里已是“三道”——古道、水渠、X371的汇聚之地,左转就是X371,修建于十里河大峡谷底,我们可以一路下坡,沿着公路回到双底村的宿处。

走入大峡谷,抬眼向左上方望,才能真正看到白陉古道的另一部分,实际上是一个片段,但是一个极精彩的片段:行巅第一桥。古时悬天古道延伸至此,一条深涧阻断去路,再过去就是平易宽阔之处了,但绕过去没有可能,唯有修桥一途。当时技术条件当然与今天无可比拟,可以想见古人在悬崖峭壁间的峡谷上建桥费尽了千辛万苦。“行巅第一桥”的名称道出了在太行山巅费尽艰难而获成功的无与伦比的自豪感。此桥今已废,我们走过的最后路段应该是上个世纪修建水渠时候重新铺设的,无怪乎那段路的石头显得那么的“生鲜”呢,现在的废桥上面是飞跨而过的上世纪修建的引水桥,“行巅第一桥”不是刻在废桥上,而是镌在上面的引水桥身,五字写得沉雄古朴,端庄大气,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

站在峡谷口,我们实际上是站在了太行山巅,眼前的“行巅第一桥”的“行巅”是实指而绝非夸饰,可以亲眼看到这里头顶上的引水渠到了10公里外的双底村已经是在几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了,水用水管接下来就是“陵水县双底水电站”的强劲动力了。峡谷名十里河大峡谷,因峡谷长约十公里,以前无路,大雨时是太行洪水的通道,平时溪流不断,故名。又因其地在山西陵川县马圪垱乡,也叫马圪垱大峡谷,但太行当地人称为黑毛沟大峡谷,可惜来去匆匆,没顾得上考证其得名缘由。它是南太行最狭窄、最险峻的峡谷,沿X371一路下行,峭壁高耸云天,峰峦叠嶂,深幽奇险。明知走在公路上,但步步有山穷无路之感,时时抬头仅见一线蓝天。两侧险峰巍峨,峭壁对峙,或刀劈斧斫,或奇峰突起,或嶙峋嵯峨,移步换景,千姿百态。强烈的视觉冲击,一直震撼着我的心灵。那种激动和崇敬的感觉真正让人体会到任何语言在此时都是苍白无力的!

回到双底,天虽近晚,但太阳还没有落,四望周围的山峰,都被晚霞染上一抹金黄,蔚为壮观。我们兴致不减,又去了红豆杉大峡谷,走到了被当地人称为“小壶口”的地方,因是秋旱季节,水量太少。说是峡谷,地势很宽敞,又为了创收,景区修建了水泥路,十元前可至小壶口一个来回。溪水很浅,有水陆汽车载着游客横冲直撞,水潭中有竹筏摆渡等游乐项目,水不多,游人倒不少。很多开发潜力有限的地方过度开发,实在是焚琴煮鹤大煞风景的事。现在太行山区很多地方封山截路,锁峡闭关,建设风景区,以牟取旅游之利。河南人做得早,也做得彻底,山西人紧随其后。我们稍稍驻足而回。

10月3日,从双底村到山西省壶关县鹅屋乡

3日,早餐后,沿着昨天走下来的十里河大峡谷向上骑行。骑行人最不走回头路,但今天这个行程安排是最称心合意的了。昨天从大峡谷上端一路走下来,两边的崖壁和高峰让人惊心动魄,步步惊叹。人走了,心的不舍和留恋将成为永恒。仅过了一夜,我们就再骑行一遍,何其快哉!说是骑行,也就开始刚离开客舍的那几十米,还未进峡谷,脚下的路就变成了陡坡。令我们无比激动和崇敬的大峡谷真是有情,视我们为知己了——他是不想让我们走得太快啊!推车步行,步步努力、步步艰辛里隐含着步步的深情。行者无疆,难舍难分最终还是要挥手作别,站在峡谷北端高岭上,最后再回望一眼峡谷深处,转身上车,继续征程。

路在宽大的山间坡地或低山脚下向远方延伸,视野很是开阔,高大的山峰隐约在远方。路虽弯弯曲曲,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但坡度不是很大,被迫下车推行的地方很少。柏油马路都像新修的一样,很平整,很干净。深秋晴朗的天气,天空碧蓝,云朵洁白,空气清新,气温凉爽。路两边层层梯田,靠坡的一边逐渐高上去,另一侧逐渐低下去。作物大多是玉米,玉米穗子基本已经掰净,秸秆大都还没砍;也有少量谷子,谷穗已经收获;还有很多油麻,也到了收获的时候了。因为大都是高杆作物,偶尔能看到或听到有村民稀疏散布在田野里劳作。

渐渐以上坡路为多,今天的目的地是壶关县鹅屋乡,因为鹅屋乡是壶关县的“小西藏”。行程中没有重要的风景区,兴致盎然的骑行是今天的主题,但骑行的乐趣之一就是在路上不时会有令人欣喜的邂逅让人驻足停留。

经过的第一个村庄横水河村就拦住了我们的脚步,吸引我们的是她保留下来的不少极具历史沧桑感的民居。儿时的记忆中,在我的家乡见过这样的房子,高大厚重,青砖小瓦,大都是建国前的地主大户家的房子,土改时分给了贫困农家。但后来都陆续拆掉了,据说是为了拆上面的砖、木等建筑材料,但拆得的材料被分散使用,新盖的房子没有原来的气派,猫生老鼠,真是可惜。山中七日,世上千年,这话说得太夸张,但上世纪早中期的房子能这么大量地存在于这些山村里真值得庆幸。很多事情跟风太快未必就好,坚守并不代表落后和懒惰。它们幸存下来当时的原因也许是客观的经济原因,但现在还顽强地存在着就是一种品格和追求了。村里还有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的鲜明印记,如有个院落,大门左右是字迹斑驳的木牌,左书“灵川县横水河供销合作社”,右书“横水河乡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门楣上方青石板上刻着“为人民服务”,再上面高起处阳刻硕大的五角星;院落里对门的照壁上层依稀可见“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整个院落20余间房屋皆一色的青石脚青砖墙青色小瓦,建造很精致,能原貌原汁地保存到现在实在难得。现在横水河已是马圪垱乡的一个村,那时是独立的一个乡。

沿途经过的不少村落都有不少这样的建筑和民居,如四义村、岔路口、石圪恋村、石掌村等。这些房子留存到现在很不容易,现在的保护似乎不力,很多房上瓦间脊缝甚至山墙上长满了蒿草,还有不少杂树。房不漏,墙不倒,有些房屋明显地人去房空,长期无人居住了。它们的价值似乎还没有被当地政府和村民充分认识和重视。

更值得一看的是位于平顺县石城县的古村落苇水村。进入太行,处处风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行程规划中有意忽略了沿途经过的很多风景区,不少是很著名的。虽和它们失之交臂,丝毫没觉得有什么遗憾,但唯独和苇水村擦肩而过,心里一直深深惋惜。最先吸引我眼球的是未到村庄200余米的一个城楼式建筑,约有三开间,共两层。下层方整的青石和白灰砌筑,下有拱洞。地面是大块石头铺成的道路,站在离它四五十米距离的高处也能清楚地看到,和白陉古道上的石头一样,被来往行人和车马打磨得非常光滑。上层是青砖白灰砌成,起脊,屋顶大部分已经坍塌,残留的部分长满了荒草。门楼里侧长着一株高大的白皮松,非常茂盛,这个树种在这一地区似很难见到。我疑心这个城楼及它下面的古道与昨天探寻的白陉古道有着某种联系。我们现在经过的新修的公路是在山麓上,以前的古道毫无疑问是在门楼所在的山脚下。公路穿村而过,仔细打量,村庄周围山头相连,环抱着村落,山间沟壑纵横,曲折幽深,沟内草木丛生,榛榛莽莽。这个村庄应该不缺水,山沟里定是潺潺清流,能看到丛生的芦苇,其村子大概也得名于此了。村子里的房子依崖而筑,错落有致,多是青石垒墙,青瓦起脊,更有不少以大块片石做瓦,古意盎然。真想好好停下来细细品味,但不敢冒犯出来时大家议定的规章,个人不得随意行动,以免耽误整体的行程。

过苇水村数公里,看到了路边的“象天枰”,原来此山就是棋子山,相传为殷商贵族箕子的封地,商被灭后,箕子隐居此地,摆布棋子,推演天文,棋子山正在成为世界围棋起源及文化名人的纪念地。象天枰依山而建,登石阶而上几十米,眼前是依靠山坡修建的面积达441平方米的石质围棋盘,当年棋圣聂卫平为之揭幕并表演棋艺,石碑上的“象天枰”和“天下第一枰”都是当时国家棋院院长陈祖德所题写。

继续骑行。午饭后从出六泉乡的赵镇岭村到浙水村的十八公里是本次骑行的最烂的路,我们没走路程较远的新路。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喘,我们每个人都有了切身的体会。这是一条陡峭的下坡路,路上大坑连着小坑,大小石头龇牙咧嘴。一路上的插科打诨、戏谑欢笑都没有了,谁都不敢再张嘴说话。拉开适当的距离,都再也顾不上疼惜自己的爱车,捏住前后刹车,咬紧牙关,全神贯注,逶迤而下。因坡度太大,身体的重量大都集中于握把的手掌上,时间一长,手掌的酸痛和前臂的麻木让人心颤胆寒,咬牙坚持、默默忍受……直到浙水。这段路损失最大的是骑友一站,他本就是负责队伍安全保障的,走在了最后,烂了两次胎。也亏是他,补胎修车技术一流。

在浙水村村口休息的时候,一个山西媳妇儿正在捶大豆。打趣我们说,你们这些骑车人大概都是吃饱没事儿闲的,来帮我捶大豆吧。此地的捶法与家里大不一样,因为工具就不一样,家里小时候农村捶麦砸豆是用一尺多长的“把棍儿”,这里是一根杠子上端用钢筋螺丝拧住一“把棍儿”,人站立着挥动长杆,带动“把棍儿”,啪、啪、啪……我们都抡了几下,拍照。

登上浙水大桥转上了平展宽阔的马路,但也是转上了近二十多公里的盘山道。坡度缓的时候就跨车猛蹬一阵儿,蹬不动了就下车推一会儿。记得最陡峻的地方叫老圪顶,过了老圪顶,再走几公里,转过几个山头,就到了恶石掌。恶石掌就是鹅屋乡地面了,到鹅屋虽还有近十公里,但路都是在太行之巅上延伸,坡度不大,依次经过的村庄名字有个性:恶石掌、柳泉、石圪磢、阴山坝、牛洞上、黄崖头、红脑上、鹅屋。

快速骑行能体验那种纵情驰骋、自由飞扬的感觉,山路上推车前行可四下环顾更让观赏的乐趣成倍地增加。局外人大概最想问我们累不累?告诉你:不累。真的不累?真诚地告诉你:真的不累!哦,就到山顶了吧?好轻松,好快乐,好自豪!

地名牌指示鹅屋到了的同时,指向了两个景点,猫道和天桥。从名字就可知道猫道是条什么样的路了,因时间关系,就没去寻路探幽。而天桥就在公路向南崖谷下行2公里即到,我们寻“猫道”而下,路和猫道真的也差不多。说是崖谷,实际上还基本在峰顶,就像一座巨大的石拱桥,飞跨在南北两座高崖之上。但从北向南走过“桥面”的时候自己是不知道的,必须走到桥南沿崖壁绕行到它西面山峰的一侧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看过去就是一座天然的巨大石拱桥,桥面有四五米宽,厚度有十米左右,因天晚,两侧崖壁林木茂密,桥洞向下深难见底。最难得的是,“天门”“天桥”别处也有,但没有哪个地方像此处“石拱”如此规整,形状、构造酷似人力巧匠加工,真乃天造地设之绝世奇观!

夜宿鹅屋村。

10月4日,从鹅屋乡到山西省平顺县城

4日,早饭后迎着朝阳向鹅屋山下进发,从体力消耗来说今天下山是几天来最轻松迅疾的一回。新修的盘山公路,旅游专线,坡度虽也不小但也没有极端陡峭的地方,一般轻点刹车就能控制车速。视野比较开阔,更奇妙的是,23公里的崭新公路上,我们就没有遇到过一辆汽车。毕竟在山区已经骑了三天了,心理上和技巧上对付山路也有了些实战经验。大家平均车速都能放到30K左右,巍峨的山峰连绵不绝,一峰相送一峰又迎。颇有点儿“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山上没有“猿声”,但有鸟鸣,不是轻舟,但骑车的感觉像一片树叶轻轻在风中划过,心里美滋滋的。

穿过东壶陵水隧道不久,几乎每个人都“呀”了一声,惊喜地互相大喊:“云海,云海!”我们太幸运了,几乎没人在游览太行山的时候规划去哪儿能看到云海奇观呢,真是可遇而不可求!云海分明就在我们脚下,数日印象中的千山万壑都不见了,全淹没在浓浓的云海之中了。令人惊讶的是,云海上的天空空明清澈,天是天,海是海。太阳还很低,好像比我们的视线还低,就飘浮在云海之上。太阳还没射出光芒,周围稍微有淡淡的七彩光晕。刚开始以为云海是静止的,稍站一会,才感觉云海在流动,真不好说是向哪个方向流动。云海真浓啊,感觉像能伸手抓出一个窝;云海真白呢,像牛奶那样的乳白色……

不舍,伫立。

看着旭日渐高,看云堆流动加快。阳光逐渐刺眼,漫天遍野洒下来,云海渐渐变淡,随清风飘散。

23公里旅游专线,从海拔1500多米的鹅屋到海拔不到700米的丁家岩村,不到一个小时且轻轻松松。到公路入口处,我们哑然失笑,一路没遇到车,原来前不久山上塌方,落下一块巨石,正好挡住了上山的路。当然,我们的车骑可以轻松通过。

巍巍太行山,绵延八百里,太行风光既有北方的大气磅礴,又有南方的飘逸妩媚。身入其中,你就别再妄谈泰山之雄,华山之险,九寨、青城之幽,黄山、峨眉之秀,这些所谓的特色只是它们之间互相比出来的,太行都兼而有之并特出之,它们只能算是太行的雄壮乐章中的一条线索或一个片段。太行之山壮,雄、奇、险、竣集于一体;太行之水灵,高山平湖、神潭瀑布、溪水清流;太行之林秀,遍山葱茏、满目苍翠、气象万千。这里有丰富的地质奇观,仿佛就是一座宏大的地质博物馆,可以领略几亿年以上的地质原貌;这里的山峰、峡谷、关隘、建筑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无数的深厚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深入进去,不仅是山水风光的游赏,也是历史文化的观澜。

亲近太行,读懂太行,就要深入太行的条条峡谷之中。没人能统计出大大小小的太行峡谷有多少条,但独以太行山之名命名的就是位于山西省壶关县东南部的太行山大峡谷。我们早晨从鹅屋下行,又盘旋而下隐银山到达山脚的丁家岩村,S327从此经过,沿路骑行,先是向西,然后向西北蜿蜒穿行而入的巨大峡谷就正是太行山大峡谷。

绵延40多公里的太行山大峡谷,谷底和崖峰相对高差200米~800米,峭壁陡立,峡谷纵横,极为壮观。刀削斧劈的悬崖,千奇百态的山石,如练似银的瀑布,潺潺流泻的清泉,碧波荡漾的深潭,引人入胜的溶洞,遍布群山的林海尽在峰峦涧壑之中。大峡谷景区主要由五指峡、龙泉峡、王莽峡三大峡谷组成,串联着黑龙潭、紫团洞、真泽宫、羊肠坂、红豆峡、八泉峡、青龙峡、天桥、万佛山、十八盘等多个著名景点构成了雄浑壮丽的太行山大峡谷奇观。

庄子有言:“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我们每个人真是太渺小了,连太行山上的小石小木都比不上,它们在太行有根有重量有位置,太行山中我们只是一个个行迹匆匆的过客,天宇之下我们只是随风飘荡的一根羽毛,大地之上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而已。行程中有无数的“错过”,时间不允许,我等鼠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一写就扔掉了工作的网红的浪漫潇洒可不敢模仿。但实实在在,心里连一点儿遗憾也没有,我们没那么贪心,行进在大峡谷中,壮观的景象澎湃起的心潮还一直没能平复呢。当然不遗憾不等于不思恋,太行,我们会再来!

午后一点钟,至下石坡乡,峡口才宽阔起来。午餐后继续骑行数公里,到了南平花坞村,看到一块“太行山巅口”的标牌,太行山大峡谷才完全留在了我们身后。

下午骑行共有三次停留。第一次在离开太行大峡谷12公里的十里岭上的“太行奇迹”纪念碑前小广场,它是为纪念壶关县人民用双手修筑的长达2700公里的森林防火墙工程建造的,2013年,“太行奇迹”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最长的森林防护墙”证书。美丽壮观的防火墙像一排排士兵一样护卫着茂密的森林,既防火灾,又防盗伐和牲畜侵害。同时,随路起伏的石墙和它护卫的绿海还吸引了众多慕名前来的参观者,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下午的骑行比较轻松,除了登壶关为上坡路,其他都是下坡。壶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关隘,以两峰夹峙而中空,状如壶口,故名,是一处天然的军事要地,汉代在此置关。现在除了路边立了一块册页式石碑,上刻壶关及《壶关赋》,还有阵阵秋风掠过山间的树丛和路边的荒草以外,当年巍巍雄关的痕迹可是一点都看不到了。

第三次驻足在平顺县西沟乡西沟村“李顺达互助组”雕塑前。碑后题记:民国32年(1943年)2月6日李顺达响应毛泽东主席和边区政府的号召“组织起来”“生产自救”的号召,组织李达才、路文全、王周则、宋金山、桑运河5户贫苦农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组织——李顺达互助组。建国后,李顺达做出了一些影响那个时代的英雄壮举,应该说,那个时代需要李顺达们,他们是那个火红年代造就的风流人物。

夜宿平顺县城。出来四天第一次进了县城,痛痛快快洗了个热水澡!

10月5日,从平顺县城至平顺县虹梯关乡西井山村

5日,早餐后向平顺县城东北方向进发,北出县城几公里后东转,原来的下坡就转为了上坡,蜿蜒近10公里后,到了一个叫虹梯关村的山村——别的地方乡名、村名一致的村、乡,乡政府往往就在这个村,如前面的鹅屋乡政府驻地就在鹅屋村,这里的虹梯关村和虹梯关乡相隔近20公里,隔着一座大山呢!这个村庄位于太行深处被称为“天之脊”的天脊山的山脚下,天脊山海拔最高处1886米,山峰奇险独特,高耸天际,直入云霄,太行天路就修在它的山脊——天脊上,虹梯关村所在位置海拔400米左右,天路基本上都在海拔1600米以上。路边竖着两个指示牌,一个上书“太行天路”,一个“岳家寨22KM”。太行天路正式开拔!

这几天,看到盘山道就莫名的兴奋,本来就是奔着它来的嘛。盘山公路是平展的水泥路,宽有数米,开始几公里,缓坡进山,慢骑可上。深秋季节,灿烂的阳光,路边能看到有小块的农田,秋收农忙已经过去,但路上还是遇到两处在路上碾压谷穗(小米的妈妈)的。山势渐陡,路的坡度也越来越大,下车推行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我们的心也越来越兴奋。到了天路十八盘,弯越转越急,也越转越陡。几次大弯之后你就会明白,原来通上天脊并不是攀登一个山峰,而是一个山峰连着一个山峰,登上后一个山峰,原先的山峰就像是踩在脚下了。忽然联想起张千一给《天路》片头曲《青藏高原》中国人都熟悉的那句“那就是青藏高原”的“高”字定调子的时候,他脑海里浮现的景象一定是一峰高过一峰后直达天际的景象,绝不会是一座静止的山峰。

一直上坡的时候,抬头是广阔的天穹,蓝天那么深邃,云朵那么洁白,感觉自己的心就像化成了云,柔柔淡淡的。俯视着巨大的山谷,下面的大树都变成了小草,房屋变成了小盒子,偶尔看到的鸟儿是在半空之下飞过——而自己身在高空之上俯视一切。今年季节好像特别晚,前几天刚进山的时候还不容易发现红叶,才过去几天,更主要的是我们从山脚爬升到了海拔1600米以上的天脊上的原因吧,虽非漫山遍野,但深深浅浅的红叶点缀着望不到尽头的山野。偶尔在路边有较大的一株,好像把周围都渲染成了鲜红色。

总想在心里搜寻一些更美丽的辞藻来描述眼前的景色,但真的感觉很无奈,什么语言似乎都是多余的了。我的心化了,只能说:大美无言。什么都不必说无须说了。

到了虹梯关,山脊应该到了最高处。四周环望,千山万壑尽收眼底,无涯无际,连绵起伏似绿浪翻腾,但又像漂浮着一抹胭红。

刚才一路上山,路并不太窄,路的里侧一般是山壁,外侧虽临山谷,但能靠着内侧骑行或行走。当时眼前的山虽看着很险,但心里还是很从容,并没有心惊肉跳的感觉。过了梯虹关,放眼望去,路在山脊上铺展延伸,迂回盘结,百折千回,跌宕起伏。两边都是深邃山谷,或是如刀劈斧削的万丈陡崖,人如悬挂在半空中。胆怯之人,步行也会害怕。因坡度不大,大家都骑上自行车,但总觉得左边无依无傍,右侧也无凭无据,左看心惊,右瞅胆寒,口不能言,唯有屏心静气自求多福了。这时候不要人提醒,都明白生命是单行道有去无回的道理,没人愿意多说一句话。原来真正的惊险刺激之极致,没人敢放声大呼惊叫的!

真正的“行路不观景,观景不行路”,太行天路路程22KM时,到达鹰峰岭,看名字就能知道,这里是过去没路的时候只有苍鹰才能飞到的地方。路旁指示牌,向北,更准确说应该是向下,一点不夸张,岳家寨;向西,西井山村。

我们先探访岳家寨。岳家寨原来村名下石壕,壕是大深沟,山高谷深,大风起时,飞沙走石,常有小石块雨点般落下,故名。据寨前把门的老者说,村上38户人家除两户张姓外都姓岳,相传是岳飞第三子岳霖的后代宋末避难至此,于绝壁之上的山坳里,辟土为田,垒石为居,建立家园。

你可以想象一下,要下到近乎直上直下的山谷底部,路该如何挂下去。这实际不是什么盘山路,就在“V”字的两壁间折过来叠过去。坡度太大,骑车而下车刹几乎攥死,身体重量几乎都压在了前把上,双手胀痛,虎口像要爆裂,时时有连人带车倒翻过去的担心,真真切切地有后轮上翘的感觉啊。累了,胆怯了就下车推,那也不轻松啊,要使劲把住向后拉,每走一步都得扎稳了脚步,稍不用力可就留不住步了。好在路程不长,也就三公里。

进村已午后1点,停步吃饭。问一农家,手擀面,每人八元钱管饱。真是天涯何处不相逢啊——有几位自驾的游客刚吃完面还没离开,首先千里马和一人打招呼:你咋在这儿?原来有一人是他朋友。几乎同时,一站和海岸都和人打起了招呼,有两个人是一站同事,一个人是海岸同学。寒暄,问候,描述行程。面条上来,吃完;再下,又不够;继续下,还是吃完了;问:再下几碗?三碗吧。最后三人三碗,三人四碗。有点儿不好意思,六十元不用找了。

饭后村庄游览。房屋均呈南北向布列,镶嵌在山体断层平台之上,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南北相通,上下相连。远看院上有院,再上还有院,有的人家的院子就是下面人家的房顶。寨内“主街”也就容得两人错肩而过,“小巷”一个人也得侧肩以行。满眼所见几乎皆为石头:石头铺路,石头砌墙,石板做瓦,石头院子,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槽、石臼、石水缸,偶尔墙根或院内长着一株核桃或者苹果或者梨树等不是石头的,但看来看去是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高处回望,整个村子简直就是一幅立体的画,又像一个巨大的山石植物盆景。

已经两点多钟,不敢久留。原路返回,一路推车上去,3公里路,近50分钟,回到了鹰峰岭。稍停,继续太行天路之旅,向西井山村进发。路况太差,不知何故,同样是2010年修的天路,我们原先经过的路都很平整,这十公里却是高低不平,混凝土都破碎成大大小小的石子了。

到了村口,一个用木头搭建的还算高大的寨门,上面牌匾上写着鲜红的四个大字:人间仙境。路边标牌显示,西井山村到了。我们无暇欣赏“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傍晚景色,打算先安顿下来,但没人能确定这里是否能住宿。进入村子,我们难免有点儿失望,只见零零散散的几户人家的石头房子砌在险峻的悬崖边上。又走了一段路,碰到一个似乎智障的男孩带着两个更小的孩子向我们吆喝,再就是看见两个老人在山谷里的小块梯田里在收割油麻。

担心归担心,我们运气还不错。随山又拐了一个弯,悬崖边有片较大的空地,靠山有两层石头房子,还有两间偏房,墙上钉着个木牌:农家乐。无论如何,今晚就这儿了。问,有人吗?一个高高瘦瘦的近50岁的妇女不声不响地从房里走出来,近乎冷漠或者木讷地低声说:每人20块钱。我们习惯性地讲价,说哪儿哪儿都是10块钱,等我们不说了,她又是一句,20块钱。20就20吧。 吃呢?你能不能给我们做饭,我们给你钱?她问,你们吃什么?我们说了几种,她说没有。你家有什么?土豆有,还有豆角、茄子。鸡蛋有没有?有。那就再给我们炒个鸡蛋。啤酒有没有?有三瓶,白酒有。好,就这样吧。

过了一会儿,她儿子回来了,小伙子挺帅气,沉沉静静的,很有礼貌地和我们打了招呼。问他多大了结婚没怎么不出去打工,回答27岁没结婚刚从外面回来不久。男人不久也回来了,蹲在灶下烧火。有人提议既然他家有鸡蛋,应该有鸡啊,让他们给我们炖只鸡。我跑去问那男人能不能给我们炖只鸡,他说家里没有。能不能去邻居家买一只?他说可以给你们搞,100块,我说行。他马上让他儿子骑摩托车出去买鸡。过了半个多小时,儿子还没回来,我心里有点儿不安,这么晚了,周围都是大山,去哪儿买鸡啊?我说没有就算了,让儿子回来吧,他说就要回来了。我们躺在床上,手机信号很差,不能上网,闲扯。过了一会儿,听到摩托回来了。又过了好大一会儿发现他们一家三口人在悬崖边围着一只鸡在摆弄,怎么这么久杀不了一只鸡啊?我们让一站赶紧去看看,帮着去做这个菜。一站高高壮壮的,职业医生,手巧心细,特有耐心,烹饪、裁剪、各种修理,都很在行,我们骑行在外经常吃住在农家,他经常会跑到厨房自己掌勺,老板娘只配给他打下手。

一会儿工夫,一站进了屋。他惊奇地说:“你们可能不信,他们不会杀鸡。我过去他们已经开肠破肚,正在把头砍下来呢。他们把内脏全扒出来扔了,鸡头也砍下来要扔,鸡血流在了地上。我帮他们把鸡心鸡肝拣了回来,教给他们把鸡胗弄干净,告诉他们都是好吃的东西。还教他们把鸡脖子上的淋巴去掉,鸡尾巴上的“鸡尖”淋巴囊和翅膀尖不能吃,等等。最后把鸡剁好他们家有的作料放好都下了锅添足了水让他们烧,就等着吃这只老公鸡吧。”我们就讨论他们会不会杀鸡,很是纳闷。这时,虚竹进来了,原来这一个多小时他在外面溜达碰到一个老人和老人拉家常呢。他正好接上话茬说:“他们不会杀鸡,也不会做带肉的菜,因为他们平时跟本就不吃肉,吃不到肉!若有大事需要做菜就从外面请人过来。”然后他就把他从老人那儿得来的情况说给我们听。

据老人讲,清朝末年家中先辈从河南逃荒来这儿定居下来,想来最初这儿没有路,逃荒来的人家多了才慢慢走出来一条一脚宽的小径通往山下。尽管地理闭塞,土瘠水乏,平时地里长什么就吃什么,至今也哺育六代人了。传说以前山里有一口井,常年不干,所以叫西井山,现在已经不见了。吃水就是靠水窖收集的雨水,水窖干了只好到几十公里外的山下去运水。以前和外界基本没有什么交往,这里行政区划属于山西省平顺县,但在2010年太行天路修通以前和平顺县城之间根本没有路,出山基本是循着祖先逃荒时候走过的足迹去河南,最近的集镇是任村,隔着40公里山路,再走20公里,到河南林州,是最近的县城了。现在家里都装着自来水管道,那是政府扶贫投资安装的,根本没有水,电视、网络信号很差。也有一些财团、公司想来投资开发旅游,最后都因缺水的问题没法解决而告吹……

西井山村地处海拔1600多米的险峻石崖上,12个自然村分布在5个山头,有的村庄只有几乎人家。沿着山径,从村头到村尾得走40多里地,山大沟深,交通极为艰难。当地民谣:“上了西井山,一溜老崖边,对面能说话,相逢得半天。”我们明天下山去任村的路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村子集中全村50多名劳力开凿出山的路,用了十几年,硬是在崖壁上用钢钎大镐凿出了一条“9层18折62道弯”的山路。

10月6日,从西井山村至河南安阳市,7日归沛县

每天习惯,清晨近5点醒来。夜间也醒了两次,很奇怪一晚上山中是那么安静,连一声鸡鸣狗吠都没有。是山村里的狗和鸡都失职了?我想是村民们因极度缺水少食没有饲养的条件也没有饲养的习惯了,无怪乎我们昨晚吃一只鸡费了那么大周章啊。

洗漱毕,看男女主人正在为我们做早饭。我走到近前和男人打招呼,问他名字,他说李**,又用手在灶台上比划着写是哪三个字。又问,你几个孩子?他先是低声咕哝一声什么我没听清,然后猛地站起来,走到我跟前,说:“这个话不好说。”我对视他的眼睛发现他突然间满眼泪花,“我还有一个小儿子,20岁了,现在埋在山里了。”见我愕然不解,他接着说:“十多天前从山上摔下来,死了。”旁边的女人已经哭了,说:“小儿子很帅,比大儿子还帅呢。”我一下子不知所措,更不知道说什么安慰的话好,愣了一下,伸手碰了碰他的肩膀,轻声说:“对不起。”就退了出来。

回到客房,我告诉了大家,喧哗声沉寂下来。早饭是小米稀饭,摊饼,土豆丝,我们前几天食欲都很强大,早饭曾每人三碗稀饭、三到五个花卷,今天大家都没了食欲,一碗稀饭勉强喝完,随便咽下点儿饼。饭间,那母亲拿出了小儿子的身份证让我们看,嘴里念叨着“我小儿子帅得很”。我接过身份证,看到小伙子的名字是:李正强——我想一字不改地写下他的名字,一个外乡过路人,在这一天,记住了一个仅仅在世上活了20岁的匆匆生命。饭桌是在他们堂屋,三间屋没有隔断,也许是为了礼貌,大儿子穿戴整齐,可能时间还太早,又蜷缩在床上睡着了,也许是醒着的。

时间刚过六点,天阴沉沉的。我们出村的时候,没有村头进村时候“人间仙境”的牌子,但我心头偏偏浮现出那块牌子。见到很多疗养院都建在山里面,“仙”是“人”到“山”上,但生活在山上的人并不都是“仙”。回家上班的时候,网络上看到河南登封一个14岁少年离家出走,留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走了,儿子长大,翅膀硬了,想走出去看看,儿子不想死在大山里。”又想起了李正强,他没能走出大山。

王家卫说,人的一生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有人解释说见了天地有了眼界,但有了眼界还不够,只有明白了众生的苦,才能懂得自己的甜。这解释有点儿浅薄,明白人家苦了,就觉得自己甜了,这是什么心理?自己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是自己心的感受,记得小学时经常“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肚子整天饱一顿饥一顿,学校还请老贫农忆苦思甜,平时吃到一块水果糖都是奢侈,但在写作文时候都是“生在红旗下,长在蜜罐里”,成天和伙伴们田野里疯玩,倒真是快乐无边!

离开“农家乐”,我们又全力以赴对付下西井山的“9层18折62道弯”的“折叠公路”,我现在真的无法用语言描述这段路“弯多、路窄、坡陡”的特点,当时天阴沉沉的,视线很差,一边是巨石压顶,一边是万丈深渊,只能全神贯注于眼前的路。也许是心绪差,也许是审美疲劳,也许是归心似箭,我们路上只着意停下了一次观赏、拍照,其他都是因为下坡路太陡,被迫下来推行。快到山脚的时候,下了一阵子雨,但很快变得稀稀落落,停下来了。到了张家岩,西井山就算下来了。不久又是一座山,山名不知道,上下也很陡峭,只知道过了山的村叫马家岩,在马家岩我们邂逅了红旗渠的一段。任村马上到了,又20公里,由于是小下坡,林州市也很快到了,路上我们第二次邂逅了红旗渠。午饭后直奔安阳,将近5点钟,到达安阳,宿汽车站附近宾馆。安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晚饭前,我们步行或打的去了殷墟遗址、袁林、中国文字博物馆,都已过开放时间,我们就在大门前瞻顾了一番。

7日,晨8时20分,安阳发往徐州的长途大巴在大雨中准时发车。下午4点多一点儿到达丰县东外环,这里滴雨未下。一路狂骑30公里,5点钟前后,六骑士均安然归家。

2016年10月17日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73223/

国庆七日骑游太行的评论 (共 9 条)

  • 清澈的蓝
  • 雪灵
  • 香山来客
  • 少华山
  • 秀
  • 荷塘月色
  • 雪中傲梅
  • 襄阳游子
  • 鲁振中
    鲁振中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